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导游词大全>导游词>

关于导游词范文3篇

时间: 刘丽0 分享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导游词。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导游词范文,欢迎欣赏。

导游词范文一:

台州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滨海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最南翼。台州市中心处东径122度,北纬28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市区设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下辖临海、温岭两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海洋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546万。其中市区面积1536平方千米,人口140万。

台州历史悠久,是江南翼龙化石的发现地和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下汤文化的发祥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回浦乡,汉朝(公元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时期(公元257年)置临海郡,唐朝(622年)起称台州市。新中国建立后一直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州市。

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历史上就有"海上名山"之美称。台州是浙江粮食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水稻亩产超千斤、超两千斤的地方。台州也是中国主要的水果之乡,名果黄岩蜜桔和玉环文旦中外驰名。台是中国主要渔区之一,拥有辽阔富饶的东海渔场,渔业产量居浙江首位。

台州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改革开放20年来,台州人民思想解放,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寻找到一条适合市情的发展经济之路,初步建立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使一个比较落后的纯农业地区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进入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行列。

台州交通便捷,通信先进。海门港历来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公元230年最早开通大陆与台湾的航线。今天的台州,拥有港口、机场、104国道、沿海高速公路,已初步建成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台州自古学风兴盛,为文化之邦。民风淳厚,社会安定。山海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教育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物华天宝,为中国黄金海岸带上的富庶之地。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台州市确定为浙江省城市化格局中的大城市和一级经济亚区中心。2000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把台州定位于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大城市。

台州第二次腾飞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台州多山滨海,风景山海兼备。汉晋以降,道佛两教特盛,崇山幽谷之中寺观迭起,增添众多人文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开辟一批风景区。全区风景名胜,大体可分三类:以在台山和括苍山为主的山岳风景名胜,包括黄岩市、温岭县境内诸山,天然风景与众多古迹融为一体;以临海市桃渚为主,以及三门县蛇蟠岛与仙岩洞、温岭县石塘渔村、玉环县大鹿岛、椒江市大陈岛等沿海风景名胜,开发潜力很大;各市县城厢或近郊风景名胜,大多已辟为公园。其中天台山于1985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名胜区,1988年8月经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渚风景名胜区,清代冯賡雪《台南洞林志》已有记述,80年代开始引起注意,并有众多新发现。全区各地尚有不少风景胜地有待开发。

导游词范文二:

大家好!我是英俊、帅气的王导游。今天,我要带领各位参观福州教育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看,校门口的保安叔叔是多么威武尽职,每天保卫着我们的安全。抬头看,校门口上方横幅上写着“进了一附门,我是一附人”。每天进校门看到这幅标语,我就提醒自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一附小争光。

走进大门,小操场出现在我们眼前。小操场的中央,有一位将近百岁的榕树“爷爷”。这棵榕树有五层楼那么高,枝干多得不可计数,树叶是多么翠绿,阳光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绿叶上跳跃着,闪闪发光。据林珊老师说,这棵树是我们学校一个退休老教师种的,这位老教师今年已经104岁了,非常健康开朗,前几天还回到一附小与老师同学们相聚一堂呢。树下有一个石碑,刻着“百年树人”4个红色大字。

环抱着小操场的是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外墙是用红方砖加上黄方砖的结合拼成的,正对着校门的外墙上有一个电子屏,上面滚动播放学校的新闻。

教学楼内普通教室有36间,还有音乐教室、科学教室、电脑教室等专用教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楼楼顶上,有一个能让我们参加劳动实践的地方——种植园和能源屋,每到科学课与实践课,我们就在这里体验劳动的乐趣,增长智慧。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教学楼一楼的两个门厅。一个是阅读吧,是我们的“阅读天地”。每次我来到这里翻阅课外读物,都会收获一些新的知识。我的好奇心在这里不断得到满足,我很喜欢这里。第二个门厅载满学校荣誉,厅的左边是“荣誉墙”,摆着学校获得的奖状。这么多的奖状,每张都沉甸甸的,我为我的学校感到无比自豪。右边的“教师风采栏”里有我们漂亮可亲的林老师,有美丽开朗的刘老师,有教了我们3年的黄老师……我衷心祝福亲爱的老师们永远美丽。

穿过这个门厅,来到了大操场。操场左右两边的大榕树像军人一样,笔直笔直的,守卫着操场。来到了操场回头远观教学楼,挂在楼墙上的“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字样映入眼帘,那是我们的校风。“求知”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增长智慧;“求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求真”要求我们要有求真的科学态度;“求美”则要求我们外表美、心灵美……

导游词范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参观毛泽东母校——湖南第一师范!

