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怎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怎么设计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怎么设计

  物理学科具有物理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那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怎么设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设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设计一

  1.光源:自身能够 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 、黄、绿、蓝、 、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3.光的三原色: 、 、 ;

  4.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

  5.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健康,要进行防护。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 中是沿 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 角等于 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 。

  9.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     。平面镜应用:(1) (2) 。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 太阳、月亮、烛焰,其中是光源的是

  A.太阳、烛焰 B.只有太阳 C.太阳、月亮 D.三个都是

  2.下列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水中的“白云” B.经放大镜放大的“字”

  C.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D.树的影子中圆形的“光斑”

  3.一束光垂直照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角和折射角 度数分别是:

  A.0° 90°  B.0° 0°  C.90° 0°  D.90° 90°

  4. 一束光线以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100 ° B.120° C.140° D.160°

  5. 有人觉得自己家的客厅太窄小,决定在客厅中装一面大镜子,可以看起来大些,则应该装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都一样

  6.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薄壁容器中,并在容器底部形成一光斑,这时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从侧壁看光斑的位置将

  A.慢慢向右移动 B.慢慢向左移动

  C.慢慢向水面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

  7.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 B.人在河边看到岸边柳树的倒影

  C.阳光下树木的影 D.插入水中的筷,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8.某同学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A.10:21 B.21:10 C.10:51 D.12:01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看到的湖水的深度比实际的浅

  B.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出

  C.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映出了岸上的景物

  D.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白光

  10.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部

  C.看到的鱼的下部 D.看到的鱼的右边

  11. 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在不时地眨着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星星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12.如图所示的军事观察孔,图中的虚线表示空气孔的观察范围,现在在孔中嵌入玻璃砖后观察的范围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3.一个人从远处走近一盏路灯,然后又远离路灯,在此过程中,影子 的长度变化是

  A.一直在变长 B.一直在变短

  C.先长后短,再由短变长 D.先短后长,再由长变短

  (多选题)14.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B.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D.反射光线彼此平行时,这种反射才是镜面反射

  (多选题)1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M是玻璃板,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A蜡烛是“物”。实验中

  A.用B蜡烛找像时,B蜡烛应点燃

  B.玻璃板越厚,A蜡烛的两个像的距离越大

  C.透过玻璃板看到的“B蜡烛”与B蜡烛等大

  D.每次实验测出的像距都偏大

  二、填空题

  16.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每秒,光年是 单位。小孔成像说明光在 传播的。

  17.当光从水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会逐渐变 。

  18.物体与平面镜平行放置,若物体距平面镜一米,像距物体 米,若物体向平面镜靠近0.2米,则像与物体相距 米。

  19.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射到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4°则折射角为 度。

  20.湖岸边的柳树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________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是光的________现象。

  21.渔民叉鱼时,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要比鱼的实际位置________些。渔民看到鱼时,鱼也能看到渔民,这是因为折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22. 小明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____________米,此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23. 在平静的湖水中,我们看到一只小鸟在水中“飞翔”的同时,还看到水面上有一个黑影在移动,前者是光的______现象,所看到的“水中的小鸟”是________像;后者是光的____ _____现象。

  24.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现象;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 _现象。

  三、作图题

  25.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6. S为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试画出光线SA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27. 一束光斜射向玻璃表面,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综合题

  2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仅从有利于实验的角度出发,该实验需要的环境亮度是______一些为好。(选填“亮”或“暗”)。

  (2)将E蜡烛点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需要做若干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

  后几次实验必须改变的量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物”是__________。

  A.不含烛焰的E蜡烛 B.E蜡烛的烛焰

  C.E蜡烛和烛焰的整体 D.不点燃的F蜡烛

  (5)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 镜清晰,但可以 。

  (6)移去后面的蜡烛F,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7)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E和F,是为了比较像与    的大小

  (8)点燃竖直放置的蜡烛E,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 板后面的蜡烛F.都无法与蜡烛E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空气中的入射角i O°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O°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O° 17° 24° 30°

  29.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测得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规律是:

  (2)若光以17°角从玻璃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现折射角是30°说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30. 小明在探究“小孔成像时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

  (1)小明猜想像的高度可能与物体与小孔的远近、像距小孔的远近都有关系,则实验中小明应使保持不变。

  (2)请在下图中画出蜡烛AB在光屏上的像A′B′

  (3)小明在实验中得出如下数据

  次数 1 2 3 4 5 6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6.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1 10.0 11.8

