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大全 > 内蒙古导游词 >

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五篇

时间: 重伶21267 分享

  踏着青青的草原,看不到尽头,那似一条绿色的毯子一直铺到了天边,天空也变成了暖暖的也带有淡淡的绿各种花边的被子,成群的牛羊是大自然的馈赠……下面是小编精选的五篇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1

  各位远方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内蒙古的这几天,游得开心、玩得愉快!今天我们要首先游览的是内蒙古非常出名的历史文化类景区昭君墓,也就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墓。它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南9公里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现已更名为昭君博物院。关于王昭君,在座的各位都会有所了解。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王昭君是什么朝代的人?她的丈夫是谁?她为什么要出塞呢?王昭君是西汉后期人,她的丈夫是匈奴呼韩邪(yé)单(chán)于。单于就是“拥有广大地域的天子”的意思,相当于汉朝的皇帝。说起她的出塞,还得从汉匈发展与汉匈关系说起。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荤粥(xūn yù)、猃狁(xiǎn yǔn)的后裔,战国末期至秦初,在以匈奴“首都”头曼城为中心的今内蒙古阴山、河套地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匈奴骑兵不断骚扰中原地区的安宁。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使其北却七百多里,放弃了阴山、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趁秦末变乱及楚汉相争之机,又发展壮大起来。此时匈奴是在冒顿(mò dú)单于的统治时期,他重整匈奴各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草原游牧民族创建的北方统一政权。而此时的汉朝由于刚刚建国,尤其经过3年秦末农民战争和4年楚汉战争的浩劫,国力相当薄弱。强盛的匈奴趁此机会不断地入侵汉朝北部边界一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发兵30多万,抗击匈奴,结果被匈奴40万精兵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郊外)长达七天七夜,后来刘邦不得不采纳陈平的计策,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yān zhī 即单于妻子)才得以逃脱。针对汉初统治尚不巩固,经济还未恢复的情况,刘邦采取了与匈奴和亲及“休养生息”的政策,从而赢得了发展经济与积蓄力量的时间。经过惠帝、文帝、景帝,直到汉武帝在位时,汉朝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已有实力反击匈奴。后来经过几次打击后,匈奴受到了沉重打击,并不断走向分裂,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经过这场战争,匈奴统治面积大大减小,人口牲畜大量减少,最终分裂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支。为了取得争位的胜利,呼韩邪单于想到了依靠汉朝的力量来打击其兄郅支,但是当汉朝消灭了郅支以后,呼韩邪单于既高兴又感到害怕,高兴的是郅支已灭,政敌清除,没有后患;怕的是汉朝强大,今后难免因得罪而被灭亡,下场像郅支单于一样。所以从公元前51年开始,先后三次入见汉帝。第三次入见时(公元前33年)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得到汉元帝恩准,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这里的塞,指的是长城边塞,即包头北面的“光禄塞”。〔昭君墓大门前〕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到昭君墓南门广场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两个浅红高大、显示汉代建筑风格的石砌门阙。经过近年多次扩建的昭君墓旅游区,现辟建为占地面积132000平方米的昭君博物院。门前吸引人眼球的这一组汉阙和与大门正对的位于广场南侧的“嫱云”浮雕石壁,将把我们的遐思带入两千年前汉匈交往的感人境界。〔“嫱云”浮雕〕紧接着我们先去观赏那堵长10米、高6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嫱云”照壁,它是我区著名的雕塑家张恒的作品。之所以叫“嫱云”,是因为王昭君名嫱。“嫱云”的左首位是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单于威武粗犷、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豪爽气质,昭君形象俊美、高雅,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女性。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昭君似乎比单于要年轻得多。事实确实如此,因为昭君要比呼韩邪单于小二、三十岁。这就要提到匈奴的一个习俗——收继婚,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昭君与呼韩邪共同生活了两年,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之后,其前阏氏之子,也就是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继位为单于。按照这种收继婚的习俗,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昭君是汉族人,对于“收继婚”的习俗,虽然有些抵触,但为了民族友好大局,她毅然嫁给了新单于,并和他共同生活了若干年,生了两个女儿。右首则刻有形象生动的少数民族青年,热情吹着号角,欢呼雀跃;还有忠厚长者、婆娑舞女等。这些形象表达出了人民对此次和亲的赞赏与欢迎。下面有象征祥和的两只仙鹤,并有朵朵祥云衬托着,这意味着王昭君嫁到匈奴以后,使得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院区内董老碑前〕

  (以下景区内各景点、景观介绍以昭君博物院讲解员讲述为主)“董老碑”,上面镌刻的是1963年国家副主席、开国元老董必武同志在“谒(yè)昭君墓”时题写的一首诗。全诗的内容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shū)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填词、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文人大多对昭君和亲提出了消极的看法。但董老面对众说纷纭的议论,从正面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事实的确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是明智之举,它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文人墨客们的惜古哀怨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昭君出塞使胡汉之间形成了长达近60年的和平,从而出现了史书描述的那种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大力发展的幸福景象与和谐局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它正是顺应了时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在两千年前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即使在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也足以引为民族团结、国家和睦相处的有益借鉴。〔昭君雕像〕在大道两侧两两相对的按战国、汉代出土文物造型雕刻的大型石兽组成的“仪仗队”的侍卫迎接下,我们继续往前走。前方60米处汉白玉框架凉亭中迎面亭亭玉立、面露胜利喜悦的女子就是王昭君的汉白玉雕像。去过湖北昭君故里的一看便知,这一尊和那一尊几乎一模一样,难道是昭君再世,重返人间,重归她的第二故乡?你看,那雍容华贵、风流典雅、美丽动人的飒爽英姿和安祥神态,不正是她当年和亲出塞前临辞大会上“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徘徊),竦动左右”的光辉形象吗?