这所学校现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这“第一师范”四个金光耀眼的字,是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毛泽东母校饮誉中外,1963年以来,共接待过游客上千万人次。

第一师范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渊源。1903年改为湖南师范馆,数易其名,师范教育史也有90多年了。该校校舍十分壮观,始建于1912年,但被1938年的“文夕大火”毁灭。其后历经劫难,直到1954年才迁回,196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特准,按原貌复建。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就读或讲学于此,如湘中大儒曾国藩,民主革命家黄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徐特立、李维汉、萧三等,也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对他的朋友说:“一师是个好学校”。1950年12月亲笔题写“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并来电慰勉师生“为人民文教工作服务”。徐特立同时题写“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作校风。郭沫若、李维汉也曾先后为纪念馆题写匾牌。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于197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被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师范学校,1995年起又作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大礼堂

现在大家来到了大礼堂。当时担任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的毛泽东,常在这里组织学友们讨论时事,讲演文学,锻炼身体。请看这幅油画,绘的是毛泽东讲演时的情景。1922年5月5日,马克思104周年诞辰,长沙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召开纪念大会。作为主持人的毛泽东;会间作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与中国》两次重要讲话,宣传马列主义,痛斥“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谬论。

这里还记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l917年11月18日,原集结于株洲、湘潭的北洋败兵向长沙溃退,一场兵祸即将来临,市民惶恐不安,学校当局也主张师生撤往城东暂时躲避。学生毛泽东主动找校方陈言:离开,学校必遭破坏,留校则可保安全。他打听到败兵不明城内虚实,一时不敢贸然进城,正在猴子石一带(距一师5千米)徘徊。他有过半年正规军事生活的经验,又是学友会负责人,于是组织学生志愿军和附近群众,并联络警察所调用十几条真枪,主动向猴子石出击。组织人马三面包围猴子石(一面临江),趁黑夜开枪,夹以油桶内燃放鞭炮,呼喊对方缴枪,声威赫赫。近千名惊惶失措的溃兵哪敢抵抗,只得乖乖地投降。所缴获的枪械,当时就堆放在这个大礼堂里。这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军事行动,大家称赞他“浑身是胆”。

八班教室

这是第八班教室,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第四师范,第二年与一师合并,改为从秋季开始新学年的学业,所以毛泽东共读了五年半师范。他当时被编入第八班,教室中右边第1行第4座是他坐过的课桌。墙上的照片摄于毛泽东21岁时。

来他寄住的湘乡会馆被军队所占,家里又不给钱,逼他报考学校。师范招生广告词“教育乃立国之本”吸引了他,师范学校在当时还免收膳食费,解决了生活中的难处。他以满分成绩被师范学校录取,准备当教员。

毛泽东进入一师的时候,清王朝刚刚覆灭,民国初建,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要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他给友人信中曾写道:“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以其多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这种心系社会、苦学励志,就是毛泽东当时最基本的学习目的。

因此,毛泽东专心研读的只有哲学、历史、文学、修身等几门功课,对于“多如牛毛”的课程非常反感。他曾仔细研究过《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诗经》、《楚辞》,因此他拥有精深的古文功底。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被誉为“立试万言,倚马可待”,往往被老师批给学生们“传阅”。他在一师求学五年半时间,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日记》和抄本就有一大网篮。《伦理学原理》是德国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所著,全书10万余字。他读后,在书上密加圈点,并写了12000多字的批语。他认为比较精辟的地方就批上“切论”、“此语甚精”、“此段可谓发挥尽致”……他认为不确切或错误的地方,就批上“定然无益”、“此论大奇”、“吾意不应以此立说”等等。有赞有贬,跃然纸上。

面对这位勤奋刻苦、独立思考、极具批判精神的莘莘学子,进步教员备加爱护,十分赞赏。1915年张干校长为增收学费,激起学潮,毛泽东等领头者因反对要被开除,但遭到教员会议否决。独具慧眼的杨昌济先生坚决保护毛泽东,愤愤不平地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他了解这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他信赖这个能“拄长天”的“大木”,于北京大学逝世前还致信章士钊(其时的教育总长)力荐:“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历史教员黎锦熙,也在自传中有过记载,赞毛“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毛泽东以自己敏锐的思维、高尚的道德、不凡的胆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超群的才华,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1917年全校进行“人物互选”,当选的34人中,毛泽东得票最多,他是全校师生所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寝室

继续往前走,大家一定会注意到校舍的建筑风格。1912年学校开始修建时模仿了日本青山师范,请看那拱门弧顶和门楣两端,均缀有樱花图案,清新雅致;但看那欧式百叶窗,又是东西方特色融为一体。整个校园走廊迂回,联结着一个个美丽的庭院,古朴舒适,宁静别致,难怪人称“人材渊薮”啊!

