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计划范文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计划范文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计划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要随时做好工作计划,时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教学上的反思,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教师教学反思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它一方面是把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殊事件或独立现象与该对象所属的整体联系起来,使这一现象在教学整体中得到重新认识与解释,获得新的意义,赋予新的教学意蕴;另一方面是把这一现象甚至是该现象所依附的教学整体与作为试图认识自己的教师这一意识主体建立联系,使得教师凭借真实教学世界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心灵历程、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形成相关的综合性事实与价值认识、检讨、判断。也就是说,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个别现象、事件、行为的加工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本人思想行为的观察分析,既涉及“它”的问题,又涉及“我”的问题。

  从“它”的角度来看,教学现象、事件的真实状态与深远意蕴是隐含在各种教学活动之内的,它无法自我呈现与自我表白,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在思想中重新认识和整理,才能使之浮出水面。这个加工、整理、认识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这是因为“反思作用总是去寻找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超越实证材料与方法,使思想的自由度、探索性与创造程度得到拓展与提升,从而谋求和品味到理性沉思所带来的幸福。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旨趣,整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从而扩展精神世界,提高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一种主体与对象处于同一之中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由于两者同一互不陌生,故能成就其完满;由于两者同一互不排斥,故保证其不可动摇”。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的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事件,教师本人活动的过程与阶段、方法、效果、内容、目的、结果、价值等也是反思的对象,这种“主体与对象处于同一之中”的特点,使得教师比教育领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进行教学反思的优势。但是,一方面由于当代社会存在的浮躁、工具主义等共同病症,教师缺乏反思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教学实践中课程、考试、评价等范畴的“异化”,教师缺乏反思的时间与空间,结果使得“个人被剥夺了整合知识和反思知识的权利,这种权利交给了专业人员、专家和数据库”。

  然而,无论是从实然还是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理性检查活动都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从实然的角度来看,这种理性检查是教师意识中的天然倾向,“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注视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教师在职前、入职、职后的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改变着个人的职业意识体系,不管是否意识到,这种意识体系始终在自然发展着。“在我们的经验复杂化,并出现种种联想,而其自然的进程又受到阻碍时,就发生反省。”从应然的角度看,教师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生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也是最具意义的部分,对自己的教学生活进行理性检查理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尽管这种理性检查不一定能终结所有的教学难题,但不经过这种检查,难题的终结则是不可能的;尽管这种理性检查不一定会使教师的生活世界得到全面改善,但不经过这种检查,教师生活世界的全面改善则是不可能的。

  具体说来,教学反思至少具有如下几种品性。这些品性制约着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的思维方式、视野、目的与结果。

  首先,反思以哲学思考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教学反思正是教师运用理性的力量,对教学活动及其与自身关系进行的观念反省,是对教学的哲学思考活动。人类进行认识活动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艺术的思维方式、宗教的思维方式。受近代以来教学科学与艺术之争的影响,人们认识教学主要推崇科学与艺术两种方式,哲学和宗教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受到冷落。宗教的思维方式暂且不论,哲学思维方式近年来红极一时,但是它也仅限于在理论研究者中备受宠爱,在教师团体中一直是曲高和寡。事实上,哲学思维方式虽不同于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思维方式,但至少是与其他三种思维方式并存的。教师只有那三种思维方式难以窥得教学的全貌,我们不应满足于科学思维方式所提供的事实与证据、实证与归纳,不应满足于艺术思维方式宣扬的体察感悟、情意绵绵。只有哲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决定统率事实与证据的目的,才能解释框定领域与范围的缘由,才能使教师的思维自由度得到大范围增加,所思考的深度得到无限性延伸,使构成教学世界的零件得到最优化组合,从而使教师的创造能力与整个心灵得到解放。

  其次,反思是多重范畴的内省。前面提到,教学反思涉及“它”与“我”两个元素,由于这两个元素的存在,使得教学反思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还原到实践领域中都显得十分复杂 。它涉及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个别与整体、情感与理性、行动与理念等多重范畴,为使这些范畴和由它们编织成的理论为教师所理解和把握,需要对其进行检讨。多重范畴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反思内容的丰富性及相互的关联性。如果只是眷顾于某一个方面而不计其余,或者孤立地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反思,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再次,反思是超越企向的建构活动。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进行建构,包括对教学实践的建构、对教学理论的建构、对教师个人的建构等。这些建构的出发点是为了对现实教学世界进行超越,对教学理论进行超越,对教师自己进行超越。在超越企向的建构活动中,不仅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不断地被超越,教师个人的意识体系也在逐步得到提升,不断形成教师自己的新理念、新知识体系,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的持续进行。因此在反思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进行盘点、梳理,作条分缕析的回忆整理,还要进行综合性建设性的思考。