  〔石牌坊〕

  我们前面的“石牌坊”前后是大家以此为背景向北照相非常漂亮的地方。在这儿照相可以把和亲铜塑和昭君墓都拍摄进去。但是请大家先听我讲解,后面会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个石牌坊是按照传统的“三间四柱冲天式”构建而成,中间的大间被称为明间,旁边的两小肩间被称为“次间”,这样的石结构牌坊是墓园的典型标志物。在明间华版正中镌刻着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按历代传统称谓所题的“青冢”二字,其含义是“青色的坟墓”。传说每年深秋,各处草木枯黄的时候,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所以被称为“青冢”。又因为墓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晚霞光的映照,墓景时有变化,传说它一日有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cōng,鸡土从,指一种鸡爱吃的头大杆粗短的蘑菇)”。“青冢拥黛”,早已成为呼和浩特世代相传的八景之一。

  〔“和亲”铜塑〕

  再往前面就是“和亲”铜塑像了。它是按广州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同名雕塑用铜浇铸而成,高3.95米,重5吨,生动再现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双双骑马并肩联辔而行的历史性场面。两匹马中,一匹似回眸低语,一匹似侧耳倾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从而使整个雕像浑然一体,婉转地表达出马背上的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夫妻间相依相随的新婚恋情。这座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铜像被内蒙古人民称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当然,昭君真的是骑马去匈奴的吗?可能还值得商榷,因为昭君自幼生长于水乡泽国的南方山区,入宫后又未曾练习马术,且一妙龄女郎,那么远的路她真的会骑马去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到了塞外草原,成了马背民族的一员后,骑马伴夫君,也还是极有可能的。再看铜像,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为什么马头会朝西呢?因为这表明了当时昭君出塞最初的行走路线,即从长安出发先向西行至今甘肃庆阳,然后北上,经陕西榆林、内蒙古东胜、达拉特旗、包头,最终向漠北方向去了。另外,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呼韩邪单于帽子上的头饰,顶中是鹰的形象,这是因为匈奴人崇拜鹰,鹰是他们民族的图腾,只有单于或王的头冠上才配饰金鹰。

  〔“石像生”浮雕〕

  200多米长的甬道两边排列的这些兽形石雕像叫“石像生”,它具有守护、辟邪、吉祥的象征意义,很多古代帝王陵墓前都有这样的“石像生”;它也有营造陵区庄严肃穆的气氛之意。昭君墓前的石像生有牛、羊、马、驼、鹿、虎等12对共24只,它们对称排列,雄壮生动。优美的石像生既体现了汉代墓葬的传统仪规,又反映了当时北方的民族特色。

  〔昭君出塞陈列室〕

  我们向北往左前方去就是昭君出塞陈列室了,这个陈列室位于昭君墓墓体的右前方。我依次简要给大家讲一下这里的图文陈列内容——1.昭君及其家乡和入宫后情况: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晚期人,出生地为南郡秭归县香溪宝坪村,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作为秭归人,她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相隔200多年的同乡。公元前36年,她“以良家子选入掖庭”,为汉元帝后宫“待诏”。所谓的“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的出身,而是农民出身。因为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手工业者等受到鄙视,地位低下,而农民的子女则被认为是出身更为干净、正派,所以被称为“良家子”。所谓“待诏”,意思为“等待皇上召见”。而“掖庭”是专管后宫的机构,当时的“掖庭”对于一个普通宫女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因为妇女一旦被选入后宫后,就决不会有任何自由。因此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难道皇帝还不喜欢漂亮的吗?这就要提到一个人¾¾画师毛延寿。据说,当时因为后宫美女特别多,皇帝没时间去一一看,就通过画师们绘就的美女画卷来决定召见谁。于是,后宫出现了贿赂特别严重的现象,而昭君因为性格倔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他就在昭君肖像眼下点了一颗痣,别小看它,在很早以前的封建社会它被称为是“伤夫泪痣”。哪个男人愿自己娶个克星呢!因此,昭君在宫中待了三年之久,也没见到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入朝求亲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因为出塞要面对不同的语言、居住、饮食等,谁愿意出塞呢!而这时昭君挺身而出,表示愿意远嫁匈奴。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中临辞大会上汉元帝的尴尬场面。在这次大会上,汉元帝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昭君,特别惊讶,心想这么漂亮的姑娘我怎么从来没看见过呢!再仔细一想,好象在以前的画卷上见过,但那人眼下有痣呀,难道不是一个人吗?他越想越着急,要不不让她走了,我留下吧。但想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硬着头皮让她去匈奴了。后来查明是毛延寿做的手脚,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及其同流画师全部抄斩。2.楠木井:楠木是我国的千年不朽之木,在两千多年以前,王昭君就是饮用这口楠木井里的水,直到现在家乡的百姓还在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这井里的水特别甘甜,而且还有一种奇异的现象。据说,在暑天,天气特别热,当你来到井边,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暑气顿消;到了冬天,无论天多冷,地多寒,井水总是热气腾腾。村里人说,用楠木井的水做饭,饭格外香;烧汤,汤特别鲜;泡茶,茶也特别香;还有饮其水,生美女之说。有机会,准妈妈可以去那儿沾点美女的灵气。3.香溪河:在历史上,昭君美貌非凡,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的身上有一种奇异的芳香,由于经常去河里浣帕浣纱,因而河水也染上香气了。因此,人们把这条河叫做香溪河。 4.白鹤茶:昭君救了两只白鹤,白鹤从杭州衔来龙井茶种籽回报昭君,心灵手巧的昭君在家乡的土地上精心培育成功了“白鹤茶”,成为兴山著名特产。5.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史实记录、昭君出塞时的详细路线图,这些文献资料请大家了解掌握。现在再请大家掌握一个新的有趣的知识——历史上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四大美女,大家猜猜哪个词儿是形容王昭君的?为什么落雁是形容王昭君的呢?相传当年昭君出塞途中行到今鄂尔多斯北部,正好一行远归的大雁从头顶飞过,大雁被王昭君的美貌所震惊,连翅膀都忘记扇动而纷纷落了下来。因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美称,黄河南岸也多了一处称作“落雁崖”的景点。昭君容貌美、心灵美、事业美、名声美,比西施、貂蝉、杨贵妃那三位美女美多了。 6.昭君子女情况:昭君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师,被立为右日逐王,后因单于继承权问题,在东汉初年被他的同父异母兄杀死。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分别是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7.昭君在国外的影响:昭君故事在国外传播很早,其中在日本、越南影响较大。日本的诗歌中,很早就出现过引用昭君故事的诗句,十四世纪就出现了昭君题材的绘画,十五世纪时,“能乐”就演出过昭君故事。近年来,在日本以昭君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和昭君研究论文也不断出现;在越南也很早就出现了咏昭君的诗作。在西方十九世纪初就提到了昭君的事迹,影响一直挺广。〔匈奴历史陈列室〕昭君出塞陈列室东数十米,昭君墓墓体的左前方便是匈奴历史陈列室。这里展出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实物,充分说明了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末期,历史上泛称为“胡”。其强盛时,在北方草原曾建立起我国最早的游牧部落联盟大帝国,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和汉族的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匈奴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匈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大漠以南的阴山与河套一带,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曾是匈奴最初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心。

