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表现出来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课件出示)

  (1)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 àn):昏暗。

  (3)羁绊(jī bàn):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5)蓦然(mó 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

  (1)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四次,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特点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互相交流感受、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昂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课件出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也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句段及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摘要出示: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与表现自我。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请找出来,一起探究。

  2.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课件出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九至十三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3.小结

  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自豪。咱们南方也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进了中南海,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播放表演录象《百叶龙》)。

  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如果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比如同学在阅读后提问:本文第10自然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适时先作引导:要理解这个句子,先必须依次明白前面的两个段落的意思,而且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使人想起”?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动情地说:对啊,当作者看见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人所写的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唐朝诗人的杰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诗句表现的战争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在老师激情地引导下,踏实地对悲壮的古战场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来的语段则引用了“信天游”陕北民歌《王贵与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我又启发学生:你们抓住该句关键词“千里”、“万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们又找到了答案:很辽阔。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啊,作者借助这个诗句是想要写出腰鼓表演场面的空前壮阔!而联系课文短横线下的注释,柴同学提出的问题里的“晦暗”是指人们对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那么该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会表达哪个方面的感想呢?学生们回答道:那是针对人生话题的。我进一步开导他们:古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生活、对宇宙的感悟基本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我最终拉回学习话题:然而在本文中,带给作者这种思想领悟的却是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实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们要好好领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学提出: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111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

  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111的理解毛昱博的似乎更翻进一层。

  上述几个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几朵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猜你感兴趣的:

1.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2.安塞腰鼓教案板书设计

3.安塞腰鼓反思

4.安塞腰鼓分段

5.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33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