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瑰宝。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思考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及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完整地延续下来了。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内涵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教育的精华,是充满和谐、智慧与道德的文化与教育。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处处彰显本性本善与回归自然和谐的真理,对指导构建和谐世界、长久繁荣有着深远意义,应该发扬光大。今就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复兴之,愿以愚者一得之见,抛砖引玉,请教于诸方仁者。

  一、内涵:以和谐为贵

  当我们走进中国的名胜古迹——北京故宫,就会被那庄严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吸引。“和”是故宫建筑文化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魂。“太和”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本来是和谐一体的;“中和”是宇宙所现的相,这个相是平衡、中庸的,如白天黑夜交替平衡,四时寒暑运转不穷,万物有序不相冲突等等;“保和”是宇宙规律的保持运用,是人要修养诚敬谦和的心态,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太和”、“中和”、“保和”,示现了宇宙的体、相、用。而“和”的文化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魂。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教诲。老子在《道德经》中两次提到“和其光,同其尘”,教人法于自然和谐,与芸芸众生水乳交融。佛教提倡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中的僧团,就是和合团体的意思。2006年4月在中国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宣言书中,倡导“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可见,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以和谐为贵。而对“和谐”的深入探索,那是穷达宇宙本源,直指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家都认同世界、宇宙本来是和谐的。

  儒家经典《中庸》篇有名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又称为“天下之大本”。而欲达到此境地,必须用“和”。换句话说,宇宙的本来之相就是和谐,而人也必须用和谐的心态(非喜怒哀乐的心态)来证入宇宙本来的和谐境地。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也指出:道生天地万物,以阴阳相交而形成均衡状态,故有宇宙之和谐。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7卷第26品之四)中说:“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宇宙万物都是众缘(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若没有各种条件和谐的结合,就不可能有宇宙万物。又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第19卷,第20品)再次说明宇宙法界万有,由心性所现,与心性一体,因而本来和谐。

  那么,构建和谐世界应如何入手呢?中国2006年召开的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便是最好的答案:“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世界万物既然由心所造,和谐世界必定要从心开始。

  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水进行十二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念能改变水的结晶体形状。例如怀着和平的心态把一杯水贴上“和平”的字样,另一杯水用斗争的心念贴上“战争”的字样,过一段时间,通过仪器观察,会发现前者的水结晶体变得非常美丽,而后者的水结晶体变得十分难看。江本胜博士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和平、爱心、感恩的心态、语言、文字施之于水,水的结晶体是最美丽的。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要把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带给世界,那么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须先从内心化解一切矛盾对立冲突,保持和谐的心念,养成诚敬谦和的修养。须知:宇宙本来和谐,一切矛盾对立冲突本来没有。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冲突,便得到与宇宙天地合一的和谐境界。这是传统文化早已揭示的真理,应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二、 复兴:以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中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是把教育放在首位的。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是渗透在百姓的生活中的。每个县市镇都有祠堂、孔庙、城隍庙以及寺院庵堂。

  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是伦理教育,教孝悌的。《孝经》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对先人要常常祭祀,怀念不忘,而能不忘本,念亲恩,知恩报恩,立身行道。所以《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庙的设置,是用以道德教育,教尊师重道。礼拜至圣先师孔子,莘莘学子,不忘孔夫子的教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再看城隍庙里有地狱图,是道教的文化教育,教育群众深信因果,警戒人们不能做坏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而潜移默化地教人自觉奉公守法,行善积德,因此可以说:一座城隍庙教化一方百姓,至少抵得一万名警察。

  再看佛教的寺院,这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和学校的结合体。寺院里的巍峨大殿建筑群,庄严的佛像,四壁的雕塑、典雅的供具、幢幡、灯式,以及音乐、经典、礼仪,无不充满文化的色彩和教育的含意。比如一进寺院门,所见到的大肚弥勒菩萨像,他满脸笑容,提醒人们“呈平等心,现喜悦相”,肚大表示能包容。他教化人,若能生欢喜心,常常微笑、度量宽容,必能接受佛法。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教育的本师。他教什么?他教慈悲清净,对别人慈悲帮助,对自己清净身语意三业。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含有慈悲(释迦)和清净(牟尼)之意。又如:地藏菩萨表孝悌,观音菩萨表慈悲,文殊菩萨表理智,普贤菩萨表笃行;供灯表智慧光明,供水表清净平等,供花果表修善因得善果;事事物物皆具教化之功,而无迷信之意。所以佛教,回归它的本来面目,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

  清朝雍正皇帝对儒、释、道三教文化造诣很深,他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十五日,特签发的《雍正上谕》文中说:“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又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可知儒、释、道三种文化教育都应该同时大力推行,以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的本性都是善的,都有佛性,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就愈来愈大了,善良的本性会随后天的污染而被覆盖,变成习性,所以儒家的基础教育课本《三字经》指出:“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文化教育的原理就是改变污染的习性,恢复至善的本性。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切文化教育都是帮助人恢复本性的真善美慧。