  〔昭君墓墓体〕

  大家随我看,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土丘就是昭君墓了,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其墓体占地20多亩,墓高33米,底面面积1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几座汉墓之一。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又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现在我们看到的昭君墓是于1977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意,按照汉墓“封土为坟”的结构特点,在原来的墓体基础上填入5000多方土修复而成的,整体呈现为覆斗形的封土堆,墓的上部为方形平顶(又名方上),是典型的秦汉封土形制。其实,在内蒙古的昭君墓有很多,仅在内蒙古西部传为昭君墓的就有多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因为昭君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人民爱戴她,很多人都希望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保佑自己平安、自己的家乡富饶美好。因此,有这么多昭君墓就不言而喻了。也有的人认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附近的百姓都认为,在昭君墓前许愿是十分灵验的。传说,一对青年夫妇久婚不育,便在这里许了愿并且住了一夜,第二年便有了健康的小宝宝。女士们、先生们,就让我们也在这里许个愿吧!从墓体侧面拾阶而上,我们可到达昭君墓墓顶,我们会看到一个怀抱琵琶栩栩如生的昭君石刻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和呼和浩特城市远景。大家可以在此留影。

  〔碑廊〕

  昭君墓后面是百米碑廊,廊内陈列大量诗文书法碑刻,皆是名人手迹。据统计,仅诗一项,唐以前有20多首,唐代有60多首,宋元明清至今,题诗之多更是数不胜数。大家可以从昭君墓后面的台阶下去开怀一览,陶情感受一下这些诗文碑铭的魅力!诗文中提到的明妃即昭君,因西晋时避司马昭之讳,称昭君为明妃,后世也跟着叫了。

  〔藏墨苑〕

  藏墨苑是一处新建的墨宝收藏展览馆,位于昭君墓的东南约60米处。这里收藏有一些领导同志和社会名流、书画家歌颂昭君的书画精品和中央领导视察昭君墓的实况照片。看完这些,我想起十几年前一位旅游界词人作的一首《念奴娇·谒昭君墓》,将这里的景观和昭君出塞和亲的史实、功绩和昭君文化之精髓概括得比较客观精辟。词曰:“青冢拥黛,黑河畔,气势如山屹立。寰宇几经人世变,惟此巍然不易。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骑塑传英气。诗碑铭颂——千秋万代功绩。

  追思两千年前,汉匈得睦处,何其相契!五十余载,庆境宁,民无干戈之役。多赖昭君,深明大义,出塞和亲缔。民族团结,单于同创先例”。 我想,游览昭君墓,背会并领会董老《谒昭君墓》那首七绝,赏析藏墨苑中的精品,再对照品味这首《念奴娇》,定会使您对昭君、昭君墓、昭君文化乃至咏昭君及与昭君志同道合的呼韩邪单于的诗词佳作加深印象、增进理解、提高认识、升华精神境界和文学修养的。

  〔新增建筑〕

  昭君博物院在东西两侧新增了几处规模宏伟、景观壮丽的建筑物。它们是坐西面东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坐东面西的和亲宫、昭君故里昭君宅等。其中,匈奴文化博物馆建设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是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博物馆。其陈列内容围绕匈奴的兴起、发展和变迁,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职,匈奴的社会经济与习俗,匈奴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其融合,以及胡汉和亲等为线索展开。单于大帐采用匈奴民族的建筑形式及风格来体现匈奴的历史文化及其底蕴,主要用于展示匈奴歌舞和汉代歌舞以及昭君出塞和亲场面的歌舞,使参观者通过观看表演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文化与匈奴文化的交融。昭君宅则采用长江流域的建筑形制,将昭君故里——湖北兴山的昭君宅按1:1的比例进行复制,包括昭君使用过的楠木井、梳妆台以及有关生产生活工具物品等。同时这里还进行独具楚风底蕴的湖北编钟表演和茶艺表演。如今,昭君博物院已成为包括汉文化、匈奴文化、楚文化在内的综合性文化资源载体,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以崭新的风貌喜迎中外嘉宾。〔结束语〕昭君墓我们已经参观完了,可能朋友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座昭君墓真的埋有昭君吗?这里是真正的昭君墓吗?现在考古学家还没有确定。其实,我觉得昭君埋葬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时代的和平做出了贡献。正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到的:“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大家想想,翦伯赞的这段精辟论述,难道不是关于昭君和昭君墓最最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吗?大家可以在景区内自由活动20分钟。现在是×点×分,请大家对好表,20分钟后我们在昭君博物院大门外乘车。请大家记准我们的蓝色旅游大巴车号:蒙A×××××,×点×分,我将准时在车门口恭候大家。谢谢大家的配合。

