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写一篇你对传统文化看法的文章怎么写

写一篇你对传统文化看法的文章怎么写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写一篇你对传统文化看法的文章怎么写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你对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如果现在要你写一篇关于对传统文化看法的文章,你要怎么写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写一篇你对传统文化看法的文章怎么写

  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适用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论述颇多,诸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周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宋张载《正蒙·乾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本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体价值突出出来。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离宗教的迷狂距离非常遥远。

  今天,我们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盛举,赞美人的创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这些恶果无一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传统,我们在西方化的同时,把这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丢到了墙角。

  其二是发奋有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这种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精神。《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述而》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至于古代士大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气势磅礴的精神写照。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今天,引导着我们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和谐的一面。传统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讲究和,同时也特别强调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处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和谐、协调的总成,同是统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要讲究和。和为贵,强调其协调性,同时,要坚持和而不同,即顺应自然、社会、时代的要求而不随波逐流,强调人性的自我意识。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阐释。《论语·雍也》曰:“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四书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等级分明的礼治伦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对于维护社会和平、实现人际间的和睦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着重论述中国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亲亲、尊尊”。在当今社会,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社会、组织的关系都受到破坏性的挑战,建立“亲我所亲,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仁、义、礼、智、信”。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经典哲学,今天我们重新提倡“五常”道德体系,并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来使用,而是从百宝箱中捧出我们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独”。所谓“慎独”,就是要严于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来,我们缺乏这种自律的操守。培养这种传统的“慎独”精神,对于建立廉洁亲民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狭隘性”,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从而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阻碍其发展因素主要有两条:一个是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个是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递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内核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系列的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前所言,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问题,我们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靠什么?要靠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们一代一代积淀的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新建构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意见》中指出:“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继承是当前我们应着力的重点。我们应该全面改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扶持,对西方文化要进行系统清理。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引导青少年爱我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百年的衰减,其自身的生命力已显孱弱。我们应该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动员一切力量,动用一切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火接续下去。

  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道、佛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在本土儒道与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外来的佛教,实现了最早的洋为中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国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直到七十年代的"“”","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佛教、道教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

398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