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看死亡诗社有感3篇

看死亡诗社有感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看死亡诗社有感3篇

  看死亡诗社有感1

  这部影片中人物众多,而且个个都个性鲜明。有的软弱怕事;有的顽皮捣蛋;有的叛逆;有的是规规矩矩的好孩子等等这些其实是现实中我们,看完这影片后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想了很多。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两种人,正如影片中体现的:第一种是由校长和尼尔的父亲所代表的,他们思想有的是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他们想让孩子走他们所铺好的路以适应这残酷的社会,可他们真正的为孩子们想过吗?他们认认真真的听过孩子的想法吗?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在大人们看来这是孩子们的天堂,但对孩子们来说这是地狱。而另一种人提倡的是自己打造自己,走自己喜欢的路,这是基廷老师所倡导的,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他将“抓紧时间,走自己喜欢的路”是思想贯彻给他的学生,并毫不保留的将自己青春经验传导给他们,他不再年轻,可他希望他的经验得以传承。孩子们所找到的山洞其实是精神家园,虽然那山洞是那么的简陋,那么的潮湿,那么的窄小,但他们的心是那么的温暖、快乐,这才是所谓的青春!这样的场景确实让我们向往,可基廷老师他为孩子们着想过后为家长及校长这类的人考虑过吗?我认为尼尔之死是这两种思想碰撞的结果。那么尼尔的死到底是谁的错呢?对此我无法给出标准的答案,我只知道真正的青春是激情、叛逆、个性、奋发等想结合的产物。影片最后的那个高潮给我强烈的共鸣,那时的孩子们的脑海里已深深的扎入了理想的种子。

  现代生活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我为何活着?我为此怎么活?”这得我们从该影片中借鉴些东西,我们应像基廷老师所提倡的那样做自己的主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激情、个性、奋发、叛逆等,正有了基廷老师的教诲,尼尔才会放开自己展现表自己演天赋,诺克斯终于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开,胆小的托德也找回了勇气。现实的我们也要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走自己喜欢的路,但找到路后要学会怎么把这路走好并走完,这得需要我们做明智的思考,决不能像尼尔一样走极端。我觉得这得需要多方的努力。第一是自己要明智的去追求,学会和老师父母沟通、交流,第二是老师及父母等应懂为孩子们着想,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第三是社会应多为孩子们想想,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看死亡诗社有感2

  如果有选择,我希望有一个像基挺一样的老师。他带领我们走向的是另一个学习的境界,那里不再墨守陈规,那里没有必须这样的标准答案。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更多的东西在我们的思想里。

  谁说的书上就一定正确,谁说的老师就没有错误,有多少学生敢站出来说这些。这是为什么?我们 的学生到底缺了些啥呢?

  现在对于中国的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的去反思,这是一部1989年的电影,从中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带来的感动与思考,我们更应看到中国先今的教育差距。

  我是一个致力于要当老师的人,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又该怎样去来领学生去愉快的学习到知识呢?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有一个更大的影响就是育人。一个教师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还有学会自己去学知识的能力和形成了良好的心里品格等。

  我希望有一个基挺一样的老师,需要带领我们走出学习的痛苦,迎接生命的欢乐。Carpe diem. Seize the day,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人生就应该是快乐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们。让你们的生活变得非凡起来。(《死亡诗社》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本来学习是应该让人愉快的,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多了的那些强迫与专制,让学习失去了原本的自由。我们一味的跟着老师学,去应付中考,去迎接高考。去做成套的模拟题,去背考试的重点。到头来也不过是什么也没有学到罢了。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老师并非一定要学生学会书上的哪些知识,重要的是学会怎样的思考,形成他自己学习方式,那样学到的才是学生自己拥有的。这样才是追求的真正自由和欢乐。学习也将不再是欢乐地羁绊。学习也一样充满欢乐。

  片中讲到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记录、卓越。但在学生中却成了嘲笑、恐怖、颓废、排泄。是什么原因高尚得不到延续,但使卑鄙却如此的恣意传播。—那是学校的压迫。学生们灵魂的出口在哪?他们的真正的追求在哪,他们渴望的课堂带来的真正的知识还是心里的满足在哪?学校追求的荣誉、卓越难道只能在对学生的一次次压迫中实现。学生们真正的追求,学校真的不能给吗?所以,尼尔,安德森他们才会选择冒着风险去追求他们的理想去燃烧他们的热情。他们想要的仅仅是自己精神上的一点点追求,可竟然学校都不能给,但基挺老师却做到了,但又有多少的力量在阻止啊,而且全国的教育难道只靠少数几个老师就能实现吗?对于教育我们又应该怎样的去反思!

  片中的角色,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不是基挺老师,对于他我是有很多的钦佩与崇敬。我喜欢的是安德森,那个为念不出诗脸红的小伙子。又是怎样的勇气让他改变,答案是基挺老师。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是引导作用,是他激励安德森写出了诗,激发了他巨大的潜力,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现在又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去耐心的激励学生呢,又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种老师我不能说没有,但又有多少,能真正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潜力爆发出来的又有多少?

  片中的结尾难免我有一点不能接受,但又不得说那是看到的高潮。尼尔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去了,难免都会觉得可惜。但和基挺老师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学校觉得那是基挺老师的错,所以基挺必须离开。但真正的原因到底在哪?学校肯定有一定因素,因为他对学生有教育的责任,但教育的真正重心应该来源于家庭。尼尔的死,他的父亲应该负担大部分的责任。教育是要靠学生自己,学校,家庭一起合作的,缺一不可。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随时的协调好他们的关系,假如父亲能够理解尼尔,想必尼尔不但不会死,还会活的更加的精彩吧!

  对于我们,现在中国的教育需要我们反思真的有太多了,片中所有存在的教育问题中国不都是他们活生生的例子吗?我们学生一直以来缺少自己做主规划人生的权利,早就由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瓜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又太注重于社会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家长完全成了一个根本不懂教育的独裁者罢了。怎样才能拥有我们的人才,中国教育需要改变!就用基挺老师的那句话来说,we must constantly look at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站上讲台,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不同眼光来看待,到底我们缺了什么,我们应怎样的去完善。 虽然是一个难题,相信我们会进步的,就像基挺老师一样即使做一个孤独的船长,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看死亡诗社有感3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

  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是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校的模式化教学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中,我们往往热衷于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和灌输,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成长规律,只会让学生本本主义读死书,最终产生厌学情绪,扭曲了学生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和教条主义,多一点个性化的元素,引导他们对客观情境的亲身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化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该片还蕴含着其他很多方方面面的哲理,值得我去细细品味。

39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