  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2

  各位团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是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

  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位于阿拉善左旗南境,在宁夏中卫县城西北18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与中卫境内的国家4A级旅游区——沙坡头隔沙相望。乘包兰铁路旅客列车中卫下车,具有最佳的可进入性。在腾格里沙漠中有两个相对较大的湖泊,一个叫东湖,一个叫西湖。相传古时候西湖边上有座喇嘛庙,一个小喇嘛提铜壶到西湖里打水,不小心把壶掉进湖里,怎么打捞也没捞着。几年后,小喇嘛从离西湖数十里之外的东湖边捡到了那只铜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两湖是由地下河连通着的。于是,通湖之名便不翼而飞,远近皆知。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沙丘环抱,内有4平方公里的湿地,绿草如茵,空气清新,牛羊成群,水鸟翩翩。白色的蒙古包群、五彩的野营帐篷、休闲茶座与飘飘营旗拨撩着旅游者的心弦。这里蒙古族风情浓郁,环境清幽静谧,如诗如画。旅游项目有驾“顺六轮”越野车、吉普车、摩托车、卡丁车瀚海冲浪和骑马、骑骆驼穿越沙漠、滑沙、祭敖包、观赏并参与民族歌舞、篝火晚会活动等。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现为国家3A级旅游区。来这里骑驼旅游,既可探险观奇,欣赏大漠风光,又可体验大漠民俗风情,不失为远离城市喧嚣、锻炼意志体力、增加西部阅历的有益之旅。

  朋友们,让我们在这里好好地放松放松,开开心心地玩它几天吧!

  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3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

  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武官衙署,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绥远城中轴线中心偏北处,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显然带有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卫。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开始了新城(绥远城)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乾隆二年,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右玉)调来建威将军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绥远,是绥靖远方、也就是安抚边远地区的意思。这里要强调一下,将军衙署的主人是绥远城将军,不能随意将绥远城将军简称为绥远将军,因为清廷任命的是绥远城将军,而不是绥远将军。清代就有78任将军在174年间先后在此任职(据《清实录》记载),民国时期先后又有二位署将军、十三任都统、五位绥远特别行政区与绥远省政府主席在此办公,其中著名将领有傅作义,董其武等。可以说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可谓“漠南第一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题匾挂在大门门头上。

  〔大门前及第一进院实地导游讲解〕

  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大字,意味着保卫边疆,是光绪十六年第70任绥远城将军克蒙额所题,为绥远城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一。衙署原有六进院,现保留有四进院。我们沿着甬道往里面走,来到仪门前。这正中的大门为什么叫作仪门呢?仪取礼节、仪式之意,是礼仪之门。当年的绥远城将军就在这里迎送贵客的。那时只有和将军品级相当的官员才可以走仪门,其他的官员要走两边的旁门,又分为文东武西,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大门内是第一进院,院内北边东西两侧有两只赑屃(bì xì)各驮一块大石碑,这是近年建造的;南边一溜房屋,现为书画、纪念品商店和古玩店。大家进来和我走过仪门一同细细游览吧!

  〔第二进院实地讲解〕

  朋友们,请大家看院内的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树,它们均植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每到,花满枝头,香溢远近,沁人心脾。近两年每逢“五一”节前后,这里都要举办“将军衙署丁香节”。届时,游者如云,堪称嘉会盛况。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

  第一展厅 折房

  大家现在参观是东边第一展厅——过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级官吏上堂前议事和休息的地方。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呼和浩特新旧两城,主要是新城——绥远城建城的历史。历史途中已经介绍过,请大家结合实物,听讲解员讲解。

  〔以下各展厅内容主要由将军衙署讲解员讲述〕

  好,下面我们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归化城和绥远城复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旧新两城在清代时的样子。绥远城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城外还有一条环绕四周的护城河。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在将军衙署东南面的是绥远城的钟鼓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阻碍交通”被拆除)。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校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的“大校场”和演武厅,原为驻防军平时检阅和操练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

  下面来看这张清代地图,这粉色的区域就是绥远城将军的管辖范围,它看起来就象一个屏障,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从此可以看出绥远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是绥远城的建城图。建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银130余万两,动用10万民工,仅木材就用了30余万根木料。因负责建城的官员通智等人偷工减料、谎报实情、贪污公款,被“宰相刘锣锅”之父刘统勋奉旨斩首了。看来反腐败问题是历来要抓紧解决的。这张图是绥远城的驻防分布图。这两个城门石匾,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二,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亲笔题写的蒙汉满三种文字的绥远城北城门和南城门——即镇宁门和承薰门的石匾。由天子亲自命名并题写城门石匾,全国仅此一处。这几门大炮是仿制当年绥远城驻军使用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先进武器,进口的炮是头大尾小,后坐力大。国产的炮头尾一样粗。因为这里是军事重镇,所以当时配有二十四门重型大炮。

  第二展厅 回事处

  我们再来参观西边第二个展厅回事处。这里原来是衙署文官办案整理资料、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现在是陈列衙署的概况和变迁史。

  这是衙署恢复原貌的沙盘。衙署是严格按照一品封疆大吏格式建筑的。它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两边配有厢房,耳房和东西跨院,是取八卦之意,四平八稳的意思。原整体布局分前后二组,五进套院。前组为公务厅院,后组为将军的内宅,现在只保存了中间四进院,五进院和后增的六进院在民国和解放后及的时候被毁掉了。接下来看展柜中的展品。这一张是绥远城管理等级图,从将军到士兵等级森严,待遇差别极大,比方说将军一年俸银两千多两,协领就四百多两,到步甲就只有十八两了。这些刺绣图案是清代的补子,在官服的胸前,背后各有一块。它是用来区分官品等级的。文武官各分九品,文官的是飞禽,武官的是走兽。将军连体衣帽箱是将军出行携带官服和帽子用的,这种设计非常方便合理。

