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谈骨气》语文优秀教案设计_《谈骨气》优秀教案

《谈骨气》语文优秀教案设计_《谈骨气》优秀教案

时间: 炎婷817 分享

《谈骨气》语文优秀教案设计_《谈骨气》优秀教案

  《谈骨气》是吴晗的一篇号召人民团结奋斗为主旨的议论文,《谈骨气》的优秀教案你们知道多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谈骨气》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谈骨气》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说理层次,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学习议论文论据运用的典型性、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3、认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学习前人的优良品质,做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议论文论据运用的典型性、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因为人有骨头。人体是由皮肤、肌肉、骨头、内脏等几部分组成的,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最坚硬的要数骨头,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到医院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病人有骨折的,有骨破裂、粉碎的,但绝没有变曲的。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这种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出示标题《谈骨气》) 请生读题。

  1、解释“骨”多音字读法。 ⑴请学生 注意读题人的“骨”的声调。⑵检查多音字“骨”三种读音的掌握情况。

  2、简介作者。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本身就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动乱中,由于不肯向反动势力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可以说: 文如其人

  3、写作背景。 吴晗先生这篇短论写于六十年代初期。当时,正是由于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背信弃义的叛卖行径,经济处于暂时的严重困难时期。一部分人在困难面前犹豫彷徨起来,甚至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极少数人则企图从某些国家那里乞求恩赐,想讨根什么魔杖来创造奇迹。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吴晗同志没有动摇,他对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前途依然充满信心。他想到了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八月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发出的断言:“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坚信,有骨气的民族,是任何敌人也吓不倒、任何困难也压不垮的,于是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以毛主席概括出来的这一命题为中心写下了《文天祥的骨气》、《爱国学者顾炎武》、《论民族英雄》、《谈骨气》等一系列论文,有意识地向人们集中进行“骨气教育”。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我们能从中又能得到些什么启发。

  4、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师: 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短论,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板书黑体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据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一部分(1段):提出论点,独立成段,开宗明义。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二部分(2-9段):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中心。

  讲道理 摆事实

  ☆ 富贵不能淫(诱惑、放纵) —— 文天祥誓死抗元 南宋丞相

  贫贱不能移(移动、改变) ——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平民

  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 闻一多拍案而起 旧中国学者

  第三部分(10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三、文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文的中心论点。

  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齐读二遍 )。

  2、比较句子。

  师: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体会下面句子与论点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中国人有骨气。 为什么强调“我们”? ——表达了作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句子也通顺,情感语气完全不同) 为什么说“是有骨气的”?——在语气上起到关键的作用

  3、学习孟子的话。 问:吴先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骨气的人”?(由此问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节孟子的话)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 淫:本意,放纵。文意,诱使,迷惑。 移,改变,改动。屈,使……屈服。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孟子的话。 学生齐背 。

  四、分析第二部分。

  1、概括事例。

  师:课文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论述,支撑论点的?

  请三个学生读文,其余

  思考:怎样用三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5~7段的三个事例?(提示尽量用课文的重要词语)

  概括三个事例: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拒绝降元

  ②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不食嗟来之食

  ③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拍案而起

  2、分析论据。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二部分的三个材料能否证明这一论点。

  (1)首先来看文天祥

  ☆、文天祥《过零丁洋》;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蒙古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毅然临危受命,在二三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队伍近万人。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义兵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宋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震撼了江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不幸兵败,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说:“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 “。他不跪元朝官员,凛然正气。,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在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过零丁洋》中最末两句。此诗集中表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提问:⑴、文中为什么不象老师刚才所读的文天祥的例子那样详细具体呢?

  答:议论文中的记叙为证明论点服务,只需简明概括。而记叙文则要求详细具体。

  ——论据的概括性。

  ⑵、作者为什么要先举这个例子?文中哪句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找原文读说)

  答:“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论据的典型性

  ⑶、既然已经很典型,为什么还要举第23个例子?

  答:1、着重点不同。2、阶级不同,身份阶层有代表性。3、时代不同。时间跨度大,纵横古今。

  ——论据的严密性

  (2)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穷人和闻一多。

  ⑷、问:为何快饿死的穷人不吃嗟来之食?

  明确:这个穷人是人穷志不穷,他是有骨气的——“贫贱不能移”。

  ⑸、问: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也是“贫贱不能移”的表现,能不能替换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答:不能。见上。

  ⑹、闻一多先生的骨气体现在什么地方?——“威武不能屈”。

  ⑺、举例说说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⑻、作者是历史学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有骨气的文相武将、田夫野老如夜空群星,俯拾皆是,而作者为什么只选这3个例子? ——论据的代表性

  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官、民、士,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出身的人物,所引孟子3句话也分别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175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