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古田军号》观后感精彩影评5篇

时间: 家锐21251 分享

  《古田军号》是由王仁君,王志飞等明星共同出演的历史剧情电影,希望以下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古田军号》观后感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今年的内地院线,也出现了很多红色主旋律的电影。

  提到“主旋律”,很多观众第一反应或许是抵触:

  严肃、枯燥、说教,是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通病,也让人对其避而远之。

  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人们的这一惯常印象:

  从席卷50亿票房的《战狼》系列,到春节档漂亮突围的《红海行动》,它们的成功,依靠的或许是在主旋律的外衣下,融进的类型化的故事内核。

  创新与突破,是如今主旋律电影不断尝试的新课题。

  最近,就有一部红色题材的电影,让人看出了新意——那就是,8月1日建军节当天上映的这部《古田军号》。

  影片讲述了1929年共产党古田会议前后,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青年革命领袖在绝境中探索真理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放在教科书上也许只是一行或一段文字,但放置到电影影像中,则意味着更详致的叙事结构,也意味着更复杂的声画空间。

  而《古田军号》的“新”,就体现在它讲述这段思想激荡的探索进程,以及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经历的方式中。

  宏大的历史,影片选择了一个细致微小的切入口,故事从一名普通的红军小号手的视角展开,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和参与着这起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小号手的视角之外,影片还添加了旁白的角色,这些声音来自现代,来自电影中小号手的孙辈。

  旁白的出现,将宏观的历史与微观的事件相结合,勾勒出一幅详尽而全面的时代画卷。

  用影片导演陈力的话来说,这样的时代勾连,是我们“与历史的深情对望”:

  它将曾经的峥嵘岁月与当下的新中国产生联系,也让已经泛黄的革命记忆与生活在如今社会的年轻人的命运相互交融。

  过往的一些主旋律电影,总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观感。原因或许就在于,这些故事不缺乏事件,反而缺少真实的细节。

  而在《古田军号》中,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革命领袖,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在闽西期间的种.种生活细节,也成了影片着重展现的段落:

  在政治会议上,委员们边讨论边啃着箩筐里的煮地瓜;

  造纸工坊内,毛泽东和老板闲聊着百姓的生计情况;

  在老乡家里,朱毛两位委员细心地对照军装布料的颜色;

  连军装上的红色领章,是否要镶上一层黑边,也引发了党内一场民主讨论……

  这些详实的情节,将简单而概括性的历史,描绘出丰满而真实的现实,同时也让书本上稍显扁平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有血肉。

  事实上,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伟人形象,往往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伟大、庄重,是高高在上的楷模和典范。

  然而《古田军号》的一大特别之处,就是还原了伟人作为平凡人的“人性”一面。

  凸显人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塑造困境。

  影片故事就是以困境开场,1929年红军在井冈山遭遇围剿,在浴血抵抗中突围至闽西地区。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红军外部受到国民党的威胁,不仅如此,红军在内部生活上也面临着各种难题:武器口粮匮乏,大量伤兵急需诊治……

  在困难重重的局面下,共产党内部产生了思想分歧,历史上著名的“朱毛之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古田军号》少见地将毛泽东和朱德两位革命领袖复杂的革命情感和思想激辩搬上了大银幕,这不但填补了主旋律电影内容上的一大空白,也实现了这一类型电影的巨大突破。

  影片中,共产党内仍然实行着苏联工人革命的老路,而毛泽东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屡屡受阻,这一分歧也导致他与一同经历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朱德之间的情谊,面临着巨大考验。

  困境中,毛泽东主动离开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以教书先生的身份生活在闽西乡下,为当地的孩子教授先进的革命思想。

  虽然无力消弭分歧,他仍然心系革命,在夜晚伏案写下对党内局势的理解,字里行间中透着焦急与关切。

  另一方面,身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同样也备受困扰。他带领的部队中,一些老将出现军阀作风,在前委主张严惩的情况下,他却犯了难:

  一边是纪律严明的军法,一边是并肩作战的情义——法与情在他心中成了一座天平,始终摇摆不定。

  而这难以取舍的犹豫与纠结,也让他和毛泽东的关系更加紧张了起来。

  电影中的伟人,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圣人,他们有着身处青壮年时期的盛气、锐利与热血,也有着各自的弱点与软肋。而所有的坚硬与柔软,才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片中毛泽东与朱德最终在共同的信念下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也是影片的重头戏。

  《古田军号》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不止体现在故事细节和人物塑造上,也贯彻到了影片的制作层面。