  第三展厅 官房

  院内西北角上的官房是将军的下级官吏协助将军处理军政大事的地方,官房的规格仅在大堂、二堂之下。将军的幕僚在此审阅从回事处送过来的公文,查阅后送折房行文,最后到大堂印房盖印,然后用快马送至京城,报于皇上,因此官房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官吏比将军品级略低,一般在三、四品左右,房内陈设虽比不上将军的大堂、二堂,但也比其他管理办公地方讲究。首先请看北炕,由于北方冬季较冷,所以明清两代北方官吏办公室一般都有火炕,取暖的方式很像现在的地暖。冬季,官吏们坐在炕上,炕上有炕桌,桌旁有坐垫,靠炕墙处有踏板,官员踩踏板上炕,踏板旁陈设有痰盂。房间若大,还有火盆,北京的故宫军机处的陈设就是如此。官吏们坐在炕上看文件,写公文。炕桌上有笔、砚等文房四宝。正面北墙上挂有清代十二位皇帝的画像,我们依次做个简单的了解。第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1636年其子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了268年,这一阶段共有十个皇帝,他们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宣统即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在位仅三年零两个月,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2月就被迫退位。宣统退位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灭亡,也标志着中国永远取消了帝制。至于1917年张勋导演的溥仪复辟闹剧,仅11天便在举国唾骂中收场了。

  第四展厅 大堂

  院内正北的大堂,门前是13米见方的露台,是官员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大堂又称正堂,是衙署的主体建筑,平常是闲置不用的,是将军接圣旨或有重大活动时才启用的。大堂为五开间,瓦顶悬山式建筑,长20米,进深10米,高9米。大厅内有屏风一座,屏风的图案就是象征当朝武一品的海水麒麟,屏风前端坐在太师椅上这个形态逼真、威风凛凛的一品武官就是第一位绥远城将军王昌的蜡像。他右边这个穿长衫的文弱书生就是我们熟知的师爷或机要秘书;他左边是带刀侍卫,两人都是六品或六品待遇。下边站着的这个弯腰屈膝,穿着二品文职官服的是当时的山西巡抚。这四尊蜡像讲的是一个“将军权力大,气死一巡抚”的故事。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绥远城将军位尊权重,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所以王昌上任时,乾隆皇帝亲题一块牌匾送给他,请大家抬头看上方,写的是“泽敷遐迩”。“泽”是恩泽,“敷”是覆盖,“遐”是远,“迩”是近。意为皇恩浩荡,泽及远近。那绥远城将军这官到底有多大呢?拿现在话来说相当于上将衔的大军区司令员。您看公案桌上摆有八支令牌,红色是派兵遣将用的,黑色是审案子用的,他审的可是重大军事案件。桌上还摆放有1个签筒,是将军行军打仗或做重大决定时占卜用的。这边有二顶万民拥戴伞,上边签满了黎民百姓的名字。在历史记载中这是百姓签名以表示拥戴王昌将军的廉正爱民功德。

  花架上摆放的这对景泰蓝器物叫天鹭,俗名朝天吼,您看它眼睛向上望很形象吧!它的实用价值其实是作香薰之用。您可别小瞧这器物,这样的东西都是皇上御赐的,可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买来摆在这的。摆在这有“威震四方”的意思。

  大堂两侧摆放有回避、肃静牌,职衔牌,仪仗车轿等。职衔牌又称云牌鸾驾,数量不等,将军出行时排在轿前显赫扬名用的,平时放在大堂内两侧。作为一品职衔的绥远城大将军出巡时的仪仗是:杏黄伞两柄,金黄棍一对,扇两把,兵器一对,赝翎刀一对,枪两对,兽箭一付,回避、肃静牌各一对。出行时,队伍前面还要打开道锣,将军在后边坐绿呢大轿。这墨绿色也是只有一品职衔才配用的。那边的勒勒车可是件文物,是将军家属远行时坐的,前后都有刻花铁装饰,那么精致,可见非同一般。

  大堂墙上是嘉庆皇帝为教育八旗子弟写的《圣训》,又称《八旗箴言》。其大意为清代祖先历尽艰难险阻打下了江山,期望后代子孙发扬优良传统,保卫好这来之不易的社稷疆土。这其中的许多内容于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其中提到的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等等。看完大堂的陈设,您还可以欣赏一下梁上的彩绘图案和大堂的建筑风格。这大堂梁上是旋紫,门头上有双龙合禧,仪门上有苏式彩绘,一会儿大家还可以再欣赏一下。整个大堂屋顶是完全的木制卯榫结构,270年了,依然这么坚固,可见当时不时兴豆腐渣工程,也说明王昌首长极有可能没吃回扣。

  第五展厅 印房

  院内东北角的印房是存放将军印玺及重要档案的机密之处。印房后墙上张贴着乾隆御题关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一段感悟文字,下边陈放着两个高大的印箱罩和两个小印盒。东南窗下陈放着将军虎钮银印。西炕上摆放着精美的供案。东墙供奉有武圣关公铜像,因为满族是个尚武的民族,认为关云长助其入主中原,对关公更是倍加推崇。关公自古因忠孝节义、品德高尚而为人敬仰,早已超出了世人的境界,被历代奉为神灵,明朝以后被尊称为关帝。〔第三进院实地讲解〕

  第六展厅 箭亭

  院内西北的箭亭原是将军下属武官在此负责驻防官兵武备军需及军事演练等事宜的地方。现作为归绥驻节将军专题展览之处。这是将军年表铜牌,清廷授封绥远城将军的经过较为复杂和频繁。从乾隆二年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开始到宣统三年最后一任将军为止,历时174年,这一期间清廷共委派了78任绥远城将军。 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之前,归化城将军是抚远大将军费扬古。这边有他的半身画像。他平定噶尔丹叛乱战功卓著,朝野共敬。这78任绥远城将军中有一位在任期间最长,共任职11年,他是第70任将军克蒙额。民国后,从1912年10月张绍曾任了新体制的绥远城署将军,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l8位20任署将军、都统和特别行政区、省主席在此任职,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两次连任,最后是董其武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时,于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起义了。亭前广场上陈列着古代作战用的刀、枪、斧、钺等十八般兵器。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工具,特别是狩猎工具,后来生产工具转变为主要用于战斗和杀人的工具,于是兵器就诞生了。到了战国晚期,钢铁开始用于兵器,铁制兵器结构紧密,成分均匀、坚韧、锋利,质地更加精良。

