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饮食男女影评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饮食男女影评1

  今天的民间文学课做了个电影与民俗的专题,讲到饮食与情感,代表电影就有徐老怪的《满汉全席》啦,周星驰的《食神》,李安的《饮食男女》,于是乎老师就放了《饮食男女》来看,会放电影给我们看的老师我最喜欢了,哈哈~~~

  电影一开篇就是诱人得不得了的美食,烟雾缭绕的厨房里,老朱做着他们家所谓的的家常菜... ...所有同学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大叫着不可思议,总之也让我们过足了眼瘾。

  吴倩莲在里面我老觉得不搭调,一直浮现出她那黑衣的小龙女,赵文瑄赵蜀黍的出现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于是每当有他的镜头,我就陷入了花痴状态... ...幸好最后吴倩莲没有和他在一起!!

  看了好一会才看出“老巫婆”是归亚蕾,操着一口湖南腔,我和旁边的舍友诧异着她原来也演过如此“不正经”的角色啊!

  片中老朱最后和可以当自己女儿的人走在了一起,全班都沸腾了!!我瞬间想起了张爱玲的《心经》,父女之恋,最后父亲却和女儿的好朋友私奔了,这文章曾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有种说不出的诡异,李安最后在电影里也来这么个情节,是想怎样啊啊啊!!!

  老师推荐我们去看《喜宴》和《推手》,以前听说过很多次了,总是提不起兴趣,不过现在我准备要去看了。我现在才发现李安真是不错,《断背山》原本也是我很喜欢的、

  鉴于电影中老朱作为五星级饭店厨师的待遇相当不错,所以我决定要让我《模拟人生》里的市民从政府跳槽去当厨师了!

  饮食男女影评2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暗示着电影的主题:“明为饮食,暗写男女”。饮食在片中作为线索,紧扣着剧情的发展;男女关系则为电影的主要叙事内容,作为整部电影的血肉。从开篇的“朱爸”精湛的厨艺开始,到结尾“朱爸”与家倩最后回到饭桌上都与饮食有关。整部影片总共描写了六次吃饭的场景,每次吃饭都紧紧相扣,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朱家很有意思,几乎每次吃饭都有一个人宣布一件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这种家庭的餐桌文化。第一次吃饭,家倩最先提出了想要离开家,交代了朱家的家庭情况,介绍了锦荣,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买下了伏笔。第二次吃饭家倩提到了房子问题,她的积蓄打了水漂,朱爸说:“你还可以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为其结局做了伏笔。第三次吃饭,家宁宣布离家。第四次吃饭,家珍宣布了离家。第五次吃饭,朱爸宣布了与锦荣的关系。在这几次吃饭中,第五次吃饭是最具闹剧性质的一顿饭。在这次吃饭之前的混乱,从两个女婿抓鸡的乱,到朱爸做饭的频频失误,都预示着这次吃饭会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是一场闹剧。第六次吃饭,只有朱爸和家倩,作为电影的结尾,深化电影的主题,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其次,对于朱爸和锦荣的关系,第一遍看这个电影,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很突然,很不可思议。其实,导演在情节上早已做下了安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安排细节,一点点抽丝剥茧,向观众讲述这个感情故事的。第一,在影片的一开始,朱爸在做饭时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朱爸和一个女的在交谈。这时候,朱爸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鱼红烧了可惜,最好清蒸。”而在接下来锦荣第一次出场时,姗姗说了一句话:“妈妈把鱼煎糊了”。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朱爸打电话时,电话的另一头是锦荣。除此之外,朱爸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今天不说,哪天说呢?”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朱爸一直想说话,但总是被打断,朱爸想说什么呢?这便是第一处的细节铺垫。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知道朱爸和锦荣之间有内容。第二,在温伯伯住院后,他对家倩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看你爸,憋了一肚子的心事,感情,说不出来。”作为朱爸这样年过半百的人,早已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憋了一肚子的感情,也许你会说,他可能是舍不得女儿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他心里装的是对女儿不舍的感情。但是,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作为父亲,对女儿出嫁不可能会像女人一样柔情,顾虑太多。这时候你要注意到,朱爸是单身,那么他憋得一肚子的感情应该是男女之情。第三,在朱爸给姗姗送便当之后,有一天姗姗没去上学,这时候锦荣找到了朱爸。锦荣问朱爸,她给姗姗做的便当朱爸如何处置了,朱爸说自己吃了,锦荣表示不好意思,让朱爸这样一个大厨吃他做的便当,朱爸说了一句话:“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我吃的很高兴。”这里进一步揭示了朱爸和锦荣的关系。他感受的是对锦荣母女的照顾,像丈夫一样照顾锦荣,像父亲一样照顾姗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导演在一开叙述,铺垫的人物与情节,在结局全部逆转。彻底打破人们的理性常规,带给观众出乎意料的感受。第一,在一开始,家珍就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个女儿中,她是最想离开这个家的,然而,到结局时,他都没有离开这个家。第二,家宁是家里最小的,她最不可能离开家,在一开始,她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她去是三个女儿中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第三,在第一顿饭时,家倩对锦荣说:“你就是我们家第四个女儿”,可结果,锦荣却成了自己的“继母”。第四,家倩在三个女儿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都以为她不可能是单身,都以为最后嫁不出去的会是家珍,然而到结局,却是只有家倩没有嫁出去。第五,家珍本来说要跟父亲一辈子的,可到最后也走了。这便是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开始的铺垫与结局完全逆转,更加突出了剧情矛盾。除此之外,在男女的关系之中,导演巧妙的设置了的几组男女关系中,都是二女争一男:索菲亚与家倩争雷蒙,家宁与小芝芝争中国伦,锦荣与梁伯母争朱爸,家珍与锦凤争李凯(虽然是家珍虚构的),家珍与家倩争父亲。

