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

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 美怡1215 分享

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各个时期革命精神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一门系统的学科,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关于革命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一: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

  ——题记

  喜欢这样一个午后,把自己放在阁楼里,手捧一本早已泛黄的书,品一盏茗茶,任阳光铺洒在脸上,亲吻我的额头、鼻尖、甚至是嘴唇。彻底忘记了时间,只是随着那书的红色,纯粹的红色,渐渐地陶醉在梦中。

  “人们垂着头,默哀着。庄严的歌声,渐渐在人丛中升起… …胜利的花朵,在烈士的血泊中蓬勃开放… …

  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每一眼望不尽的是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一本《红岩》,沉甸甸。讲述了抗日战争里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赞扬了内忧外患时坚忍不拔的爱国情操,道尽了中华历史中亘古不变的永恒佳话。作为一名生长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华儿女,一名未经历风霜雪雨却享受着幸福的华夏子孙,一名感动着、崇拜着、铭记着、并传承着的历史接班人,我为拥有这样一个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细细品读着,感动品味着,幸福珍惜着。

  《红岩》主要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的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儿时就听说过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等革命英雄,对其更是充满了敬佩与爱戴。然而,如今细细品读它,了解了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地体会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革命,是困难的,是要流血牺牲的。而这些人,用他们的身躯、他们的血肉、他们的灵魂,拯救了每一名华夏子孙。不,不仅仅是这样,还有全世界支持正义的人们。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从白色恐怖中传出的低唱,惊天地,泣鬼神,伴着铿锵有力的声音,他们将死亡看做凤凰涅槃,他们的血是纯粹的红,他们的身躯如岩石般坚硬。难以忘怀的是他们与穷途末路的反动派们进行的殊死搏斗。折服于江姐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感动于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震撼于韩子栋忍辱负重,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操。更为那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的故事,热泪盈眶。

  吊打、竹筷子夹手指、猪毛穿乳头、灌辣椒水… …这些都算的了什么,还不是写下了“噩耗传来入禁宫,悲伤切齿众心同。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气如虹。临危慷慨高歌日,争睹英雄万巷空。”战争的胜利下,有他们写下的光辉乐章,伴着那旋律,他们的精神被我们铭记,亘古不变,绵绵不息。、

  也许,一本《红岩》只能将过去的点滴记忆,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大脑中的故事记忆渐渐被剥夺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铭记历史,去传承先辈们用鲜血祭奠的精神,去感恩那来之不易的幸福。

  不习惯于一个人夏日午后的寂寞,捧盏茶思量过往。红岩精神不朽,革命火种不灭。也许你不懂红岩精神是什么,它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让我们学会了做人,做真正的人,做真正的中国人。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精神力量给予我们以鼓舞,“非典”、“甲流”、地震、海啸… …病魔灾难面前的我们是脆弱的,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生命的平凡和渺小。然而,当我们义无反顾的将身体内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都投入到我们爱着的人们、爱着的事业、爱着的国家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是它,指引着我们在内忧外患的战争路上走向光明;是它,带领着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建设路上走向胜利;是它,激励着我们在幸福和谐的发展路上走向辉煌。

  听,那是北国边疆万里长城之上飘散着的五千年低吟古调;看,那是华夏大地辽阔中原之中承载着的五千年谁主沉浮;品,那是天涯海角蔚蓝浩海之底积淀着的五千年悠悠历史。

  一阵凉风吹过脸颊,惊醒了红色的梦,那感动和震撼的瞬间,一下子,凝结成了记忆的永恒。

  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二: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回首这一百年间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禁感慨辛亥革命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辛亥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虽然没法向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但是却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纪元。

  辛亥革命的发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革命党人以及社会多个阶层的浴血奋斗;二是满清贵族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正好印证了奋斗与变革的重要性。

  以前在历史课上讲到辛亥革命总是说是革命党人组织和发动的,其实这场革命的发生与多个社会阶层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各个阶层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学生可谓是这场大革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学堂,扮演了一个相当特别的角色。由于学堂是新式教育,教的是新东西,教材要引进,教师也得用留学生,所以,就给了革命党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在这宣传新思想和革命的理念。于是,很多地方的学堂,就成了革命党人集中的地方,机缘凑巧,甚至可能成了革命党人的活动据点。其次,各地的帮会在革命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帮会不像革命党人那样具有明确的革命态度,但是他们的起哄却给革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正是各个阶层的积极推动,才有了革命的进行。

  温顺,平和,礼数还大的八旗子弟。亲手惹下大祸,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覆灭,连挣扎的心思都没有,他们的软弱无能也是革命发生一大原因。在晚清时期,真实的八旗子弟,真的是没用。任何一群人,无论当初如何生猛,如将他们放在那里,管吃管喝管住管花钱,什么都不让做,一放放了两百多年,结果会怎样?打江山坐江山的蛮理,落在这么个民族上头,让满人过足了瘾,瘾大了,八旗兵也就废了。晚清末期,满人中不是没有明智者想做晚回的努力,也不是没试试努力一下,但是江山坐久了,身子和脑子都麻木了,就是明知道等下去是死路一条,大家还就是等。等到了那一天,也是束手待毙,连挣扎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看来,坐江山。不能坐的太悠闲,太舒服,太不思变革,—太舒服,不改变人也就废了。