  第七展厅 二堂

  院内正北是二堂,这里是将军日常办公的场所,现在陈列了将军的蜡像及相应实物,再现了将军昔日办公的情景。过去,有人认为这个二堂的别称是“退思堂”。其实,后院的三堂才又名“退思堂”。步入二堂我们看到的是照满族习惯布置的一明两暗的格局。中间是海水波涛的屏风,前面摆放着将军办公时的大条案,条案上放有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二堂西屋这尊蜡像是第71任绥远城将军永德。他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调任绥远城将军,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到任,任期六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因英帝国主义迫害,被撤职后自杀。永德虽已身死,但仍然被帝国主义和清廷列入惩办“祸首”名单之中。端坐在东屋的这尊蜡像是第76任绥远城将军贻谷。贻谷(吉林满洲镶黄旗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任“钦差督办西蒙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兼任绥远城将军,在呼和浩特任职七年。他居住在旧城垦务大臣行辕,又坚持到新城将军衙署上班。他一面积极推行清廷的垦务政策,为清廷不遗余力地搜刮到大量银两,一方面他也预料到清王朝的统治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因此他十分关心新城满族同胞的未来生计,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因追查前任将军信恪调任后一批补修军械巨款经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处理后下落不明的问题,而反被文哲珲状告其贪污,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下狱。辛亥后,贻谷旧僚岑春值上书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贻谷翻案。徐世昌派马福祥调查后,给贻谷平了反,并赐给一面“耆英望重”大匾,以示表彰。民国十五年(1926年)贻谷病死在河北易县。

  第八展厅 客厅

  参观完二堂您可以信步来到二堂东边的客厅,也就是第八展厅。您可知道这里原本就是将军接待客人的客厅呢?现在,这里辟为“归绥老照片”展厅,展出“城市建设”、“历史纪事”、“历史人物”、“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共5个篇章近200幅珍贵照片。请大家逐一过目,以加深对呼和浩特重要历史的认识。

  〔第四进院实地讲解〕

  第九展厅 西厢

  (慈禧少女时期在呼历程)呼市新城有条出名的街叫落凤街,从历史上看,这里并没有出生过皇后,怎么会有落凤一说?其实这条街是因慈禧太后少年时住过而得名的。下面我们参观的这个展厅原为将军家属及侍卫活动的地方,现在陈列的是慈禧15-18岁时在归绥生活的场景。慈禧,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她的祖先原是蒙古族。姓土默特。其祖垦垦达尔灭了库伦那拉后,占据了人家的地盘,就改称那拉,后又迁居到叶赫河畔,因此号称叶赫那拉。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满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由安徽的修补道员升任归绥兵备道台(全衔是“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是文职、正四品地方行政长官;又因他有“兵备”职衔,所以除管民政外,还有整治地方兵务之责,但只管汉军绿营兵,不管归绥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蒙古土默特旗兵。他上任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及全家来到归绥,可人已经来了,道台衙门还没有整修好,归化城副都统只好把他们全家人安排到绥远城内一座协领衙门里寄居(这协领衙门就在今新城区东落凤街)。不久道台衙门修葺好了,惠征一家才搬进道台内宅(今天呼市一中校址)居住。四年任满后举家赴京,兰儿经选秀而入宫。后来到光绪时,这两处都被奉为慈禧皇太后的圣迹,慈禧住过的那条街,从而更名为东落凤街,与其西边的西落凤街街名一并沿用至今。 这两件衣服是慈禧一生最喜爱的便服,上面绣有兰花,是因慈禧小名叫兰儿,而且兰花又很清新素雅。顺西墙几个玻璃橱展箱里陈列的是与兰儿少女时期在呼和浩特生活有关的各种展品。这一幅立体模型图是慈禧跟随父亲来绥远上任时的情景。从小长在安徽的兰儿从未见过这样的鹅毛大雪,新奇地撩开窗帘向外张望,茫茫白雪笼罩着的绥远城显得更加威武、壮观。少女时代的慈禧天生丽质自然也爱打扮,慈禧的容貌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四大美女,但也非同一般,有野史描绘她“一出游,旁观者喃喃作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可见她年少时确实漂亮。

  这是一幅草原秋猎的场景,慈禧在归绥时练就了骑马射箭的本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入宫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承德骑马。墙上的这张照片是慈禧60大寿时照的,您看她长方脸、长鼻梁、大耳朵、高颧骨,目透威严,而且双手保养得多么好。她每天早晨洗脸前,先用毛巾把手包起来,放入盆中温水浸泡,一直泡到柔和为止。这幅照片是慈禧坐在莲花座上扮观音菩萨,我们从电视上总看到当时慈禧又称老佛爷,那慈禧为什么叫老佛爷呢?慈禧垂帘听政后,仍贪心不足,她想圣祖康熙被人们叫做老佛爷,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的活佛,那我就是观音菩萨转世的活佛。她为暗示别人,在宫里多次扮观音演戏。一日,慈禧传旨让宫中画师在5尺长的宣纸上画9尺高的观音,只有一位女画师画出了一幅观音坐像脸面和慈禧一模一样。于是,慈禧就把画像挂在大堂,天天拜,边拜边看如醉如痴。天长日久,大家都看出了这西太后想当观音的化身,叫她老佛爷肯定特别高兴。从那以后,宫内宫外就叫开“老佛爷”了。下边这张是慈禧和宫女皇妃的照片,这个瘦的是光绪的皇后,胖的那位是光绪的瑾妃。当时的审美观与现在差距很大吧!这双是元宝底鞋,是清代妇女穿的旗鞋中的一种,旗鞋也称“寸子”,有“马蹄底”、“花盆底”等等。这种鞋的特点是平空增高三四寸,妇女穿上显得身材修长,高挑挺直,甚是优美。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旗人和汉族女人最大的区别,旗人是天足,汉人是缠足。