  在三个女儿之中,我认为家珍很有分析价值。朱爸丧偶,家珍作为三个女儿之中最大的,便自然就接替了母亲的位置,主动照顾两个妹妹和这个家庭,把父亲比作孩子一般,需要人“哄”,家珍所住的房间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房间,她想要照顾父亲一辈子。这便要提到“埃勒科特拉情结”了。这不仅仅和她丧母,作为长女有关,还与她感情的经历有原因。在家珍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一份爱情。她是个化学老师,她所讲课的班级中全部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并且,她办公室中的人还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更加加重了她对激情的渴望,渴望得到一份充满激情的爱情。这种感情的压抑使她难以忍受别人看起来平常的猫发情的叫声,更难忍受别人通过唱歌交流感情。当她发疯版将音响抬到窗户旁,并把音量挑到最大,第二天全新的打扮,并在那群男生的“情书”刺激下,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情告白”,这一刻,她的感情完全爆发,得到了宣泄。而在学校教师之中,最有激情,能满足她这种渴望的只有一种老师——体育老师。

  在这三部影片中,最突出的角色便是“父亲”这一角色。在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是家中的核心。中国家的文化特质便是“家”中的“父权秩序”。父权(家权)秩序不可侵犯。子女的义务便是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奉养天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代表。而在李安的影片中,尤其是饮食男女中的“恋父情结”与家的权威产生微妙的关系。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三位父亲都有着不同的事业。《推手》中的父亲是一名太极教练,《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而《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则是一位大厨。这三种父亲形象便预示着三种父亲不同的处事原则。《推手》中的父亲体现的是外在的抗争,在父亲去餐厅打工遇到困境时,他选择的是以暴制暴,用力量去抗争。而《喜宴》中的父亲体现的却是沉默与隐忍。对于自己儿子的三角畸形恋情,父亲选择了隐忍。结尾时,父亲过安检时举起的双手暗示着父亲的“投降”。父亲是一名军人,一辈子没有对“敌人”投降,却对儿子的爱情无可奈何。《饮食男女》中的父亲选择了自我解放,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的幸福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在李安的电影中,明显地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冲突。第一,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在《推手》中,儿子与外国人结婚,自己与儿媳的强烈文化差异使得儿子处于尴尬的境界,“推手”中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儿子是给不了的。第二,传宗接代的观念被打破。第三,孝道的尴尬。第四,冲突的解决方式—妥协,这是典型的中式处理方式。

  饮食男女影评3

  《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三部电影都是从叙事层面上讲述有关家庭聚散的故事,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却是一则有关家庭的“寓言”。“寓言”在文学上指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训诫的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在李安的电影表达中,则是指李安运用互文互喻性的影像语言来寄寓阐释自己对东西新旧文化的思考。

  一、客观的叙事

  寓言文本对寓言本身的叙述,要求一种客观的口吻,只有做到客观叙述,不加叙述者主观的侵入,阅读者才能正确领悟其中的道理。虽然李安给我们讲述的是一则关于“家庭变更”的寓言,但李安不可避免要在影片的叙述中注入其个人的思考并通过故事的讲述来传达他对“家庭聚散”的感受。纯客观的叙述对于电影而言本身就不成立,更何况一旦体裁牵扯到家庭,纯客观的叙述便大体等同于不存在了。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导演李安,利用其娴熟的视听手段、语言技巧,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种纯客观的假象,从而达到拟客观的叙述效果。在此,我们从导演的客观处理手段上拣出以下两点作具体陈述。

