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扬州茶馆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范文一
一堂课结束,感觉设计总归是高于课堂实际的。结合张春兰老师《送小蚂蚁回家》一课中的教学亮点,来谈谈实践课中出现的改进与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一、不容忽视的导入环节。
在《扬州茶馆》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字开花“馆”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对“馆”字有了较全的理解与掌握。接着,我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从扬州的地理风景讲起,扬州优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扬而富有特色的琵琶声,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诵读,情与景的完美交融顿时让学生领会了扬州的“美”,对于扬州的茶馆则增加了向往之情。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增加文本的整体性效果。
朱自清的语言质朴清纯,使读者犹如真的来到了扬州茶馆。“扬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句自然的过渡即刻将学生带入了热闹的“扬州茶馆”。“扬州茶馆不仅人多,而且吃的花样也多”,这样一来,很顺利地使学生急迫地开始了寻找扬州小吃的花样。在学生吃了亲手制作的烫干丝,闻了其香味之后,引出了作者内心的赞美——“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紧凑的环节,简洁的教师语言,使《扬州茶馆》的学习附带着一种独特文化的熏陶。
“身为扬州人的作者把扬州茶馆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达得丝丝入扣,从他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故乡的了解、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扬州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扬州城就是这样静静地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这一段过渡语既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体会到了扬州特殊的饮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紧接着,“扬州茶馆因为有这样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许多游客,于是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课学习的读写整合部分——动作描写。
三、适时的语言训练点,扎实而有效。
第一处,在导入文章的学习之后,马上把握住学生此刻扬州茶馆特殊饮食文化的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__;我听到了__;我闻到了__。”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讲到那诱人的香味、多样的小吃、炒白果的声音之时,一个个都馋涎欲滴,真想立刻跑进扬州茶馆。第二处,在学生演示完“烫干丝”的制作过程之后,我借着将美味的烫干丝走进学生之中时,又让学生发表内心的感受,你闻到了什么?吃着什么味道?你想到了些什么?此时,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又添入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言语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动了。
从虚拟的感受到直观的真实感受,学生所能表达出来的层次有很大的区别。此时讲来,更是滔滔不绝,让我不忍心停止他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对扬州的喜爱之情由此产生。
四、注意教师语言,提升感情的体会
上课时饱满的感情使学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情来激励学生表达,调动学生、及时评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师与生的交流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认真仔细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强,更感到课堂气氛温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交融的课堂上得到培养的。
不足之处:
一、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较简单,“蜻蜓点水”的指导减低了其一定的效果与意义。反思之后,我又将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进行,并借班进行了改进与实施。在第二课时中重点抓住《莴笋炒鸡蛋》这一读写结合点,通过“看录象——找动词——简要说过程——出示衔接词”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根据衔接词再看录象——有顺序地说说制作过程。这样的环节下来,学生较易清楚地表达,从而产生了观看录象之后所产生的意义,增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在时间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节奏的快慢决定于内容的轻重程度,教师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与分配。然而,课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学节奏较慢,似乎带着扬州那“声声慢”的曲调风格。
总的来说,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本次“责任杯”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范文二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圈出动词的形式,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有两个“切”字。需要区分的是,第一个“切”是“切成薄片”;第二个“切”是“切成细丝”。然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这样就在复述的过程中更具有条理性。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范文三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
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还有______,所以说吃的花样______。”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中,我先给学生观看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制作烫干丝的视频,让他们边看边想厨师做了哪些动作,然后再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课后,经过戚老师的点拨,我想在这个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到位些,在借助影像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后,在同桌互说的同时可以再播放一遍视频,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多给学生一些扶手,学生也会说得更好。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这次评比课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扬州茶馆读后感
4.茶馆优秀教案
5.太阳的话课后反思
7.太阳钟教学反思
10.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