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教师们在授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一)

  重阳节的传说是本书最后一单元的一节精读课,内容主要讲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先交代了桓景为降妖救人,历尽艰辛,拜师学艺;接着写桓景是怎样除掉瘟魔的;最后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赞扬了桓景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精神,课文内容较浅显易懂,通过课堂效果及自我反思我总结如下:

  1、教学的设计很细致,重点突出,内容较丰富。上课初先复习字词,这对基础部分的回顾能让学生打好基础。然后进行有价值问题的提问,提出问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排序,这部分的处理能较好的锻炼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归纳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环节更加清晰。

  2、板书概括很用心。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全文,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板书既能总结全文,又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而且板书都是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而得出的,对于这样的效果学生会记忆犹新,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有帮助。

  3、拓展内容较丰富。本文用了两种拓展方式,一个是回忆传统节日及风俗,另一个是找出相对应节日的古诗,这部分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性极高而且课堂参与度也有所提升。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还是有表达的欲望的。这是我从中得到的体会,通过这样的设计及教学反应,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而且将一些节日的习俗进行了整理和回顾,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能充实教学内容。

  存在问题之处:

  1、教师引导的痕迹重。最好的课堂效果应该是学生为主体,由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加以引导和评价,而本课对于内容的理解都是教师的牵引,显得问题特别多、特别琐碎,想放不开手的妈妈,领着孩子一步步前行。这样的课程对于孩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课文读的时间少。任何内容的感知都应该建立在读熟、读懂的前提下,而本课的设计却恰恰少了很多读,在课堂上原本用来读的时间也用来去分析了,所以学生有些感受还是没有说出来,这就是因为读的少的缘故,有些问题是老师告诉要读出什么感觉,然后让学生去读,这样就是把教师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学生在没能理解的情况下当让不会出现读的好的情况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读书的效果和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侧重让学生读,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在对学生的读加以指导和评价,这样自此基础上的分析及感受都会大有提升。

  3、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学生干启不发。对于重点问题及语句的分析教师先提出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回答,在教师启发后效果还是一样,出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一方面和学生的积累少有关还有教师的引导方式及引导的语言不到位,在教师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预设有时是不准确的,当课堂出现干启不发的状态时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4、课堂气氛一度低沉。课堂气氛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的时候,这堂课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只会对他们知道的或是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聚精会神,如果学生课堂气氛低沉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他们不感兴趣,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出现低沉的状况,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设计和调动课堂积极性的方法。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二)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3.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补充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古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认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及文化底蕴。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落实完成了教学目标,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通过抓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理解了桓景为民除害,一心为民,不怕艰辛,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另外补充的关于重阳节的常识、风俗和诗篇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首先,我对于上课准备的还是不充分,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甚至有些环节的衔接上显示出了不连贯。在今后的课堂上我将进一步改进这一弱点,努力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其次,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是很足,只是让学生读了一两遍,如果让学生再说完该如何读之后,多叫几个学生读读,或集体读一下,进一步的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坚定决心以及勇斗瘟魔的无畏会更好一些。第三,在理解完课文之后学习重阳节的风俗之前应该让学生思考回答“你们喜欢桓景吗?为什么?”才好。因为我备课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可是在课堂上一时慌张竟忘记了,尽管后来把它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写一写,但从作业来看效果不如在课堂上处理好一些。

  总之,在这堂课生暴露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感谢各位对我的无私帮助。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三)

  一、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尽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文章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正确读写“勤学、苦练、侵袭”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五、教学中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扎实地训练了孩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桓景拜师学艺的不容易,例如“终于、一座又一座、一条又一条、一双又一双……”

  2、充分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课文比较简单,所以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读,学生们通过读,能更进一步地体会桓景拜师学艺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问题设计连贯,紧跟课文思路,设计清晰,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很有条理,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

  4、拓展恰到好处,课堂上适当拓展了一些民间传说,学生们兴趣很浓,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2、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3、在时间分配上前面的时间用得过多,导致教后面的内容时有些赶时间。

78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