  画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象

  (4)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5)AB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展示、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预计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展示几种工具(铁钳、扳手、羊角锤、木棍、开瓶器等),请哪两位同学选用工具帮老师完成以下目的:1、将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拔出;2、打开瓶装可乐。 学生上台演示拔钉子、开可乐 从生活走向物理 5min

  新课教学 刚才两位同学演示的时候都很准确地选择了生活中最适合最有效的工具,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特点,在应用是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析、回答 从现象抽取物理概念 3min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4min

  课件演示尺规画力臂

  画力臂并展示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画法 5min当一根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演示:

  (1)这两种情况是平衡状态吗?

  (2)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力臂吗?

  (3)两种情况下,那种情况能更容易测量出力臂的大小?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1)进一步掌握力臂;

  (2)了解杠杆平衡状态;(3)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做准备,了解为什么要使得杠杆水平平衡。 3min

  杠杆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同学们先自行了解下杠杆的结构和使用,搞清楚两个问题:

  (1)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要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观察杠杆,讨论交流杠杆的使用。 (1)让学生体验杠杆的调节方法;

  (2)让学生体验调节杠杆水平平衡。 1min

  同学们,请你改变动力、阻力及它们的力臂,看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达到平衡。

  (课件强调:1、在实验前要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挂钩码后,不能再动平衡螺母。

  3、读数时,杠杆仍要求是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以便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 学生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完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0min

  有哪几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实验数据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3位同学)。 了解学生实验的过程及不足。 3min

  同学们,你们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F1l1=F2l2

  F1+l1=F2+l2

  ……………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准确的实验结论 2min

  你们觉得哪个结论更有普遍性呢? 学生讨论回答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杠杆平衡时,有 F1l1=F2l2。从这也可以看出当 l1 与 l2大小不一样时, F1与F2大小也会不同。 了解杠杆的分类 4min

  当 L1 >L2时,由 F1L1=F2L2

  知F1< 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省力杠杆。(演示特点) 学生举例省力杠杆

  当 L1

  知F1> 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费力杠杆。(演示特点) 学生举例费力杠杆

  当 L1 =L2时,由 F1L1=F2L2

  知F1= 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等臂杠杆。(演示特点) 学生举例等臂杠杆

  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学生讨论回答 5min

  新课结束 课后同学们完成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2.2 滑轮

  授课人: 黄瑞兰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归纳、对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提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小组交流 教师在学生中指导 学生对导学稿自主学习内容进行交流,2位学生上黑板前组装滑轮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台上展示

  新课引入 一、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回顾杠杆的知识点

  1)杠杆有几类?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杠杆可以是圆的吗?

  学生快速回答三类杠杆的特点。

  新旧知识联系,为滑轮的学习打下基础,从杠杆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圆的认识中自然引入本节课题:滑轮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滑轮

  一)小组活动:

  播放滑轮图片,观察滑轮的结构,让学生说说滑轮的结构特点。

  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让学生观察课本漫画图片

  思考:小孩子通过滑轮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设疑:你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小孩子通过滑轮轻松地把物体拉上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定滑轮、动滑轮

  1、怎样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观察小组展示的两同学组装的滑轮,分别提升物体有什么不同?

  辅之动画图片理解。

  师生一起归纳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学生体验:让一女同学通过定滑轮、动滑轮拉一袋沙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离?

  3)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二)实验前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A、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拉力F、物重G 、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 如何测量。

  (强调:物重=物体重+动滑轮重,拉定滑轮时,测力计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学生展示设计实验表格

  定滑轮

  动滑轮

  2)学生分大组组装定滑轮、动滑轮进行实验

  物重G/N 物体移动方向 物体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动距离S/m

  3)三组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

  结论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省力杠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

  4)学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实例图片,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分析生活中应用定、动滑轮的例子。

  (三)滑轮组

  1、小结引入

  小结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引入滑轮组。

  提出问题:滑轮组在工作时有什么时特点?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

  2、实验探究滑轮组特点

  1)学生展示预习组装图

  2)学生观察投影图片,两种组装的绕线方式有什么不同?从四个方面思考:

  A.绳子的起点 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 D.移动的距离

  3)学生分两大组进行实验

  物重G/N 物体移动方向 物体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动距离S/m

  4)展示学生甲、乙两图滑轮组实验数据,分别取三小组实验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若绳子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 ,但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升高高度的 。