  为此,我们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智慧(内求)、科学(外展)的教育,而这五种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是扎在《弟子规》的教学上。《弟子规》是儒家教育的基础课本,目前在海内外流传很广。它是家教的集大成,也是一个人修德立业的根基。以“孝悌”立足,扩展至一个人的工作作风“谨”、“信”、“泛爱众”(为人民服务精神)、“亲仁”(跟圣贤人学习)、“学文”(学习文化艺术)。《弟子规》是对个人全面素质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它对当前的道德文化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三、弘传:以德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无论是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诗词、歌赋、对联甚至是说书、相声等等,无不贯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内容。古代信息不发达,人们只要听一段说书的讲“桃园结义”,“木兰代父从军”,逢年过节看一段戏剧“岳飞精忠报国”,孝悌忠义之德已深入民心,以德为本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个“中国梦”,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须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我们的理解是与物欲格斗,摒除五欲六尘的诱惑;“致知”是开智慧。当放下物欲之心,本有的智慧才会开启。

  儒学、佛学、道学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研究儒学、佛学、道学是为了更好地学儒、学佛、学道。知行合一,才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价值。如果我们只做儒学、佛学、道学的学术研究,而不努力落实德行的修学,则难免《弟子规》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批评了。学儒、学佛、学道,都是从我做起,从我修身做起,从我正心做起。为世人做出儒、释、道的好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虑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养一级国学大师来承传弘扬。培养师资的培训宜用小规模书院形式,由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老师用自己的品行做学生最好的表率,言传身教。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本身有真实的德行学问,为大众做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图名,不图利,能全心全意终身投入道德文化教育事业。

  录取学生的标准是能将儒家最基础的立身标准《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愿意吃苦,立志将自己一生奉献给道德文化教育事业。对师资的培养须采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先用三年时间打好儒、释、道三家的德行基础,然后以十年为期,选择一门经典,专攻深入,每天习讲,“教之道,贵以专”,忍住十年寒窗,成就蓄养纯净纯善的心态和温良恭俭让的圣贤气质,以及深厚的学问根基。

  伏望仁人志士,同心同德,共同推动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兴,中国能带动世界全人类走向幸福安乐;则人心必能恢复本善,世界必能恢复和谐!

  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支撑

  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的坚持、中国精神的弘扬、中国力量的凝聚必须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可以说,她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支撑,是走中国道路的思想源泉、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动力、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走中国道路的思想源泉。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从中国实际出发,以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气质和精神走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正确道路的选择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蕴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方面均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事求是出自“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群众路线出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独立自主出自“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必然包括上述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使其能够不断根据世情、国情调整和完善自身,在指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量。

  走中国道路要有正确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而这一理论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走中国道路的思想源泉。在新时期,她将继续推动中华民族满怀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在中国道路上奋勇前进。

  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动力。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此真挚和持久,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流淌在每个人身上,浸润于每个人心中。而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修齐治平”的家国意识,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无论是“一片丹心图报国”的献身热忱,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连同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舍生取义精神等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宝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她必将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代代地传承和发展。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改革创新思想。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可则因,否则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与和平、发展等精神一起,共同构成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不仅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改革创新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即是改革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扬弃自身,她是“活”的文化,可以说,她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是这样一种更新自身、锐意进取的精神,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不断保持着自身的优秀,几千年来从未断绝。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在动力,她必将使时代精神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动力,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全部内容。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动力,推动中国精神永远朝气蓬勃向前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这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内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整个中华民族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这样一些共同情感汇集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正是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战胜的重要桥梁。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决定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成。再进一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精神实质或思想内核决定了她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中闪烁的大量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最终凝结成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思想力量,“慎终追远”体现的是家族力量的凝聚,“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古热爱和平、向往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容乃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互助友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众志成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进取精神。所有的这些思想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扎根于整个中华民族心中,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正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量,各族人民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实现每个人的梦而奋斗。

  罗渝泷:以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须教育实践并举

  中共中央在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指示中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是铸造民族魂魄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持中国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明,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推己及人”的交往理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赋予中国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夯实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道路的文化之基和自信之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并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道路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因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教育与实践并举,特别要重视在生活中的实践。使尊老敬贤、勤劳持家、重视家风家训等继续成为家庭美德,使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凡人善举等成为浓厚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为此,我们渝泷仁爱大饭店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在青城山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设计教学内容,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将开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论坛、短期国学公益普及班、国学经典教育夏(冬)令营、国学经典的传承推广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践等活动。

  基地会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学员、义工的言行举止上以传统礼仪、道德规范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教育能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接受教育实践培训,我们基地的活动全部以公益免费的形式开展,并不接受学员的捐款和捐物,以使大家打消顾虑、踊跃参加。

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相关文章:

1.实现中国梦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实现中国梦要扎根传统文化

3.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强国梦 文明梦 幸福梦

4.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演讲稿

5.传承中华文化励志演讲稿

226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