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口号。因此,现代教学方法不仅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而且非常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把它作为创立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一

  “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1.什么是探究?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 。英文 Inquiry 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 in 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探究”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抵ぞ葑龀鼋馐偷母髦址绞剑涣硪环矫妫?傅氖茄??菇ㄖ?丁⑿纬煽蒲Ч勰睢⒘煳蚩蒲а芯糠椒ǖ母髦只疃?T谔致劭蒲Ы逃?奈南字?不管是使用探究(Inquiry)还是科学探究(scientific inquiry)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 、制定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2.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

  一讲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常常会想到发展式学习。探究与发现,这两者是同一个概念吗?其内涵与外延一样吗?

  一讲到探究式学习,人们也常常想到它的对立面似乎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概念真的是接受式学习吗?探究中就没有接受式学习的成分吗?接受式学习就一定不是探究式吗?或者,探究就不可以是接受式的吗?

  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讲完世界地理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一样一个探究作业:

  如果你打算利用假期去新马泰旅游,为了旅游前的准备(如准备届时穿的衣物、购买机票、准备资金),你需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国家的气候特点及近期天气预报,来往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通方式及路线,人民币与这些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等);如果打算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回些特产或小礼品,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信息(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色等);你打算从哪些渠 道了解这些信息(《地理 》杂志、旅游手册、旅游公司、电视、报纸、互联网、广告等)。写一篇短文,汇报你获得的信息,别忘了注明这些信息的确切来源。

  由于这个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

  观察蜗牛。(观察)

  设计一个一秒钟摆动一次的摆。(问题解决)

  探究摆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一变量定性分析)

  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变量有关,其数量关系如何(变量定量分析)

  研讨:具有什么特征的事物才是有生命的。(概念澄清)

  从以上范例中亦可以看出,发现式探究也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变量分析、概念澄清、文本解读等。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如下:

  (1)儿童自主地抓住自然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传统的理科教学往往离开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而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

  (2)培养儿童从事研究的探究能力 。不培养起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观察能力,是不可能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个人从事物中获取信息的量或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培养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科学概念 。在注重知识获得过程与探究学习中,首要的是培养探究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去形成科学概念。

  (4)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一个人如果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知识和能力仍然不会发挥作用。如果有了积极探究的态度和热情,他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知识就会拓宽和深化。

  资料:探究发展的课业实例

  这一课是关于热现象的一连串课业中的一课。开始时用一卷影片显示一把“小刀”(实际是一条双金属的金属条),一盏酒精灯,一块抹布,和一量筒洁净的液体。教师持刀条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上,几秒钟后刀条向下弯曲了。他把刀条浸到液体里,刀条挺直了。揩干刀条再放到火焰上。这回刀条的两端朝上翘起来。再浸入液体又重新挺直。教师揩干刀条,把它放在桌子上。

  看一次或几次这个电影以后,要儿童们提出理论来说明他们的观察。为什么小刀第一次受热后向下弯曲而第二次受热后向上翘呢?为什么一浸到液体里就挺直了呢?为什么小刀弯曲成一个光滑的弧形而不是在加热的那个地方拆成直角呢?然后鼓励儿童们提问题来推敲他们的理论。一场教师与一些学生之间的应答展开了:

  S1(学生1):小刀是铜做的吗?

  T(教师):有一面是铜做的。

  S1:它是两种金属做的吗?

  T:是的。

  S1:可能是铜和钨的合金吧?

  T:不是的。

  S1:好,在那个量筒里装的是一种化学药物还是水?

  T:你是说跟水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吗?我想你也可以把水叫做一种化学药物的。

  S1:是的,是的。

  T:好的,你是想问我哪一种呢?

  S1:它是水吗?

  T:是的。

  S1:我问完了。

  T:S2,你呢?

  S2:必须先假定它是铜的,或者因为这刀条是部分地由铜做的,那么另一部分可能是硫磺?不是硫磺,但是--是的,是硫磺。

  T:不是。

  S2:我问完了。

  T:S3,你不想再问了吗?

  S3:另一种金属是铁吗?

  T:好的,是钢。

  S3:钢,那么这刀条是用铜和钢做的吗?

  T:是的。

  S3:两次用的酒精喷嘴是一样的吗?

  T:是的。

  S3:两次的温度一样吗?

  T:大体相近。

  S3:刀条弯了4英寸吗?

  T:当你说到4英寸的时候,你想得离开那……啊……大概你说的这个距离是指从这儿弯到这儿吧?

  S3:我说的是直的。嗯,你看这一头弯回来像这样,到这儿不是4英寸吗?

  T:啊,差不多。大体4英寸左右吧。

  S3:我问完了。

  T:S4?

  S4:水是冷的吗?

  T:你说的冷是什么意思?

  S4:啊,在冰点以下?

  T:啊,不是的。

  S4:好的,嗯……我问完了。

  T:好的。S5,你呢?

  S5:水是热的或者温的吗?

  T:不是的。

  S5:那么它是凉水?

  T:我正想这样说。现在,S6,你有问题吗?

  S6:水的温度是不是比室温低?

  T:嗯,可能比室温稍低一些,但不会低很多。

  S6:换句话说,假如室温大体是80华氏,那么水温将是75华氏吗?