  最后,反思结果具有不可验证性。反思结果的不可验证性是指,在反思进行过程中及反思活动结束后,无法确证所做的反思是否正确与合理。这使得教师经常惴惴不安。事实上,由于反思是基于可验证的观察基础之上的主体的创造性认识,是自由而大胆的假设及思想试验,加之教学过程是不可重复、无法重新来过的,因此也就无法对反思进行确证,这是教学反思的性质,没有必要在反思的同时背负这样一个“正确与否”的包袱。如果非要判别的话,雅斯贝尔斯倒是提示了这样一个准则:“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和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由此可见,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以哲学思考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既不能只是局限于科学与艺术的思维,也不能降低为感性和经验的思维。要从多重范畴进行思考,不能单一、片面地就事论事,要尊重教学反思内容的丰富性及相互的关联性,进行综合、统整的理性检查。要以对现实的超越、建构新的意义为反思的目的,使得教学反思有其高远的企向与长久的动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抛开“我的反思正确与否”的包袱。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一、钻研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

  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前几日,年级组内进行教研活动,去听了我组刘老师的一节课。那天她执教的是《大瀑布的葬礼》,她的环节设臵挺好,可她课如其人——慢条斯理,甚至在激情澎湃处,她也是如平常一样的淡然,倒是她的学生,个个也好,演讲也好,全都身心投入,大方自然,惟恐落后。

  听完课,我们都在慨叹:“你看你们班的学生,多给你撑台呀!”“你们的学生比你有激情一些!”“这么好的福气!我们班的学生怎么就懒于发言,即使就是上台来也是忸忸捏捏的。”

  最后一句话是我说的,也满含遗憾和妒羡,她不多辩,只是温厚地笑笑:“是的,我们班的学生就是活跃,不过,平常我一般很少打击他们。哪怕他站起来读书读得结结巴巴,我也很少批评他们。”

  打击?批评?这两个词语如引线,拉开了我平常教学的帷幕:我自认为是个严厉的老师,我喜欢雷厉风行。这个班是我一直带上来的,一、二年级时,觉得他们还小,即使犯了错,也觉着他们的可爱,因此绝少批评他们。记得那时上课,总能见他们小手如林地高高举起,口中还高喊:“老师,我!我!”进入三四年级后,我常挂在嘴边的老话是:“长大了,我要严格的要求你们!”于是,就有了检查读书时,听到读得结结巴巴的便嚷嚷:“你上四年级了,怎么还读成这样!”当学生交来的作文只有短短几行时,我大笔一挥:“写这么短!重做!”当屡教未改的学生又犯错时,给予他的,往往是一双瞪大的怒目:“怎么搞的?老师提醒你

  少回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学生举手的少了,很多甚至知道答案也不举手,尽管我一再强调:“说错了,不要紧的!”可学生依然没了昔日的热情。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许是我挑剔的眼光,让他们没了自信;我呵斥的嘴巴,使他们丧失了激情。在一个一味追求完美,一味挑刺的老师面前,孩子们那颗敏感的心变得诚惶诚恐。以至那天合唱比赛结束时,我们班长讨好的过来问:“老师,我们没演砸吧?”那份紧张与担心,本是他们这个年

  龄所不该有的!

  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妒忌人家班上学生的活跃与大方呢?刘老师性格温和,我很少看见她把学生带进办公室河东狮吼,而我,“大吵”三六九,“小吵”天

  天有。这,就说明我严格要求学生吗?

  不,不是!我是在挑刺儿!学生们毕竟都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好动,不容易管住自己,容易出错儿,我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我为什么老盯住他们的缺点,甚至拿放大镜放大他们的缺点呢?我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他们应该兴高采烈的、其乐融融的,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应该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而不是梦魇的过去。

  关注他们,就要学会赏识他们。“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一个被人欣赏的孩子,当他因为别人的欣赏而感动时,他就会主动发现自己的缺点,努力使别人更欣赏他。生活因为欣赏而美好,生命因为欣赏而感动,孩子因为欣赏而更优秀!

  当然,并不是说推进新课程就一味的赏识学生而不要批评了,然而即使批评,我也可以婉转、幽默一些,如同鲁迅先生在批评许广平的论文大量摘抄罗素的话而少有自己的见解那样:“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而不像以前,发现学生有抄袭的嫌疑

  便一再的拷问:“是你写的吗?”如果我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寓批评于幽默,我想效果会胜于耳提面命、疾言厉色。

  我反思,我改进!

  >>>下一页更多精彩“教师教学反思总结”

45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