  这是慈禧画的牡丹和写的“福禄寿”三全,可见真实的慈禧真的是才华横溢。

  第十展厅 东厢(佛堂)

  大家现在参观的展厅是佛堂,这里原为将军及其眷属求神拜佛的地方。如今这里又恢复其原貌,供游人参观礼拜。我们先从左手看起。这个石雕叫转轮,是寺庙中用的,上面用满蒙藏三种文字刻着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hōng)。据说这石转轮每转动一周,就代表您诵了 三千六百八十遍,那您念的经越多,就会离佛越近,天长日久就会深结佛缘了。接着我们看到的这尊坐东面西的石质佛像是药师佛,这是在整块青石上采用高浮雕手法刻制的。制作的年代约明末清初时期。他的全称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他左手持钵盛甘露,右手持药草。相传他在成佛时曾立下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的疾苦。人们认为信奉药师佛能消灾延寿,医治百病。墙上的这张图片,表现的是初唐时期的彩塑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成道像,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作神法印,左手作与愿印,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子左面是迦叶,右为阿难,这种组合是一佛二比丘,比丘是弟子的意思。在人们供奉的各种佛中,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叫石经幢(chuánɡ),这是佛教中的用品,上面记载着一些佛教中发生的事件。这幅彩图最上边为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和他的左、右胁侍菩萨文殊和普贤。彩图的中部为五百罗汉,这里出现有济公的形象,因为他不守佛规,又喝酒又吃肉,所以,一般在五百罗汉中把他放在角落里面。彩图的下部为一佛众菩萨:弥勒佛和观世音、虚空藏、普贤、金刚手、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菩萨等。

  第十一展厅 三堂

  院内正北的一溜正房,居中的面阔五间、较为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三堂”。这是针对大堂、二堂而言的。三堂又称官邸,亦名“退思堂”。中间为过厅,设有书案、彩绘木质屏风和木框书画玻璃钟堂(现场指说实物);东侧两间为“内签押房”,是将军平日批阅公文及处理日常公务的处所;西侧两间为将军的书房,是将军平时(主要是閒暇时)温经习字、读书作画之处。总之,三堂是将军在大堂、二堂工作之余,退至此处思考军政大事兼之休闲、娱乐的地方。游人可以在此通过实物鉴赏并充分运用联想,尽情体味将军平日的工作、生活场景。

  〔结束语〕

  末了还要说一句,清代的绥远城将军衙署,民国初年曾一度改称将军府,其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又改称绥远都统署;之后,国民政府又将它变作绥远省政府(即省主席衙门),先后200多年,历经沧桑。现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旅游景区,它又焕发出青春,吸引着无数游览者。将军衙署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历史遗存,1984年即被文博界评为内蒙古十大古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呼和浩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之一,也是研究清代军事、政治、八旗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官衙建筑的实物资料。将军衙署为繁荣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文博事业、旅游市场作出了积极的令人欣慰的贡献。最后,愿将军衙署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知识增进、旅途快乐、身心俱健!欢迎大家再次做客呼和浩特,再次光临将军衙署。谢谢大家的真诚配合,再见!

  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4

  了解藏传佛教的朋友也许都知道,六世仓央嘉措在被押送至青海时神密失踪,他到底在哪里圆寂?他的转世又该是谁?后续的藏传佛教史上的阿拉善这一分支如何解释?这些都已成为一无解之秘。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佛就是佛,只要信仰他,他便与你同在!

  只身遁去的六世达来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安多等地后,与1716至1746年期间在阿拉善弘法30年,被当地人尊为上师葛根,他的思想与阿拉善的历史紧紧相连,一段段神奇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1746年仓央嘉措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圆寂,他是广宗寺第一世葛根……

  仓央嘉措的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尊师傅遗愿,做了十年准备后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开工修建广宗寺弘法。次年建成后将仓央嘉措的法体搬至寺内供奉,迎请仓央嘉措的传世灵童座床、举行盛大开光仪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赐藏满蒙汗四种文字的乾隆御笔金匾。历史上这里的寺庙建筑规模之大、僧侣人数之多、经典制度之完善、宗教级别之高足以和青海塔尔寺相并论。

  这里天似八幅金轮、地如八瓣莲花,呈现吉祥之徽。传说远在唐朝时期十六罗汉和达摩居士就在这里夏安居,罗汉的脚印现在还清晰的留在山洞前的青石上。广宗寺有两位活佛,一位是六世的转世,称葛根;另一位是藏王第巴的转世,称喇嘛坦。六世又转六世后又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贺兰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南北走向山脉之一,是中国半干旱气候与干旱气候的分界线。如果说南方水山似工笔画之玲珑剔透,贺兰山则如泼黑大写意,豪迈、粗犷,像北方汉子的脊梁……这里生长这63科214属496种植物,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沙冬青、野大豆、羽叶丁香、四合木等。药用植物310种,纳入国家药典的正品药材70余种。这里生活着51种兽类和115种鸟类,其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25种。此外,这里还有18种爬行动物和275种昆虫,可谓是天然生物宝库。

  这里是最能集中体现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传统文化的地方。1697年,清康熙帝将贺兰山西、黄河以北、祁连山以东,也就是今阿拉善大部地区划分给和硕特部首领和罗理,此后的二百多年来,九位清朝格格远嫁阿拉善。因此,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满族文化与北京文化……

