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郑和七下西洋有感5篇精选心得

时间: 泽峰0 分享

郑和下西洋不仅仅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和商贸做出了继往开来的贡献,更可贵的是他留下了不畏艰险、大义凛然的精神鼓舞着后人不断前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郑和七下西洋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和七下西洋有感1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进军云南。在战乱中, 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

28年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9万里波澜壮阔的远航,七下西洋的郑和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找到当年长驶远驾的郑三保的身影。如今,关于郑和的研究和纪念在世界掀起了波澜。

说到郑和的文化贡献,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支船队沿途撒下的文化种子,也会满怀敬意地说到,600年前的浩荡征帆是如何定格为世界航海的丰碑的。然而,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竭力张扬的中华民族关于文明交流和国际关系的独特判断,是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精髓和“礼”的精神境界。

因此,人们回望60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航,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更是怀想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追忆在这个伟大的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在郑和随带的永乐帝国书中,明确写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面对周边国家的冲突动荡,强大的大明王朝想到的是“和平使者”,而不是武力霸权。之所以派出“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郑和率万人舟师,七下西洋,不仅是“示中国富强”,更是要传播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文化理想,展示止戈为武的和平发展思路,宣讲“共享太平之福”的天朝理念。正是因为将远征的目的定为“宣德化而柔远人”,才能在“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的理念下,创造出一种“中外通和,万国来朝,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崭新外交局面。

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一个和平的国际交往模式和文化交融模式。对于一个强盛之国和强势文化而言,这样的姿态和作为,在以国家利益为准的现代解释中,很难被想象和理解,但穿越历史云烟,面对当今现实,却更令人觉得珍贵。

今天,当人们一次次为当年那次远航给沿途带去的和平与文明所震撼时,这些文明与友谊的种子,依然生生不息。郑和所到的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中国文化的点滴遗存在经历六个甲子之后依然绽放着美丽。这一切,让“郑和下西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所体现的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相吻合,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和七下西洋,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寄托着中国人的回忆与荣光,也寄托着人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想象与期望。不同国家之间呼唤沟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尊重和对话,在世界多极化、国家冲突民族争端连续不断之时,在国际关系日益跌宕的新格局中,纪念郑和七下西洋,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世界历史的走向。它告诉我们,只要调整一下姿态,人类可以书写另一种世界史。

郑和七下西洋有感2

读了《郑和下西洋》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

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

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七下西洋有感3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

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过不去的路,只要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可实现抱负,走向成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霍金虽全身瘫痪,却仍然努力奋斗,思想走向了无穷的宇宙,神奇的黑洞。郑和也没有因自己是太监就丧失信心。因而,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的意志。

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后,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也不能成就大业。郑和在五次下西洋获得了大量成果后,并没有好大喜功,而是看到了国家潜在的隐患,并继续披荆斩棘,努力奋斗。在他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满足于已有的辉煌,闭关锁国,以所谓天朝尽善尽美自欺,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处处被动挨打,

郑和的精神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同时又警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荣耀的背后看到威胁,不断努力奋斗,继往开来。

郑和七下西洋有感4

郑和下西洋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他讲述了在14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 南昌路小学 四(2)班 姚欣怡

6次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1371一1435),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初入宫当太监,因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立过军功,赐姓郑。 1405年(永乐三年)率水手、官兵2.78万人,乘“宝部”63艘,通使“西洋”,两年后返回。以后又6次下“西洋”,至1433年,总共28年间,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1435年6月29日(明宣德十年六月初四日)郑和与世长辞。

由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想起

翻开一本本心爱的邮册,我总仿佛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映入眼帘的,满是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精致的邮票。其中最令我心动的,是一套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邮票,它色彩斑斓,画面上,一派气势非凡的景象:百舸争流,千帆齐发,浩浩荡荡。右上方是一幅标着航线、金黄色的地图,左上方是一个戴着官帽身着官服,手中拿着一卷书,目光十分长远的人物。他,就是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郑和!看到这,我不禁浮想联翩……听爸爸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比西方的哥伦布航海早八十年,这个壮举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比西方强得多。六百年前,泉州,东南沿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郑和就是从这里跨海远航下西洋的。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是个十分繁华的古城,是东南沿海国际贸易的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时的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世界第一大港,其繁华富饶可想而知。然而,打开历史丛书,我难过地得知:明朝的衰落,清朝的腐败, 政府的黑暗,使本享有东方雄狮之称的`中国成了不堪一击的虚弱大国。泉州,整整五百多年不再现往昔的辉煌。原来热闹非凡的贸易市场已无人问津,本是喧闹无比的海港只有几只小木船在游荡,昔日盛开的刺桐花黯然凋落……二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沉睡五百多年的泉州古城,从那天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栋栋接踵而至,在泉州大地冲天而起。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横空出世,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毫不逊色,工业区、开发区、石油化基地、高科技园区等许多一流的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各行各业风起云涌、兴旺发达。泉州铁观音的茶香飘向五湖四海,芦柑的甜美滋润让外国人赞不绝口,秀美娇艳的花卉走出国门,龙眼的甜蜜沁心让世人乐不思蜀,精美绝伦的陶瓷享誉中外,纺织服装业名扬四海,制鞋业名气之大无人不晓……泉州港热闹非凡,沿海大道风光无限,孤独的小舟已渐变为一艘艘万吨巨轮,它们满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乘风破浪驶向往日郑和走过的航道,泉州港又是一派“涨海声中万国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今年来又相继荣膺“最佳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名胜古迹和新开拓的景点,每天敞开双臂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昔日的泉州,曾令世人刮目相看。今日的泉州,辉煌远胜六百年前。七下西洋的郑和,如果泉下有知,难道不为历经坎坷的今日泉州,感到惊叹和欣慰?!有勤劳勇敢的父辈,有志向高远的我们,我相信,我的集邮册里,除了《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木偶》《古代帆船》《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等邮票外,还会有越来越多关于展示泉州辉煌的精美邮票!

郑和七下西洋有感5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它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挠、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上崛起。也正是在郑和开拓进取精神的`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人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64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