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有哪些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有哪些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教学工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一

  【学习主题】长度的测量

  【时 间】 1课时

  【课程标准】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第二章第2节前半部分的学习内容。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也是其他测量工具使用和读数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学习内容对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测量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记录实验数据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以前学习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测量过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对初学物理的8年级学生来讲,在此以前严密、细致的长度测量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更多的也基本都是学生的定性观察。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使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来支撑,并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学习目标】1.通过常用物体的长度、常见的时间知道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需要用数值和单位两部分才能表示出来。

  2.通过不同国家常用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的比较,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必要性。

  3.会进行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4.通过测量课本的长度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通过记录课本长度的测量结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5.在测量课本长度的过程中,体验测量存在误差,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6.会选用适当的根据测量长度。

  7.能利用日常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估测长度。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4、5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6、7、8、9、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10检测目标5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作业2检测目标6的达成。

  6.通过问题14、作业1检测目标7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思考下面5个问题,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驱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1.张明同学的身高是1.68米,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能不能说张明同学的身高是1.68,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45?为什么?

  问题2.如果问一个美国的中学生张明同学的身高是多少,他会告诉你是5.5英尺(feet)。这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学生、美国学生混编的班里经常会发生。这对中、美学生的交流是否方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3.除了米和英尺这两个单位以外,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写出它们跟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问题4.微米和纳米是两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在科学研究中会经常用到。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请你把长度的这些单位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分别写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问题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题: 1.24km= ? m,2.56mm= ? m,3800μm= ? m,4.8nm= ? m。

  [板块二]用刻度尺尽你所能准确地测出物理课本的宽度,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驱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成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6.将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你的课本p24上方的表格里的相应位置。检查一下你记录的测量结果全面吗?

  问题7你在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时,是否课本的两个边沿都恰好在刻度线上?不在的话,两刻度线间多出的一块怎么读的?

  问题8.你的测量结果跟你小组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一样吗?讨论一下谁的测量结果更准确?为什么?

  问题9.你们能总结一下,用刻度尺准确地测出课本的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10.如果我们在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宽时,严格注意了这些问题,是否我们的测量结果就会完全相同?

  [板块三]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课本的宽度,学习了刻度尺使用的知识。思考下面5个问题,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驱动:教师设置问题链,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11.你能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吗?把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你的课本p24上方表格里的相应位置。

  问题12.你能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课桌的长吗?为什么?

  问题13.要想测出课桌的长,你应该怎么办?

  问题14.如果手边没有刻度尺,但知道物理课本的长为26厘米,能否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说出你的办法来。

  [小结]略

  [作业] 课本p25 1、2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 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 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 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 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 了贡献?

  3、 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 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 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 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 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 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 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 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 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如图)

  演示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

  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 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

  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三、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下面请大家边看书,边练习。

  出示尝试题(三)

  1、 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2、 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

  四、布置课外小实验: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三

  【课题】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课程标准】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了解实验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了解内能、热量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认识和使用过程,了解一般测量工具的认识规律。

  (2)通过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3)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2.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内能的途径。

  3.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

  演示:温度计、烧杯(1000ml)两个、热水、冷水、红墨水、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分组:粗铁丝、石块(两块)、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节日的礼花给我们带来了喜庆的气氛。礼花爆炸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温度与内能。

  二、温度及温度计

  入秋以来,我们当地的气温变化比较大。早晨上学时,气温较低,我们感觉冷,中午,气温回升,我们感觉比较热。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通常我们是通过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但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就需要用到专门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有好多种,如常见的体温表,寒暑表,数字式温度计、双金属片制成的温度计等。下面我们就以在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实验温度计为例来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学到了许多测量工具,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等。对于测量工具,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构造、原理、量程与分度值、使用方法等。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你手中的温度计来认识它的使用,并完成自主学习(一)。

  (一)对温度计的学习:

  1.构造

  2.原理

  3.量程与分度值

  4.使用方法

  5.你认为以下步骤正确的是_____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6.利用手中的温度计完成以下测量任务:

  室温______________

  一杯水的温度____________

  学生自学结束后,师生交流相关内容,并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液体温度计有煤油或水银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量程不同。

  (2)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可补充介绍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度。

  (3)学生展示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4)通常情况下室温指25℃,人体正常体温37℃左右。

  三、内能

  1.自学内能概念,学习要求如下:

  看课本P24《物体的内能》,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为什么说物体具有内能?

  (2)0℃的冰有内能吗?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3)观察图片12-7和12-8,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学结束后,师生交流相关内容,并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演示: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滴入1-2滴红墨水。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判断物体内能变化的重要依据。对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这就是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改变内能的途径

  (1)问题:有一根铁丝,怎样增大它的内能呢?你有哪些办法?利用手中的器材,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学生实验。

  (2)对学生的办法进行分类:手捂、火烧、弯折、锻打、摩擦

  结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把一部分内能转移到了低温物体,转移的这部分内能,称为热量。单位和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热量常用字母Q表示。

  四、小结

  五、走向生活,解释实例

  1.对于发高烧病人,常用冷敷法进行降温,请说说这样做的原理。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

  3.水烧开时,我们常看到壶盖被热气顶起,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壶盖的机械能是从哪里来的?

  4.礼花爆炸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六、课后调查:查阅“地球的温室效应”有关材料,为减轻地球的温室效应我们需要怎么办?

猜你喜欢:

1.初三物理观摩课心得体会4篇

2.初中物理课教学设计

3.初中物理课教学案例设计有哪些

4.初中物理课教学设计模板有哪些

5.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有哪些

376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