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公元1949年渡江战役将要胜利时写的一篇新闻,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

  在学校“课堂模式过关”的教学活动中,我所教学的内容是《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新闻的知识体系。因此,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就是新闻的结构、特点、语言。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新闻知识建构,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由略到详地分三步来叙述新闻内容后,再由此分别引出新闻结构中的“标题”、 “导语”、 “主体”。学生自然地体会出新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新闻的结构。我想,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闻,要比由教师介绍了新闻的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要主动多了。

  “自助课堂”模式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和检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将“担心学生学不会而进行细致讲授”的做法丢开。学生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对“锐不可当”中的“当”的读音拿不准时,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学生们就主动查阅字典,解决自己的疑惑;当学生需要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时,我安排他们和小组成员讨论;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慢慢巡视,学生便抓住时机,主动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讨论,研讨他们遇到的疑难。我想,这应该是“自助课堂”才让他们拥有了主动向资料、同学、老师求助机会的吧!


猜你感兴趣的: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题的答案

2.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预习教案

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4.八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5.《新闻两则》教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330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