  从这本书对辛亥革命的分析可以看到奋斗与变革的重要性。在当下,我们经常说要与时俱进,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改进,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始终坚持奋斗与变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有关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三: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反复揣摩和推敲文章的题目,想来想去,感觉“鞭笞”这两个字用的最好,因为它最能概括我现在的感受以及我对《耻辱者手记》这本书的印象。我们姑且不说封面颜色如何使人产生压抑感,正如我的一位同学说“封面的颜色就使我对这本书产生畏惧感”,更不用说里面发人深省的文字,单说说书名——耻辱者手记,我就觉得够使人思考上一阵子了。至于封面的颜色,我觉得这正是出版商的成功之处,封面的颜色正符合书的名字以及里面能鞭笞心灵的文字,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要表达的是灰黑色外表下发人深思的文字以及冲撞心灵的感受。

  捧起书,放在掌心,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伤心灵流出来的血,红色的液体顺着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引人深思。

  我看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品味过余杰的《火与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写出的文字都没有《耻辱者手记》多,哪一本看过后也没有这本刺痛了我的心灵。哪一本也没有这本使我长久的站在窗边,任夕阳慢慢的“滑下”脸庞,直到最后一抹阳光被黑夜所吞噬,看着一点一点淹没在晚霞间的夕阳,我的心有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感受到了摩罗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了这位“精神界”战士良苦用心,仿佛远去的夕阳就是他那孤独的背影。可是,低头的那一瞬间,我更感受到了摩罗的聪明,他不像柏杨那样“激动”在演讲台上大批中国人丑恶的“嘴脸”和内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龙应台那样“萌动”,一针见血的刺向台湾的时政与社会,他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鞭笞自己心灵的丑恶,一点点挖掘灵魂深处的罪恶,以耻辱者的口吻揭露与抨击社会的丑恶以及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他喜欢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剥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赘肉”,敲开“骨头”,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躯体给世人看。

  《耻辱者手记》这本书就是摩罗思想的真实流露,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书名那样犀利、尖刻。捧起书的那一刻,终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欢他激扬的文字,欣赏他跳跃的思想,赞叹他感情的真实,佩服他直率的作风。有的书我只看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一是不值得读,二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写手,这样的写手写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没用,有时还能撞毁正常轨道上的“思想着的卫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可是某些“大家”、“写手”在提起笔时,却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安心,犹如“打字机”一样任文字一页页的流出。

  摩罗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罗是天真的、是欢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满意的笑脸。可摩罗又是痛苦的、又是凄凉的,他没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没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骨气,欲用文字惊醒“睡梦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唤起世人对社会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欢鲁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孙中山的,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狂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基督”。说到这两个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中哪一位我都没有好好“读懂”过。无论是鲁文人的文字还是孙战士的革命思想,读到《中国的基督》一节时,我亦摩罗一样在质问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和勇气为中国前进而四处奔走”,为什么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在弥留之际仍勉励战友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源——四万万难民的生存痛苦。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个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百折不挠的实践着这项事业,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罗有喜欢的文人,更有厌恶的文人,他不喜欢郭沫若、不喜欢丁玲、不喜欢艾青。这些人在“”到来时“丑态百出”。说都这,如果你问我,近代史上你喜欢哪个人啊?我也许会说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很有意思,每个字的构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义,说实话,我挺喜欢章先生的,喜欢他坐在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的疯气,喜欢他给女儿们起怪癖名字的士气,喜欢他拒绝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不甘位列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的豪气。然而世间能有几个章太炎,再回首,世间已无章太炎。

  《耻辱者手记》在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在想摩罗的身世,想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人。有时候我根据书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头脑里刻画摩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眼镜长的白净的书生吗?我不知道,是一个留着小胡子长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的“文坛战士”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罗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坛,刺痛自己的同时又惊醒了世人。

  后来在重读钱理群先生做的序时,我知道一点关于摩罗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见到摩罗时,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的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这就是摩罗的形象,在看到“文静的书生”这五个字的同时,我又想到一个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不然他怎么会写出“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这样优美的文字呢。摩罗和余杰这两“文静的书生”在文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盘古的开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开一条通往思考的阳关大道,亦如春日的一声惊雷,引发世人对时事及人生的思考。

  《耻辱者手记》读完了,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把这本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挨着它的是余杰《火与冰》,我想让它们挨在一起,因为这两位“精神界的战友”一定有好多话要说,从阿赫瑪托娃的诗到废名的文学作品,从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窗外雨打玻璃的声音恰似两人的对话,望着它们我笑了,转过身,轻轻推开窗户,一股芬芳的泥土味儿扑鼻而来,看着雨中随风摇曳的嫩绿色柳条,我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

450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