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达芬奇密码影评3篇

达芬奇密码影评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达芬奇密码影评3篇

  达芬奇密码影评1

  看过了《天使与恶魔》,非常喜欢。早就听说续集《达芬奇密码》是一部好片,但是就怕自己背景知识不够,没能力欣赏,所以拖到今天才看。在看之前,抓紧补了一些电影主创人员和故事背景等基础知识。

  说几点我的看法。

  第一,关于宗教。宗教是非常敏感而且严肃的议题,尤其编剧把故事情节架构在天主教的诞生以及耶稣的人与神的争议上,让我觉得编剧绝对是有大智慧的人。西方世界是普遍接受或者承认天主教及耶稣基督的地位。而编剧不管是自创也好,还是从先前的小说中得到最初的灵感也好,敢于大胆的将已知的事实联系若有若无的线索,而完成的整个故事,不管是不是阴谋论,总之让人对宗教的本质、对耶稣基督这一神话了的人产生了重新认识的欲望,这已经是一部电影带给人莫大的收获了。

  第二,关于人性。教徒乃至主教们,心心念念的认为基督看着每个人,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但是电影里,他们互相之间为了利益的斗争也从根本上讽刺了他们的信仰。人活着都是为了自己,这才是人性。电影里基督为了保护“妻子”抹大拉的马丽亚及其骨肉将其隐藏,秘密的程度乃被传为圣杯,被认为是足以撼动天主教的根基。守业会的人企图将秘密永久掩埋,为的是天主教永久的稳固和存在。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其实就是人性的本质不是么。

  最后,关于符号。我发现,如果没有对历史、宗教的符号的认识,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汤姆汉克斯演的哈佛教授就是宗教符号学的学者。电影里涉及的神圣几何学及其推理非常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使得故事的几条主线同时铺开互不干扰。

  总之,推荐对宗教以及对悬疑剧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这部电影,若能引发一些思考或者兴趣那就更好了。相比之下,国产电影的繁荣的时期马上就要到来,建议电影摄制方参考此类电影,戒一戒浮躁的心态,沉下心来做功课,才能拍出经典。所谓经典不是单单依赖炒作考虑卖座而已。

  达芬奇密码影评2

  坐在后面的男生一直不停的倒数还有多长时间结束,跟他一起的女生默默听着他所发出的一切牢骚。

  的确,就像我预感的那样,比起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是一部更成熟更引人入胜的小说,但却未必如前者那样适合改编成电影。更何况,在极度缺乏宗教背景的中国,观众有看到一半起身离开的反应是很让人理解的。

  然而,尽管这样,我们已能够看出朗 霍华德的努力:他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用画面表现书中某些略嫌枯燥的历史和理论段落,导致电影用来解释的时间被拉长,而在紧张的情节推动上又失掉了精力;视觉处理上,他不乏神来之笔,比如跨越历史的镜头叠和,和对历史传说部分的画面进行油画质感的处理;对于原小说的主题,朗进行了好莱坞式的化繁为简,仅借Tom Hanks版兰登博士问了一句:耶稣是人是神,为这个问题送死的人还不够多吗?--达芬奇密码改编至此,已是达到电影这种表达方式的极限了,小说本身的镜头感和节奏感比起天使与魔鬼来都要差很多,因此电影做到这份儿上,至少不能算是一部改编失败的作品,虽然有些小小的沉闷,也不乏闪光之处。

  当然,如果想看视觉刺激或情节跌宕起伏的人可能会稍稍失望:在惊悚气氛营造的这个方面,电影失掉了小说来自精神上的惊悚,而侧重在画面上表现这一感觉。记得我通宵啃原著的那个夜晚,看到丹布朗如何颠覆性的解释最后的晚餐时,整个后背的汗毛统统竖立了起来--那不是一种来自鬼神或死亡的神秘主义惊悚,而是面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被彻底颠覆时,那一瞬间,来自精神层面失重的恐惧。而这种恐惧,虽然只有一瞬,却足以超越任何斯蒂芬 金所营造的恐怖世界。直到现在,我每每打量到名画"最后的晚餐",仍然会有一丝深远的寒意沁出。而电影,用了更为形象的幻灯片形式来解释画中关于耶稣和女性化彼得的种种,看完之后只会让人发出“哇”的一声惊叹,而没有办法感受到用文字阐述出的惊悚。