  影片中穿插入了大量的战争场面,镜头也直面了战火硝烟中红军战士奋勇抵抗、英勇杀敌的无畏之举。

  而为了呈现出红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真实场面,剧组甚至动用真枪实弹。

  塑造士兵的演员们在戏中,一边演的同时要一边跑过十几个炸点,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受伤。影片主演之一胡兵后来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最初他以为拍摄时的子弹都是后期添加的,“没想到,当所有枪都发射的时候,能看到子弹从你脑袋边‘嗖嗖嗖’地飞过。”

  整部电影的战争戏份,总共邀请了超过8000位部队官兵,后期制作超过了8个月,而最终画面营造出的恢弘、震撼与真实,完全可以用“史诗”来形容。

  大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小到日常最为人忽略的服装道具,影片的剧组都要反复加工精益求精。

  红军身上的军装,前前后后做了七遍,为的是打造出贴合现实的做旧感,服装组的工作人员一次次用手工的方式将衣服质感磨旧,颜色磨浅,最终才符合导演的标准。而战士们脚上穿的布鞋,也退回重做了三次。

  透过许许多多细节累计出的影像质感,也足以感受到剧组对电影制作的认真、敬畏与赤诚之心。

  《古田军号》以创新的方式,对传统的红色主旋律电影实现了解构。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回望历史、了解历史、走进历史的机会。

  而就像主演之一张一山所说的,“希望能够吸引一些年轻的观众,让他们走进电影院,了解我们拍摄的每一段历史。”

  而这段历史,值得被铭记。或者,至少不应该被忘记。

  《古田军号》观后感二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类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对历史也很感兴趣,但上学时学的历史,对我来说是断点式的记忆,没法让“我”——一个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些“考点”感同身受。

  幸运的是近几年来《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血战湘江》、《建国大业》一系列主旋律片子的诞生,让我把那些年,那些事串连了起来。这四部电影,每一部我都看了不止二到三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

  排一排顺序的话,《古田军号》夹在《建军大业》和《血战湘江》之间,是一部承上启下之作,导演加进了朱毛井冈山会师的闪回镜头,更有心的是,“林师傅”这个演员的选择,与《血战湘江》的“林师傅”是同一个人——孙维民老师。尤其是结尾战略转移时林师傅对毛委员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与《血战湘江》无缝衔接,这点让我很惊喜。

  毛委员走遍闽西每一个角落,没日没夜带病写报告,最终发展军队,保护百姓,土地革命,办学校,解放妇女……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牵扯方方面面,哪是我们现在上下嘴唇一碰那么简单。期间还心系红四军,带病每日记录队伍的状态,为部队整训总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地图都划烂了,分析部队将面临的严峻形式,呕心沥血。望着舞龙表演时,那情不自禁的一句:“心齐方可成龙!心齐方可成龙啊!”我泪目了……

  毛委员和朱军长彼此心照,但朱军长由于一些局限,二人发生冲突,陳毅主任夾在毛委員和朱軍長間兩難時候,成了没有立场的“和事佬”,但在紅四軍面臨危難時刻,同時毛委員遭党內排斥的情況下,果断决定只身赴上海向中央說明情況,儘幾日內寫下五萬言書,帶回九月來信,對紅四軍革命力量的保存,貢獻是巨大的。

  刘安恭,不是“坏人”!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一定存在分歧,他刻板相信苏联的理论,忽略中国的实际情况,但他拥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最后为国捐躯,值得敬佩!

  林彪,《建军大业》的时候林彪19岁,《古田军号》22岁的林彪已是红四军一纵的司令,坚定追随朱毛,那种坚定的意志,吾辈已不能及之万一,但今日我们不会忘怀,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90后作为当代中国之中坚力量,会为伟大祖国之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古田军号》观后感三

  这部电影让年轻一代了解了一段历史,知道了红军,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思想上对军队的影响,开头与结尾都以舞龙的形式,寓意电影的主题思想“心齐成龙”。并且以小号手的回忆为主线,比较新颖,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我还要再说说主演王仁君,王仁君作为青年演员,在这部电影里面抓住了伟人的灵魂,演出的年轻时代伟大领袖形象。给他一个大大的赞,期待他更多作品!