这便是第八班学生的寝室。这张挂着蚊帐的床便是毛泽东当年的床位。毛泽东在校学习时,生活非常艰苦朴素,盖昀、垫的都是农村的土布。衣服、鞋袜破了补补了穿。毛泽东为了引导同学们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大事,在寝室里提倡“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问题,不谈家庭琐事。他认为“若人生仅以衣食住三者所求,此人长大无价值也”。据毛泽东自己回忆,在一师五年半学习期间,总共用了父亲162元钱,这其中多半用于买书订报,没有其他零花的余地。照片上大家见着的那件灰布长袍子,冬天里面加衣,夏天里面减衣,同学们戏说毛君穿衣也有“名堂”——善用加减法。这正是毛泽东清贫朴素、一心求学的真实写照。

水井

请大家往左看,与青山相依被石榴树掩映的优美景点,便是风姿古朴的百年古井,它是大火后惟一幸存的原物,弥足珍贵。中国自古重文轻武,辛亥革命以后的学校教育,仍不重视体育。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却很注重身体锻炼,每天起床,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进行冷水浴。他先用水桶打水上来,浸湿毛巾,开始擦洗全身,擦一阵,淋一阵,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每次进行二三十分钟,由夏至冬,从不间断,哪怕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这里总有他的身影。毛泽东认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无畏,又足以练习敢为。由此可见他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勇敢。

除“冷水浴”外,毛泽东还创造了“六段锦”的体操,每天做几次,消除学习的疲劳。他还经常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游泳、登山、露宿等等活动。所有这些锻炼项目,毛泽东最喜欢的是游泳。学校离湘江不远,湘江河宽水深,是天然的游泳场,毛泽东时常约二三好友到湘江畅游一番。他在游泳后,写过一首诗,到晚年还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种自信与豪气,与大革命时期的“中流击水”,五六十年代的“万里长江横渡”真是一气贯通,无与伦比!

毛泽东认为体育的目的,不仅是强筋骨,还在于强意志;不仅在于养生,还在于卫国。他力主“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并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论文,署名二十八画生(繁体“毛泽东”的总笔画),其中明确提出了这种主张。说来似乎有趣,毛泽东生平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竟是体育论文,足见青年毛泽东奋发向上的人生观。解放后,毛泽东在回忆中谈到:我之所以能胜利地渡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与我学生时代锻炼是分不开的。的确,毛泽东一生历经风险,转战南北,日理万机,且有83岁高龄,与他青年时期的自我磨炼是分不开的。

铜像广场

请大家拾级而上,这里就是学校的后山叫“妙高峰”,青年毛泽东曾率领学友在这里开辟了运动场。这幢新楼是学校在1998年新建的教学楼,北面是科技图书馆。1993年全校教职员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铸造了这尊青年毛泽东铜像。铜像底座高4.3米,铜像高5米,寓意“1993”年。铜像由四川美院院长叶山教授设计,南京铸造。铜像取“从一师走向社会”的行进姿态,体现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度。大理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青年毛泽东”,背面刻着李铁映题写的近400字的《毛泽东在一师》的碑文。中央政治局李岚清及湖南省党政领导,曾出席在此举行的庆祝活动。

教学楼的后面还有由8块16面汉白玉浮雕组成的浮雕群,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在一师成长的足迹。

对面坡上那个亭子名叫“君子亭”,是为了纪念1915年毛泽东率众修建运动场而修建的。青年毛泽东常邀同学去那里散步,谈时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自习室

现在到了一师当年的自习楼,这间是第八班自习室。毛泽东每天坐在这个位子上,自修功课,博览群书。早晨,冷水浴后,他来这里晨读;晚上,同学们入寝后,他还借着走廊或茶炉间的微弱灯光看书。平时同学们也总见他手上拿着书,与大家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他经济拮据,买不起新书,就到古旧书店买折价书,还大量地向老师和同学借阅、借抄。罗学瓒1917年9月26日记载:“余借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1日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点滴原始记录,可以想象当年毛泽东学习之刻苦艰难。

