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高三高考状元怎么学历史的

时间: 欣怡0 分享

初入高中,发现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大不相同,想要学习好历史还得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一起来看看高考状元是怎么学历史的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考状元学历史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考状元学历史的方法

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

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考状元学习计划

1.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

或者说按照目的制定计划。例如某人数学基础较差,他就制定数学复习计划,目的就在于加强数学基础,提高教学成绩。某人英语单词记不牢,他就要制定一个目的在于掌握单词的复习默写计划。计划的目的是根据各人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的。

2.要有学习内容和完成时间,也就是自己规定自己在某段时间内要做哪些事情。

例如某人在自己的数学复习计划中,规定自己在国庆长假中,把必修一数学的知识点全面复习一遍,于是他就要把复习的内容排成序列,假期的时间也排成序列,然后再把这两个序列合成一张复习进度表。

3.要想订好计划,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个人学习计划应服从于学校、班级的大计划。

两个计划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时间安排上可能有矛盾,个人计划活动时间只能在集体活动以外的时间安排。

(2)坚决保证常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自由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新知识,在这部分时的内,由于任务驱使,一般同学基本上是能保证完成任务的,自由学习时间是指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

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以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指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学习的优势和特长。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讲,开始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很少,以后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常规学习时间会逐渐减少,自由学习时间会逐渐增加。

由于开始时自由学习时间比较少,同学们往往不容易抓住它,这也正是他们学习被动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一旦抓住并体会到自由学习时间给学习带来的好处,他们就会努力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长计划和短安排。

由于实际的学习生活千变万化,往往不好预测,所以长远计划不能订得太具体,不可能这个月就把下个月每天干什么全都列出来。但是,下个月在学习上应解决哪几个主要问题,心中应当有数。而本月的第一个星期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星期每天干什么,就应当具体些。这样安排以后,在每天学习时,心中就会明白今天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全局中的地位,有了具体的短安排,长远计划中的任务可以逐步得到实现;有了长远计划,又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4)制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

在制定汁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情况。不少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满腔热情,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就感到紧张、困难。什么是学习的实际呢?首先是自己的知识基础。基础好,就要拓宽加深进一步提高,基础差,就要查漏补缺巩固基础。其次是自己的接受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订到什么程度,任务不能太多,要求不可太高,应做到量力而行。第三是时间的实际。每个阶段,能提供自由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应量时而订。第四还要结合老师的教学进度而订,很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的“破产”,就是因为不了解老师教学进度的实际,而使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不是过紧就是过松,还会出现自己安排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

(5)计划要留有余地。

计划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往往与后来的实际不完全吻合。例如,某个阶段有的学科难度大,作业多,这样计划中的常规学习时间就会增加,而自由学习时间就会减少。计划中的学习任务就可能完不成。再如,有时集体活动比计划估计的多,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也会影响学习计划的落实等等。所以,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在订计划时必须留有余地。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冲击时,会因没有办法调整而使计划落空。时间长了,就会对订计划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而不订计划,成为无计划行事了。

(6)经常对照,及时调整。

计划订好之后,要贴在显眼的地方,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执行情况。如果完成任务很轻松,余地较大,可以考虑进度加快一点。如果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必要时可调整计划,降低标准,减慢速度,使计划切实可行,为学习服务。

学习历史的意义

1以情感励志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两方面因素——智力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当今,非智力性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非智力性因素,与人的情感关系十分密切。情感可以励志,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毫不夸张地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历史是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宝藏。

翻开史册,多少历史人物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能起到“感情的传染”作用。舍身取义的文天祥,“为天下人谋永福”痛别妻子的林觉民、清贫而伟大的__、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的林肯、身残志坚的罗斯福……

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情感励志方面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有一位老师在上“美国内战”时,是这样介绍林肯的:

1816年,他的家人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抚养他们。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

1832年,丢了工作——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833年,借钱经商,但年底破产,接着他花17年把债还清。

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6年,完全精神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

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相信,读完这段历史,林肯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一定会牢牢铭记在学生的心田,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次极好的洗礼。历史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心灵的耕种。

2以思考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英语可以用来交流,物理化学可以搞实验,数学可以计算,我们的历史学科能干什么呢?那些千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拿出来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思考:反思前人的成败得失,从思考中悟出智慧。

我在讲庆历新政(范仲淹改革)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范仲淹为了整顿吏治,决定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当时,有人曾劝他:您这样做,每罢免一个官员,是否知道就会有一家人跟着哭啊!范仲淹慨然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哭要好!”于是,大刀阔斧厉行改革。

讲完这个简短的故事后,我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这个做法呢?

与我原先的料想一致,大部分同学高度肯定范仲淹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得罪权贵的高尚品质。

随后,我再追问:换一个角度看看,你还能看出什么?

在 我的启发下,终于有同学提出:范仲淹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没有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况下,让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下岗,那他们的家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所 以,在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范仲淹进行激进的改革,是不够稳妥的!那些在改革中失去生活保障的官员,必然会联合起来与范仲淹为敌,打击面过大、 过急的行为最终必将导致改革的失败。

我在课堂上,补充这个历史故事的目的是深远的。

历史对现实的启迪意义,正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今 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 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只有学习好历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现实。

猜你喜欢:

1.高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2.各地高考状元学习心得体会

3.高中学生应该怎么学好历史

4.关于高考状元励志故事

5.高三状元学习方法

37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