  教师强调绳子段数是绕过动滑轮承担物重的绳子。

  写成式子:

  S=nh

  5)说一说,议一议。

  投影几组滑轮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计算绳子段数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展示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轮,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猜测

  学生观察滑轮组组装,绳子起点在动滑轮,拉力方向向上,起点在定滑轮,方向向下。

  学生分两大组分别完成甲、乙两图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得出数绳子段数的规律。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设疑,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边演示、边讲解,学生通过实验和

  动画图片加深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

  利用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物体用力不同?为学生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设疑、激趣。

  如何测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利用多媒体和演示让学生清楚橾作。

  表格设计所测物理量,让学生初步掌握表格设计能力。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因不是重点,可略带过。

  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组装滑轮组规律,为探究滑轮组特点操作打下基础。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不容易总结,需教师引导一步步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小结新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本节所学知识点。小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学生利用投影的知识框架进行小结回答。

  学生在知识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小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堂练习 四、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及时反馈,利用课件和导学稿,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结束新课 请同学们上交导学稿

  下课! 谢谢老师!

  板书设计 一、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总结: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五、课后阅读:科学世界((另备课件讲解)

  了解轮轴和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轮轴和斜面一定是省力机械吗?

  (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使用轮轴和斜面例子,使本节课由生活常识到物理知识,再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2.3 机械效率

  授课人: 康道伟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测量滑轮的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滑轮的机械效率活动,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增强操作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量、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PPT课件 导学稿 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铁架台及相关器材等(器材每四人一组)

  [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法、阅读法、小组交流讨论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的含义,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

  难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别,测油轮组的机械效率操作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和交流 (课前一天分发导学稿,让学生事先进行预习和对教材进行了解。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中指导 学生对导学稿自主学习内容进行交流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自己不懂的地方

  新课引入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回顾爬上相同的楼高,有没有力做功,做功大小、做功快慢,动滑轮的特点

  2、如图,每个钩码重0.5N,直接用测力计拉着两个钩码上升10cm,拉力做功为 J。

  导入新课。

  二.新课

  新知导疑:

  1.接上题,若用动滑轮将两个钩码提升同样的高度,完成下表:

  物体重/N 物体升高/m 克服物体重力做功/J 拉力/N 拉力移动距离/m 拉力做功/J 与4题比是否省功

  新知导研:

  2.讨论:为什么使用了动滑轮后做的功不同?

  3.老师总结:使用应何机械都不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板书在黑板上)。

  4.教师总结:完成《导学稿》中的第七题,得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新知导悟:

  5.[即时练习]

  (1)再举一个用水桶打水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抓住完成某一事件的“目的”,完成“目的”部分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而额外不得不附带做的功就是“额外功”。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用水桶从井中打水

  在进中捞桶上来

  (2)将5题中的动轮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其各个量怎样?

  6.老师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老师例举:起重机的效率60%的含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新知导练:

  7.课本例题

  8.实验:

  测量油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要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首先要测那些量,然后展示课本中的表格。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9.各级汇报实验情况。同时请同学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有哪些?

  三.小结

  功的原理:

  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计算拉力做功

  并举手回答

  学生动手过完成实验。

  学生讨论,然后小组发言

  学生从具体的滑轮中得出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有关概念。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新旧知识联系

  测力计提升重物,让学生体验做功的过程,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同时也为下面与动滑轮做功进行对比,埋下伏笔。

  意在过渡到机械做功,与上述直接做功对比,引入有用功和额外功等概念。

  意在让学生自已自然而然的引出“有用功”,“额外功”等。

  这个讨论内容是学生从旧知引出的新知,知识的“生长点”引出自然。

  “功的原理”虽在新版教科书中没要求,但有必要提出来,让学生了解。其实课上到这里,得出“功的原理”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从旧知出发,得出新知,很自然,学生自己得出,而不是强加,只是给这些功一个专用名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在让学生能加深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

  学生思考换成质量大的动滑轮后,各个量的变化,为下面引入机械效率作铺垫。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

  理论联系实践是物理的根本。

  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算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除养成动手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猜你喜欢:

1.初中物理八年级教学计划

2.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3.怎么利用初中物理教材中插图

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5.八年级上册物理公开课教案

371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