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高效课堂 > 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2)

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2)

时间: 素雯896 分享

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

  窦桂梅人物介绍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清华附小,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新课改初期,率先提出“三个超越”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宣讲。2003年正式提出并践行主题教学,历经20余年的亲身实践,示范引领,成为专家、同行研究的典范,教育部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流派之一。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基于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优秀文化等,在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中,儿童逐渐滋养起来的核心价值观。

  主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儿童在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中,体认、感悟儿童精神生命成长核心价值观的语文教学过程。

  亲身示范、专业引领,以理念引领学校课程建设,立足“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构建为培养完整人的“1+X课程”育人模式,以健康、阳光、乐学为培养儿童形成的三种样态。学校着眼发展,特色亮校,亲近母语、阳光体育“三个一”,“大、中、小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作为课程改革的引领学校,为全国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实践范式。如今,每年来自全国各地万余人来校参观学习、交流。得到教育部领导、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以及各省市级同行单位的肯定。清华附小俨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近30年的实践与研究,她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儿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在此进程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并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到学校“1+X课程”的整体构建。她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从个人到团队,从学科到学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审视才能前瞻。为破解教学内容碎片化困境,采用亲身实践的方法。从1994年开始探索“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结合一个班,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六年级的六年实践研究,提出“三个超越”的理念。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张翼健鼓励说:“窦桂梅的实践理念是超前的,是在着眼于人的发展”。

  (二)形成阶段

  承前才能启后。2000年9月她又带新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霍懋征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丰富了主题内涵,初步形成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在扬州“主题教学研讨会”上,成尚荣等专家评价:“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教学思想”。

  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大脚丫跳芭蕾》,钟秉林、谢维和、朱小蔓等专家肯定,以此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

  (三)深化阶段

  系统才能科学。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把2003年曾提炼出的“三个一”的校本目标,进一步细化完善,前后十余年,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

  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用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明确以“四维度”为增值点,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窦桂梅与“1+X课程”整合

  2013年11月20日,我校荣获了“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1+X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也获得了“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

  2014年2月28日,清华附小举办“1+X课程”体育课程展示活动。附小的体育课程设置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教委等相关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肯定与评价。该活动也受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各方媒体高度关注。

  2014年4月18日至4月25日,清华附小“艺术的童年之书画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5月18日清华附小儿童专场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举办。清华附小的艺术与审美教育围绕乐舞书画“‘四个一’,每人一项好才艺”展开,为附小的学生在艺术的殿堂办儿童自己的书画展、合唱音乐会。

  2014年5月2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在清华附小学隆重召开。活动中海内外名家大师齐聚一堂,呈现了名作名家名师一体的阅读盛宴。该论坛引进国际先进儿童阅读理念,交流国内外最新儿童阅读经验,总结儿童阅读推广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构建全国儿童文学阅读教育交流平台。

  清华附小“1+X课程”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从学生发展特点出发,把一个国家的宏观课程框架具体化,变成可以施工的蓝图,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关键路径——课程整合。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理念先进、框架合理、试验效果实在、生命力强大,真正适应和符合教育规律,抓住了小学教育特质。同时“1+X课程”把握了减负增效的实质,紧紧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基础教育一线一场极具意义的创新,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新组成了伟大的教育领域的改革。

  在主题教学的基本思想下,学校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学校秉承办学使命,将课程的育人目标描述为“十个一”课程目标: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沿着“十个一”课程目标的思路,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1+X 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强调回到基础,即优化整合后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是底线。

  “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X”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X”一是体现学校个性的课程,沿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展开;二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课程,如对卓越学生的扶植——一条龙课程,对特殊学生的呵护——种子课程,以及学生自创课程等。

  在“1+X 课程”的结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基础,即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接近总课程的70%;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使“1”与“X”相辅相成,平衡互补,达成课程目标。

  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研发了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语文、数学、英语的《质量目标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使课程标准清晰化。《指南》梳理了每个年级学生应当达成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实施策略,搭建了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册在手,教师能够明确每个学年本学科知识、能力的经纬线,以此为依据,能比较清楚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为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在《指南》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用以实现每一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堂乐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使课堂目标操作化,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手册》为每一课精读精学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乐学单”,其中都分为三个板块:预学、共学、延学。预学——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共学——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的提高。延学——则是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手册》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使课堂上的多方对话有了依凭,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的问题。同时,因为《手册》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兴趣、增加了收获,实现了“健康、阳光、乐学”。

  课程力是学校重要的、真实的生产力,清华附小“1+X课程”的构建也经历了一段反复论证、实验的历程。探索的过程,就是学校成长的过程。

  2013年5月22日,清华附小召开的“1+X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阶段汇报会为例,教育部、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科院、海淀区政府的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北京市部分区县的领导和骨干教师,近千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专家们盛赞清华附小具有清华大学的气质和追求。教育部领导评价“清华附小是北京市,是海淀区,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2013年10月17日,海淀区在我校召开“超越·主题·整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窦桂梅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附小办学质量获得教育部领导、北京市教委领导、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等院校教授、学者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猜你喜欢:

1.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

2.窦桂梅老师推荐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书目

3.窦桂梅个人简介

4.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范文

5.窦桂梅的主题阅读课堂特点分析

6.名师送教活动主持词

177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