  《古田军号》观后感四

  今天带着孩子去看了《古田军号》,感触颇深。对孩子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觉得那些红色历史也更需要当代青年人去关注和了解。其中主演王仁的演技松弛有度,很有张力,表演精准到位,是当今影坛为数不多的实力派演员。加上其高大俊朗,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的外形,更能将毛泽东挺拔伟岸的形象塑造的逼真生动。作为一名青年演员真可谓传承时代精神和红色基因的有力担当。感谢《古田军号》剧组为我们记录了那段尘封的记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古田军号》观后感五

  还记得那是上周六的下午,我刚开完会,打开手机支付宝,首页广告栏推送的广告便映入眼帘,“9.9元限量抢购,《烈火英雄》《古田军号》双片优惠GO”。我正愁晚上不知道干嘛,GO。

  第一场电影《烈火英雄》,中规中矩,场面一如近年国产大制作的火爆,但是故事还是有些单薄,逻辑也有些硬伤。消防员的故事本可以讲的更加感人,可惜《烈火英雄》没有做到。但是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一部国产电影都是神作是不是?打个及格吧。但是我想说,另一部电影《古田军号》,我不管大家怎么说,我反正说是神作了!《古田军号》这部电影第一次让我知道,原来主旋律电影还能这么拍,原来毛委员、朱司令等伟大领袖之间原来也有分歧、也有激烈的意见冲突。《古田军号》让我一个90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也让我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红色初心?

  古田的种子埋在2013年的夏天,我作为学校重走长征路暑期实践团的一份子跟随辅导员老师,踏上了位于福建西南部的上杭县古田村的土地。

  说句实在话,2013年我去的时候,对古田的感觉就是老式的楼,还有一些复原的1929年古田会议场景。印象比较深的是古田会议纪念馆“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几个大字以及门前的这片花海。还特意拍了照J.但是,当时光流淌到2019年的夏天,我坐在电影院中看《古田军号》电影时,一种奇特的,美妙的,走进自己记忆中的感觉油然而生!

  走在自己记忆的场景中,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观看《古田军号》这部电影,我感觉我通过2D的电影屏幕观看出了4D的效果!9块9?值,真值!

  可能很多事情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你当时理解了,当时懂得了。而在于经历过,你经历过便比没有经历过要好,你做了就比没有做要好。比如我们小学的时候背诵唐诗宋词,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我小学时候读这首词的想法是这景真美,还有鲈鱼,鲈鱼堪脍是一种什么味道?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求田问舍”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毕竟北京现在房价已经到达了10万1平。不是,长大之后我才知道这首词作者辛弃疾,作为一个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郁郁不得志的南宋爱国将领在登亭北望回望一生时,心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愤与不甘。

  2013年的古田之行对我来说,就像是小时候背诵的古诗词。2013年的感受是古田会议的场景还原度真高,福建土楼建造的别致精巧。而到了2019年我观看《古田军号》时,我感受到的是20世纪初,中国人生活的困苦,思想的封闭,以及红色的初心。

  人们生活困苦以及思想封闭上。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下图中毛委员为当地上杭县的孩子们授课。班中的一个孩子衣服是黑色的。有一天老师弄湿了孩子的衣服,衣服却显露出红色来。原来孩子和祖母相依为命,孩子和祖母家中只有这么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孩子出门时孩子来穿,祖母出门时祖母来穿。因为衣服是两个人共同使用的,没有空闲时间浆洗,久而久之红色已经变为了黑色。

  第二个场景是李云龙(误)饰演的造纸厂老板劳作的场景。造纸厂雇佣了很多女工,这些女工都是被自己的丈夫卖到造纸厂的。女人们白天在造纸厂辛勤劳作,晚上回到家里被自己的丈夫们打骂。女人们丝毫不觉得这有何不妥之处,借用剧中女人的一句话“男人们白天受了辛苦,晚上总要找个发泄的地方,只要打不死,就还是一家人”。

  这两个场景对于出生于90年之后的我冲击力还是很大的。虽然从我教科书,历史小说中学习过20世纪初国人生活的窘迫。但是我到过古田,我吃过古田的土地里长出的食物,我感受过古田的生活。90年前,古田人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比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来的冲击更加真实。

  90年的时间,古田的变化天翻地覆。90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以伤亡2万人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代价伤亡了英国523人。1840年过了90年,即到了被称作黄金十年或南京十年的1927到1937年。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蒋桂战争、两广战争、中原大战的军阀内战不休,再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再然后18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90年的时间,什么都没有改变。

  下图为如今的上杭永定土楼,我13年去的时候除了圆形建筑以外,就记住了土楼里好多卖茶叶的,很热情,不买也可以进店里喝到饱。反正那天晚上我是没睡着觉。

  是什么导致了这近90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什么在古田会议之后红军内外交困的1930年,毛委员仍然可以气定神闲的说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这个答案便是红色的初心了。那么,红色的初心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宽泛且深邃,我只能给出我个人的答案。

  红色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