  1、 客观观点

  对于《饮食男女》,与其说它是一部艺术片文艺片,不如说它是一部商业片来的正确。或者说,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李安更倾向于商业。这种倾向,一方面体现在对故事题材以及运作机制上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上。李安严格按照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从观众心理接受机制出发,尽可能隐藏电影叙述者的存在,让叙述者、摄像机和观众的观点在影片中融合统一,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客观的叙事效果。在这部电影中,他没有用过旁白、独白或者主观镜头等手段将视点固定于一个人物身上,而是尽量采取一种全知的客观视角,将画面和人物全部锁定于故事之中。开头冗长却也精简的一连串做饭镜头就已经奠定了导演客观的拍摄手法和整个影片“点到为止”的基调。

  当然,这种客观还体现在李安对叙事时间的处理上,不光是《饮食男女》,他的家庭三部曲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线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叙事,观众与李安所营造的叙事时空之间不会产生隔膜和陌生,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到叙事环境之中,会产生一种踏实和安全感,自然生出一种作为旁观者观察一个家庭聚散的感受。这样的叙事策略,也更容易使观众接受其叙事的真实性。

  2、 控制的镜头

  李安对情感的处理是控制的和内敛的,他更善于将情感的建立和释放置于整部影片的进行中,而非煽情性的过度表现。在《饮食男女》中,父亲的表情和神色的处理都是点到即止的,不是镜头适时地转到下一景,就是转到空镜。李安的镜头很少闲荡于叙事之外去表情达意,很少有镜头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某一个情感而特意设置在那里,大多数场景都肩负有表达感情之外其他的作用,或是交代故事背景,或是推动故事发展。即使在单个镜头的构图中,也是以人为主体,很少故意的运动和故弄技法。这使得此影片在有些时候,会让观众一晃神,以为是在看一部真实记录生活的纪录片。总之,完整和平实是李安叙述《饮食男女》的主要特征,而这种完整和平实所带给观众的欣赏感觉,就是真诚与恰到好处的客观。

  李安在讲他的影片的叙事风格时说过:“有些导演的东西基本上走的是诗或散文的形式,等于是导演在表演,这样的模式对我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般人看电影,对演员的表演总是希望演出自然,不要夸张;论导演却又希望风格突出,越夸张越好,这是很奇怪的观点,对我来讲没有什么,这就是我的风格,甚至我习惯把人家的东西融合起来,甚至连电影的框框都不要看到——要然观众投入,又不落痕迹,所以去除电影的框框,消除剪辑,心情到哪里就剪到哪里——好像是透明的,让观众融入情境,在两个多小时的镜头里,经历他平常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用太多的形式的东西去支配。另一方面,我也不需要那么快,太复杂的风格我也没有办法去做,因为是做不到的事情。”无论李安是刻意经营还是无意为之,他的那种紧凑平时、中规中矩的镜头恰恰完成了“寓言”对客观叙述的要求,使观众毫不怀疑地接受了文本所赋予的深层含义而忘记的了创作者的存在。这种拟客观的叙述方式有意无意间让李安的影片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诚然,李安的《饮食男女》在表面上采取了一种客观的叙述方式,将客观的故事流程展现给大家,然而李安本人又确实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中,故事的讲述中,传达着他对现时文化的思考,对中西文化、新旧观念冲撞的焦虑,并传达着他对家庭聚散无常所怀有的那份感伤。李安的这种情怀是怎样在不破坏客观讲述的同时进行传达的呢,这又是李安另一种暗藏的但却精心经营的手法——隐喻。

  二、隐喻的手法

  “隐喻”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无处不在。不论是镜头作为符号而言,还是故事本身,都有很多精心并精彩的隐喻之处。叙述表层要给观众留下一个“拟客观”的效果,使人们与故事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深层上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故事叙事表层的完成,更重要的是注入自己的人文思考,在这种客观表达和深层注入的两难处境下,隐喻成为李安的一个解决途径。

