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研究等教育学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计算教学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分铅笔、分小棒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学中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列出后,都让学生再结合操作过程,说一说这道算式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在相互交流、比较的基础上学生逐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义,形成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依照这一理念,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串,并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争论、比较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生活意义,抽象出合理的统计方法。

  1. 创设故事情境

  在课的一开始,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

  2.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这样表述,其实是看到了过去我们在教学统计识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而 ,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

  最后,让学生根据厨师小熊和裁判长小象的问题分别为它们选择合适的统计表,让学生知道统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用途。

  课后的练习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后我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在介入统计表时目标不是很明确,直接进入课题。应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统计,在统计完成后,再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既完成了统计,又让学生明确了统计的作用。

  其二,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教学,但是没有把这种教学形成统计教学的习惯,即教师缺乏这种统计链的意识。虽然按目标达成了对统计图的理解,但是学生却因为获得统计方面的知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

  这样看来,要想较好的进行统计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能够跳出课本,在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苏教版二下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猜你感兴趣的:

1.苏教版二年级教学反思

2.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3.苏教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课后反思

5.苏教版一下教学反思

321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