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绞刑架下的报告优秀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优秀教案

时间: 炎婷817 分享

绞刑架下的报告优秀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仅是捷克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也是全世界进步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

  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的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教师板书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三、解题:

  “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课堂研讨: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3.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体现了“我”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

  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明确:“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两句对话。

  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

  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

  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

  但是,纳粹分子说:

  你没有心。

  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

  “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课时

  4.学生三读课文。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1)相关语句:

  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

  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15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