  T:大体是这样。也许比这还要低一点,可能甚至是65华氏。

  S6:我问完了。

  T:S7,你呢?……

  这个讨论和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帮助每个儿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变化的时候膨胀和收缩的比率不一样。另外,儿童们学习分析使人困惑的境况和学习分析他们对这境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将是很重要的。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二

  “过度学习”法

  “过度学习”又译为“超额学习”。它是心理学上研究记忆、保持、复习、巩固这类问题时经常提到的一种学习方法,对提高熟记程度有良好的作用。它的基本精神和做法是,当你要记住某一知识与技能时,在达到“记住”这个程度以后,还要超过这个“程度”再去学习。国内外的实验数据表明 ,继续学习的最佳上限为再学习 50% 或100%。即如果你学习10遍就达到刚刚记住的话,再学5遍或10 遍,你就会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过度学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助于识记的保持,有助于智能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但是,也不应过分夸大过度学习的作用。在进行过度学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应用范围上 ,过度学习的适应对象只是那些必须牢牢记住的内容和掌握得不熟练就会影响后续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对任何内容都进行过度学习。

  (2)在实际进行时 ,不要只是一味机械重复,最好与其他合理的熟记与复习方法如尝试背诵、分布复习、多种感官互相配合等方法结合起来。

  (3)在方法选择上 ,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因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每个人认识能力不同而区别对待。

  (4)要尽可能与理解结合起来。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要尽可能把机械识记与理解结合起来。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三

  “间隔学习”法。

  “间隔学习”又称分散学习,是相对于集中学习而言的。它的具体作法是,在学习一项内容时,分成几次进行,每次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直到完全掌握。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步走,而不是一气呵成。间隔学习与无间隔学习相比,其优越性如下:

  (1)有意识更强,容易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学上有关记忆的原理说明,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效果更好。间隔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有意识记,它不仅明确了识记的目的任务,还明确了识记的步骤和方法。

  (2)强化的效果更好,有助于识记的巩固。人们在两次学习之间,还要接受其他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往往会存在着强化的因素。

  (3)有利于“记忆恢复”。经过间隔,变换工种,等于休息,一张一弛,效果更好。同时,间隔学习步步为营,基础牢固,可以提高识记质量。

  (4)不少实验例如著名的沃尔科夫实验,都证明了间隔学习的优越性。间隔学习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在进行间隔学习时还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也不要走向另一极端去否定集中学习法,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用途。间隔多久才算恰当?一般说以在一、二天之内为宜,但又需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四

  “掌握学习”法

  布鲁姆在《掌握学习论入门》一文中指出,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达到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得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l)诊断。根据所教学生现在的情况和过去的经历,准确地预测他将来的成绩。

  (2)规定。根据教 师的诊断,为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适当的学习任务!

  (3)定向。按照要学得的是什么我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 ,向每个学生阐明每项学习任务;

  (4)反馈。对每个学生经常提供他在学习方面的进步情况;

  (5)改正。对学习进步欠佳的每个学生及时给予辅助性教学。

  外国学生的学习方法五

  “多感官学习”法

  英国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著名的多感官法,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和动手实践时,会学得更好。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多感官学习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感官学习法的作用:

  (1)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知道,有些人用这一种方法会学得好,有些人用另一种方法会学得更好。“通向大脑的六个主要通道:我们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所听,所学,所嗅,所触,所做”(戈登?德来顿《光明的未来》)告诉我们:有些人主要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图画;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喜欢听;有些人是触觉学习者,通过触觉会学得更好;有些人是动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身体或其它动作会学得更好;有些人偏重于印刷文字,通过读书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西;有些人是“群体互相影响”的学习者,在与其他人相互影响时会学得最好。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简?豪斯顿《教育可能的人类》),因“才”施教,殊途同归,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上述分析证明,“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地球村在行动》)。说明让学生的实践,亲身经历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是克服高耗低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各种感官的调动,是为面向各种性格和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香港和日本53000 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们向测试后得出普通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图:37%的学生是动觉学习者(移动、触摸、行动),34%的学生是听觉学习者(声音、音乐),29%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来学习)。学生的学习至少有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①触觉学习者(源自一希腊词语,意为“顺延运动”)。当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最好。他们通常被叫做运动触觉学习者。

  ②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好;有一部分人为“印刷符号型”,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

  ③ 听觉学习者 。通过音乐、谈话的声音而学得最好。林思?奥帕来思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能力连接起来时,就能学得更好 、更快 。在上述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有三点对学习是极为重要的:a.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存储和重获信息;b.怎样利用它解决问题;c.怎样利用它创造新的点子。

  将各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化,交替使用,会使适合各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最大可能得到训练,可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例如,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可强化“做”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是要保证学生“动”的时间,二是在这时间内让全体学生都会“动”起来,“学做合一”所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中充分让学生“练一练”,如理解词语“争先恐后”;“演一演”,如“小壁虎尾巴”;“试一试”,如“飘落”一词的理解可让学生用纸片试一试等。在活动中去学习,会学得更好。还要注意让视听之外的感官参与进来协调训练。 (1)嗅觉参与。《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潜伏时被烈火包住的邱少云,“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就是嗅觉参与的结果。如在描写一朵鲜花时,除看到它的形色外,用嗅觉去嗅一嗅,就能知道这朵花的香味浓淡。(2)触觉参与。有许多事物通过视听嗅感官是难以感知的,触觉就易于理解了。如“珊瑚看似植物,用手一摸就知道质地坚硬的石头”;冬天的寒风刺骨,火的温度高低等就是触觉感知的。(3)味觉参与。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杨梅的味道如何?学生只要尝一尝就知道了,不必教师费解。总之,“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因此,尽量运用不止一个感官进行学习,尽量勾勒你学习内容的场景,尽量通过其它感官牢记信息”(《学习的革命》),是面向各个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让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语文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368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