毛泽东当时研读过的部分书籍照片

徐特立先生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毛泽东读书总是经过认真思考、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他曾从古旧书店买回《韩昌黎全集》20多本,认真地进行了通读。有些地方密加圈点,并批上“此论甚精”,“共处正合吾意”;有些则画上大“w”,写上“不通”、“荒谬”、“岂有此理”。有些同学不解,他说:“古人的话,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所以,我们读书、上课、听讲都要开动自己脑筋多想一想,对的接受,不对的必须扬弃。囫囵吞枣的办法最要不得。”

毛泽东常说,读书,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是群众,是社会实践,是天下国家、万事万物。他在笔记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巳。”因此,他经常到附近工厂、农村去作社会调查。在1917年至1918年间,他多次利用寒暑假和蔡和森、张昆弟、萧子升等,以游学和徒步旅行的形式,到湘潭、浏阳、安化、益阳、宁乡、沅江等地进行农村考察,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锖况,以及各地的历史变迁、地理概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还沿途拜访一些名人学士。通过这些活动,使他更加了解了民间,了解了群众的疾苦,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阅报室

自习楼的西头,是阅报室。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常有课余饭后来这里看报,一读就是一两个钟头。毛泽东不同寻常的读报方法,是随身带着地图、英汉字典和笔记本,说是“一举多得”,既明了时事,熟悉地理,又可学习英文。和同学们谈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脉络清晰,充满激情。谁遇到时事疑难问题,找他一问就解决了,因而被誉为“时事通”。他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年至1927年上井冈山,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

1916年5月7日袁世凯承认了日本提出旨在“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愤慨。学校编印一本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小册子,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6年,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期待日本对华政策有所改变。毛泽东7月25日在给萧子升信中尖锐地指出:“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他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发图存,只有磨砺以待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位23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从这可以清楚看到,毛泽东当时密切注视国家大局,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在第一师范的生活中遭遇的事情是很多的。在这个时期中,我的政治观念开始形成,我也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经验。”

工人夜学

经过学校的天桥,在左侧看到一片有红边装饰、颇具江南风格的院落,那就是毛泽东当年主办的工人夜学的旧址,原来一师附设的初级国民小学。

第一师范开办工人夜学,最先开始于1917年上半期,但不成功,中途停了下来。10月学校学友会改选,推选毛泽东为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状,社会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必须办好这件事。于是他亲自起草《夜学招生广告》,用一般工人能懂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不到三日报名者达120多人。11月9日夜学正式开学,毛泽东亲自讲解《上课说明书》,告诉工人:“每次上课,衣服听便,不必求好”、“讲义和抄本由学校发给并不要钱。”他亲授历史课,并在《夜学日志》中写道:“实验三日矣,觉国文似太多太深,太多宜减其分量,太深宜改用通俗语。”工人们说:“毛先生真是我们的贴心人。”通过一年多主办工人夜学的实践,毛泽东使自己获得了联系工人的最初经验,并推动了湖南当时的平民教育活动。

附小主事室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附小主事室。第一师范的校长易培基,对毛泽东超群的智慧、新颖的思想、卓越的组织才能极为赏识。1920年夏,毛泽东被破格聘为附属小学主事(校长),并兼任了师范部22班国文教员。

任职期间,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意义的教育改革。聘请教员,以才德为标准,对学生普遍反对的教师,即予以辞退;学校养猪种菜,经济绝对公开;创办成年失学补习班,使贫苦工农子弟能够上学;开办民众夜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他勉励师生当家作主,办好学校,挂出一副对联:“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这时毛泽东27岁,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变化。1920年冬,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只身带着简单行李,来到这里,与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他们只办了一桌酒席,招待在长沙的几位亲友,被传为一段佳话。

毛泽东在一师及附小工作期间,除了教学外,还以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建党建团工作。他以1918年4月成立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为基础,创办了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成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组建了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都为后来开展大规模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

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和何叔衡从一师附小出发,一道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谢觉哉当天的日记(照)中有五个圆圈,谢老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1921年10月建立中共湖南支部,随后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书记。1922年冬毛泽东辞去一师附小主事职务,推荐何叔衡接任,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39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