  另外,在引导演员方面,朗导演让“甘道夫”做足了一个成功配角应做的一切:在前半段插科打诨轻松气氛,后半段引导情节的急转弯。要很感谢朗没有将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之间的chemistry庸俗化,最后Tom印在Audrey额头上的那个吻让我悬了很久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无论怎样看都实在是差了一个辈分,环游欧洲的解谜之旅也实在像老师带学生的毕业旅行。。。。虽然在演技上是飙得不错。不过说道最耀眼的演技,还属大反派Paul Bettany。他真的是属于让其它演员一点办法没有的类型。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角色,他就是有办法抢戏,就是有办法把刀一样的眼神牢牢刻在观众脑海中,就是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演不过他,此片中的男一号Tom也不例外(因为其实兰登博士除了掉到井里的童年阴影,除了学术背景之外,就是没有什么性格特点的正面人物)。而赛拉斯这个白化病杀手教徒,有悲惨的过去,有被救赎的经历,有自虐的举动,有狂热的信仰。。。还有白化病(%¥#%¥#好吧这点当我没说),这样的角色交给Bettany完全是绝配,导演都不需要讲戏的那般水到渠成。事实也证明,赛拉斯被演绎成,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性人物。杀修女嬷嬷那段,在苦修室自虐那段,以及最后面对被自己误伤的主教那段,他的眼神,他的眼泪,他脸部调动的每一块表情肌连同他身上的道具血,每一个细节都正正好好不多不少的被酝酿,被调动,再被百分百的发挥到上银幕上,让观众在他血红的眼皮下凝神屏息。苦修这两个字我有情结,意大利语老师认真讲授过圣方济各会的圣安东尼奥,在白色阿西西栖息着血迹斑斑的天使,曾经出现在梦中,光脚跪在苦修室中,背脊血肉模糊的形象。所以很高兴Bettany能出演这个会为自己的刀下鬼流泪祈祷的修士。(咳嗽,但实际上苦修的僧侣没有这么可怕啦,他们多数在自己园子里种蔬菜过完一生而已= =。。。)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偏离了许久的兴趣重新回到宗教渊源这个神秘而沉重的话题上来。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面临坍塌的危机,而达芬奇密码则是关于天主教和异教徒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关于“我信仰的到底是什么”的终极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商业影片中得到解答的。(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导演,我们也可以看出朗霍华德压根没有认真解答该问题的打算)但如果电影能够引导观众自己开始思考这个问号,就可以算没有白拍了。

  至于耶稣人性还是神性这个终极问题,我很遗憾的发觉自己有异教徒的倾向,个人觉得,Jesus Christ是个伟大的人。但他足够伟大到作为一种宗教的灵魂人物。或许经过历史的涤荡和美化,他会被后人附与许多神性,如果放在现代,也就是圣雄甘地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感觉吧。我这么说绝无贬低污蔑耶稣的意思,甘地如果回到几个世纪前的耶路撒冷,一定也会被实心眼的古人顶礼膜拜的。为什么一定要在humanity or divinity这个问题上流几千几百年的血呢?除了涉及到政治权利,可能古人生活比较枯燥少乐趣,容易较真吧||||。。。。

  关于此片从开拍到上映,戏外跟梵蒂冈闹的风风雨雨,其实想想小说的结局,再站在教会的立场上,也很能理解主教们为何对会丹布朗大为光火了,达芬奇密码的结局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对天主教及其教徒的一种。。。污蔑算不上的话,至少可以算相当不尊重的戏谑。如今连说句对当红歌星偶像的批评都会遭到粉丝的批斗,更何况那么严肃的耶稣基督呢?所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我也觉得戏外Tom Hanks那句“It's just a story"的辩解相当的底气不足。

  胡言乱语说了很多,其实就是想说,对天主教有不严肃的八卦兴趣,或严肃的研究兴趣的,都可以借达芬奇密码让自己的兴趣熊熊燃烧一下,但虔诚的教徒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相信耶稣是神的纯洁的孩子们,看这部电影前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啊。

  达芬奇密码影评3

  看了电影《达·芬奇密码》。没看完,因为一些急事,在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候先出来了。

  如果换一部电影,我可能离开之前都会考虑考虑,不过这部电影不至于。后面的段落,无论是结果还是过程我都一清二楚,有没有看完倒也关系不大,何况不久之后就会有DVDrip的版本出来弥补了。

  让我放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看电影过程中心中弥漫的失望感。书写得的确不错,电影也非常非常忠于原著内容——这部电影实在是不少国产连续剧创作者应该好好学习的典范——但是,原著容量实在太深太广,以至于在电影中,几位主要人物已经是在喋喋不休地拼命说了,但到最后,还是没法把所有的信息都复述出来。有些部分,甚至我看过书也不一定能看明白。

  电影除了让人感觉罗嗦之外,视觉影像还把一些原著中的BUG还原得格外明显。

  看书的时候,我并不会去想馆长死之前做那么多事情有什么问题。但通过电影还原之后才发现,这老馆长实在太牛了:中了一枪之后,居然还能跑来跑去,在这副画上写点什么,在那幅画上挂点什么;最后还要脱光自己的衣服,画一个大圈圈,躺在里面等死。死者的这些行动,完全可以通过地板上遗留的血迹还原,而巴黎的警探们居然傻到只去跟踪一个罗伯特·兰登。这合乎情理吗?

  不过电影也有它的长处,那就是影像的表现力。特别在谈到《最后的晚餐》时,通过特技的手法让大家明明白白看清楚,到底这副画中藏了哪些玄机。我记得我当时在看书的时候,就特意去找了画出来比对,结果因为能找到的画实在太模糊,是以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今天总算是看清楚了。

  可能是因为电影太忠实于原著了,以至于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一种感觉:这本书根本就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无论是场景的转换,还是双线叙事结构,或者多个场景相互穿插的蒙太奇手法。无一不是电影经常使用的手段。小说能写成如电影般戏剧化,也实属不易。昨天在书店的时候,看了看《达·芬奇密码》中文版的版权页,已经是第32次印刷了。厉害……

  套用别人的一个总结:看过书的看这电影,觉得没书好看;没看过书的来看电影,觉得太深奥看不懂。两头不讨好。

46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