  内蒙古优质导游词范文5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参观游览的是伊利集团工业旅游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的老大,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一家乳制品赞助商,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食品品牌。伊利集团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130多个,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十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连续八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2005年跃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度,伊利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75亿元,同比增长39.38%;实现利润总额4.92亿元,同比增长29.75%;创净利润2.93亿元,同比增长22.69%;每股收益0.75元,资产总额达到54.5亿元。2006年上半年,伊利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33亿元,同比增长40.17%;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18.17%;上缴税金5.0 8亿元。从2003年至今,伊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高居行业第一,一直以奥运会“刘翔速度”领跑中国乳业,并荣登2002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百强榜首。2007年1月荣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业龙头企业”称号。截至2006年,伊利集团连续五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并连续八次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2004年,伊利跻身中国市场人气最旺品牌十强;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伊利以152.36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三次蝉联中国食品业首位;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品牌中国栏目举办的“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评选活动中,伊利以较高的得票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第一品牌;在“第二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评选活动中,伊利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出色的企业声誉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唯一入选的企业;在“2005 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活动中,伊利以超强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与员工和谐的劳动关系荣获“中国最佳雇主”殊荣。

  1996年3月,伊利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伊利股份凭借良好的业绩和高速的成长性成为证券市场公认的蓝筹绩优股。 1999年,“伊利”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中国食品行业内首家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伊利系列产品在国家乳品检测中心市场抽检中,连续多年产品的合格率为100%。公司荣获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的“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质量效益型企业”。2000年9月,伊利集团又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2002年,伊利纯牛奶在乳品行业独家获得《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合格产品》证书。同年,伊利集团所属的液态奶事业部首先通过了国际食品行业中通行的HACCP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乳品行业第一家实现食品安全有效监控的企业。2003年初,伊利集团所属冷饮事业部、奶粉事业部、原奶事业部也全部通过第三方审核认证,在国内食品加工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003年12月,伊利集团获得了素有“绿色壁垒通行证”之称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资格认证证书,标志着伊利集团已经成功得到进军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为实现进入世界乳业20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8月,伊利股份作为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七家增发股票的公司之一,增发了近5000万股A股,成功募集到资金8亿元,为伊利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建立全国性物流配送体系和现代化营销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保证了伊利产品的天然品质。伊利在奶源建设方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举,率先实行“公司+农户”的方法,建立“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经营模式,从而保证了优质充足的奶源,并被中国乳品工业协会作为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行业内进行推广。伊利集团先后为奶源基地累计投入近10亿元,建标准奶站、奶牛小区、牧场园区,大力推进“个体牧场+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现代化奶站”的奶牛饲养模式,并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全自动挤奶机和原奶质量检测分析系统,实现了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为中国乳业的奶牛养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开创了全新的模式。

  截至目前,伊利集团可控奶牛头数达到200多万头,累计为奶户发放奶款150多亿元,奶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地方经济的腾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

  优质的产品,不光要有优质的奶源,更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发体系。1999年以来,伊利集团先后投资8个多亿,全面启动乳业技术改造工程:投资2.6亿元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高温灭菌奶生产基地,全套引进了当前世界先进水平德国GEA牛奶无菌加工设备,瑞典利乐超高温灭菌奶包装线,全部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投资2.5亿元在黑龙江杜尔伯特县新建目前中国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档奶粉生产基地。2004年,伊利集团技术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标志着伊利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伊利集团还拥有国内唯一的省级乳业研究院,研发实力国内领先。优质的奶源、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顶极的研发体系将对公司产品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在此基础上,伊利集团还投资3.5亿元在呼和浩特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新工业园占地300多亩,拥有18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1800吨,所有设备和工艺技术分别来自德国、丹麦、瑞典和日本,均为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从收奶、标准化、无菌灌装、机械手包装及出库的工业全自动化控制。参照GMP的工艺要求和工艺要点,工业园区使人流和物流将更加有序,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劳动强度较大的工序采用机器人操作。引进了世界一流、具有极强识别记忆的全自动立体仓储系统,共有21024个货位,容量20000多吨,实行STV无人驾驶自动穿梭小车运输管控。采用了从原奶收奶、成品出库到进入市场的MES产品完善追踪链,包装过程中实行信息中央管理,自动采集样品检测,有效实现产品追溯的安全防范系统。应用了从奶车进入、清洗、原奶化验、过泵、收奶、车体内部洗浴刷卡的“一卡通”安全保证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多媒体会议及视听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公众信息发布与查询系统,有效节约了能源和人力,实现了开放性、高效性、实用性、可靠性的特点,可以说是当今最先进技术和设计的完美结合。此园区的建设将为伊利进入世界乳业20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伊利集团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托管等方式先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新疆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引领国内500万奶农脱贫致富。2006年9月,伊利集团与蒙古国正式签署投资建厂的合作意向,项目投资1亿美金,包括奶牛饲养、牧草种植、乳品加工,这是中国乳品企业第一次在国外投资参与到奶业供应链的全部环节。

  2005年11月16日,伊利集团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独家乳制品赞助商,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食品品牌。自签约之日起,伊利将为来自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的参加奥运会的全球顶级运动员、教练员、奥运会官员以及所有的奥运会相关人员提供安全、健康、优质的系列乳制品。奥运会对于赞助产品和企业的选择标准,几乎等同于全世界最高的标准。能够成为奥运会赞助商的企业,大多都是行业的领袖企业,是制定和主导行业标准的企业,是有充分保障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是最有实力提供安全、健康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企业。伊利从所有乳制品品牌当中脱颖而出,标志着伊利的奶源建设、工艺水平、产品结构、质量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产品供应网络体系、业绩和整体实力、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服务能力等均通过了全球最高的品质验证。

  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伊利发展历程的一个全新起点,是伊利品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乳业迄今为止取得的最高成就。今天的伊利集团,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出“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以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为己任,力争实现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的宏伟目标。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再见!

17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