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措施 > 传染病手足口预防措施

传染病手足口预防措施

时间: 巧萍1053 分享

传染病手足口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一种病毒性感染,要注意好幼儿的卫生,做好预防措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传染病手足口预防措施

  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儿童也会传染上这种病,但是由于大部分以隐性感染为主,所以没有很明显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见下图);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手足口病预防消毒方法:

  1.中心保持教室的良好通风;

  2. 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必须进行清洗,餐具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

  3. 每天必须对门把手、桌面、座椅、图书、教具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4. 老师要教育指导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 学生进入中心要检查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6. 毛巾等煮沸或蒸汽消毒,也可用消毒剂溶液浸泡;

  7. 全天班学生的睡觉教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8.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9.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保育员不要学生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学生;

  10.保育员、老师处理学员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11.每天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希望各位中心老师提高预防意识,以保证中心孩子的健康。

  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及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根据当前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切实抓好病情监控和防治工作,召开了“传染病防控专题研讨会”、制订了“手足口传染病预防方案”、举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要点问答》专栏,使教师、学生、家长明确此种疾病的病理、发病时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等,做到群防群控,保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明确防控责任,落实防控措施。明确校长为学校传染病防控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班级传染病防控第一责任人,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理工作。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学生的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补种的宣传工作,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二、强化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手足口病、麻疹等春季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1、开展“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多通风、晒衣被”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同时通过班会、健康教育课、家长会、板报、队会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2、少先队发动春季爱国卫生活动,主题:“动员师生,清洁家园,减少疾病,促进健康”。 各中队要根据活动的要求,研究制定本中队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防控传染病措施,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使之人人知晓,营造出良好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控传染病活动氛围。

  3、活动内容

  ①全面清理环境。各班级要立即开展卫生大扫除,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室内外卫生整治活动,对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理,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搞好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各班级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清扫,少先队大队部进行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使内外环境整洁有序,无卫生死角。

  ②清除污水。对部分生活污水要定点集中排放;对低洼处污水坑立即进行填埋。

  ③开展灭蝇、灭蚊和定期消毒杀菌活动。

  ④搞好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班级卫生。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向全体师生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生活垃圾,保持户厕清洁,防治病从口入。学校教室、桌椅要定期清扫擦拭和消毒。

  ⑤加大饮食、饮水卫生监管力度。

  ⑥各班级广泛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预防传染病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做好手足口病等春季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工作,提高救治防控应急处理能力,做好晨检工作,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完善防控救治应急预案。

  ⑦示范引路,树立一批爱国卫生的典型,进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树立环境综合治理好、辐射效应强、管理规范的典型班级。

  三、严格晨检制度,及时报告疫情。要求各班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对本校师生的疫情监测。落实晨检制度,填写晨检日志,记录学生缺课情况和原因。一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及时做好隔离和上报工作,切实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

  四、加强环境整治,提高防控能力。学校经常性地对教学生活环境和基础卫生设施进行自查。动员师生集中整治环境卫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保持教室、图书室、专用教室等室内场所经常通风换气。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责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师生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抓好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整治和疾病防控工作。

  2、广泛宣传,全面发动,群防群控。广泛宣传预防疾病的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到群防群控。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宣传春季传染性疾病特别是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教育家长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要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宣传到每一个师生和家长,使广大师生和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引发原因、传染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

  3、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意识。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班主任、年级组长为具体责任人,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自评活动,并加强信息的送报工作,确保春季传染性疾病防控目标全面实现。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及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根据当前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学校切实抓好病情监控和防治工作,召开了“传染病防控专题研讨会”、制订了“手足口传染病预防方案”、举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要点问答》专栏,使教师、学生、家长明确此种疾病的病理、发病时的症状及预防措施等,做到群防群控,保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324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