  首先,在片头字幕中,“饮食”两个字用的是宋明的印刷体,工整有力,李安说这代表文明,而“男女”两个字就是写小篆,扭扭曲曲,好像欲火在燃烧一样。饮食在人类的进化中已经很成熟,而“男女”还存在着尴尬,当然,在中国犹是如此。父亲老朱是一个代表传统,非常压抑的人,味觉的丧失则是这种人格特征的最好隐喻。影片开头老朱杀鱼时,决定鱼的生死的那根筷子一下子就捅进去了,可当他的好友温师傅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时,他在杀鱼时停顿了,但下一个镜头带过餐桌时,那只鱼还是被炖好摆在了餐桌上。大姐由于本身性格的闭塞,故意将一段未曾见光的暗恋描述成了一段被爱人抛弃的经历,而这段经历也成了她日后封闭自己的最好的挡箭牌,而李安为这样一个人物确定了信奉____的设定……虽说整部电影除了几个镜头的祷告外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但是大姐的性格和基督____种“性格”也若有若无地进行了互喻。李安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小中见大的导演,他往往于细枝末节处精心雕刻一个很完整的影片。

  三、仪式化

  仪式化是李安的一大偏好。他的仪式有别于张艺谋的刻意经营,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封灯;《红高粱》中的祭酒和颠轿。他们所营造的仪式大都是外向张扬的,较多游离于叙述的本体之外,是为了要刻意渲染一个导演想渲染的东西。李安的仪式化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文化情结,并且融于叙事链条之内,是叙事本身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其画面即使有了“仪式”的存在,却依然流畅自然不做作,完成一种审美叙事和寓意的结合。《饮食男女》的几次餐桌聚餐,都已经固化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见表1)每次聚餐桌上摆着的“食”都很好看,很好吃,但整个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人动过筷子,因为已经有点食不知味了,食物变成了家庭的仪式,饭桌成为家庭聚散的场所。这种仪式化的安排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但是丝毫没有游离出整部影片的叙事链条,往往是在观众觉得这家人该聚餐吃饭的时候就真的有菜肴上桌了,符合观影人的期待,也符合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安排。

  四、全球化的呈现

  现代电影导演中,似乎没有人像李安一样,对全球化的呈现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中西、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李安自身,也与生俱来地带来了许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特质。东方文化的根基与西方的生存环境,旅居的异域生活与无法改变的中国式情感和思维,使得李安早期的电影焦点,不断地在故乡与新居所之间来回移动,导演了一系列收到高度评价的电影,《饮食男女》就是其中最能反映全球化力量的作品。

  在李安的想象中,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实体早已变得模糊,传统的态度——如老朱的思想——也遭到了质疑。而影片中也尽是穿插了类似,台北的青年男学生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女学生在洋快餐店打工的情景,而二姐的工作更是直接和国际紧密接轨的航空业———这些都显示了,全球化已经是不可抵挡的潮流了。

  在《饮食男女》中,西方与东方符号的转移,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它的片名。本片的官方译名是“EAT DRINK MAN WOMAN”。这句明显的直译在英语世界不会有任何的含义,也表现出了在整个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或者说是亚洲人,作为“他者”“旁观者”的存在和尴尬。李安曾经表示,最后决定用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当他从台湾移居到美国后,他深刻感受到,两种文化绝对不会完全融合,它们总会别扭而尴尬地互相对立且交融。

  在电影开始时,观众感受了各种传统中国美食烹饪手法的绚烂,当中还使用了很多西方厨房看不到的器具和动物内脏。这或许为西方观众营造了一种震撼,或者至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窥私欲的满足。然而,这一幕却与后来出现的象征景象形成对比,两名在台北工作的少女,使用西方的配备在汉堡店工作。这种形象,也许在2013年已经不会有什么新鲜,但对于影片上映时的很多中国人来说,应该也可以算作一种震撼了。这种中西在饮食上的冲突在这部电影中巧妙地融合,显示出全球化力量的无远弗届。

  而作为本部影片的主角,朱家三姐妹的身上也有着中西方的矛盾与融合。大姐家珍将____带进她缺少情爱的生活里。基督____洲经常象征着西方殖民主义,但在这里,只是基于她自身的立场,以一种不稳定的信仰形式呈现。二女儿是航空公司的经理,准备在国际市场取得新航线,以扩展到新的国家。小妹家宁在汉堡店工作,在大学休息法语,喜欢下班后在传统的路边摊吃面。国际的影响,涵盖了各个方面。而这部电影的结构,本身就有着西方舞台剧的影子:三名性格迥异的姐妹,在不幸而偏执的父亲的监护下成长,父亲而女儿们的代沟使他们互相无法真正理解——凡是接触莎士比亚《李尔王》与契科夫剧作的中西方观众,一定不会陌生这种戏剧的表现形式。

  李安凝聚着一身的东方色彩而立足于好莱坞,用全世界共通的试听语言来讲述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所有观众的那份情感,他看似融入了好莱坞,但却自在地走着他李安自己的道路。

4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