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要如何积极的引导小学生们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呢?下面就有学习啦小编来讲解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做好新课探究的准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回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如:在设计《图形变换》一课时,课前创设以下情景:

  师:亲爱的孩子,快瞧!老师带来了哪些礼物?(课件出示:由平面图形拼组而成的各种漂亮的图案,如:汽车、房子、轮船、小鸟、风车等。)

  引入:这些礼物漂亮吗?想不想自己动手拼一拼?好,老师现在就满足你的要求,这节可我们来学习《图形变换》(板书课题)。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多个动态图案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巧妙地引入课题,将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世界。

  学习新课前,铺垫激趣,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形式灵活多样,着眼于“趣”、“实”、“活”,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制造悬念。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具体如下:

  1、揭题提问  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够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些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没有关系?”、“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愿望。

  2、自学提问  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方向。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3、尝试提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因此延伸知识和难度不大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是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除法需要调商时,先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列出算式272÷34,再尝试解答。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除数34看作30试商9,结果发现34乘9得306比被除数大。怎么办呢?学生在尝试练习中产生了疑问。

  4、辨析提问  即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二、组织自主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由学生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推理、归纳、讨论、总结,变“学会”为“会学”。第一阶段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交流中。探索出各种知识。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怎样求圆的周长呢?下面我们借助学具圆片来研究。

  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圆形纸片,你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吗?可以借助工具,请小组同学商量方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你们的方法?

  生1:我们是用绳子绕圆片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片的周长。

  师:你能上来示范一下吗?大家觉得要想测得更准确要注意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们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就量出了圆片的周长。

  师:你能也上来示范一下吗?大家觉得要想测得更准确要注意什么?

  生:(1)要做好标记;(2)不能滑动,要滚动,(3)要滚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测量的方法求圆片的周长,真棒!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3:我把圆沿着圆的直径对折几份,量出每一份的圆的弧长,再乘份数就知道这个圆的周长。

  师:这些办法有没有什么缺点?

  生:……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们没有那么长的绳子,更不可能用滚动的方法。

  生2:就算我们有足够长的绳子,可是量起来太困难。

  师:看来用测量的方法也能解决,可是太麻烦,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生:计算。

  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师:鲁班因为受到叶子割手发明了锯,牛顿因为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引力,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回忆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猜想并形成了假设: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圆的周长?”请小组同学合作探究方法。

  生:直径和半径。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圆的直径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那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那圆的周长就越短。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那大家来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它长、宽之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师:请大家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图继续让生说。

  生: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半个圆周的长比直径长,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达成共识,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2倍多,(板书:2倍多)那会比几倍少呢?或者接近几倍呢?

  生猜并说理由。

  师: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是几倍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我们可以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除以直径,算一算。

  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填在第三栏,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各小组完成后,老师把各组的表格依次放在展台上。)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周长也不一样,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都比3大。

  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点几。

  生:都在3.2左右。(板书:3.2倍左右)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其实,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不仅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周长,同时体验到测量策略的多样化,以及怎样与同伴合作,怎样向同伴学习,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认识。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砖块、化妆品盒、篮球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在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过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等操作方法,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 1/2、1/4、1/8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再得出结论。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概括——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在教学2、5、3倍数的数的特征时,即可运用此法,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5)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学习了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通过类比和联想推断出9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总结和反思

  当前许多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但普遍忽视了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鱼”、“渔”兼得。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探究所获得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随后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手段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始终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75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