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论语》有其特有的文学特点和文学价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篇一

  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冬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薄薄的蓝色小书——《论语》。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得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18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块,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难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由此,我想起了这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在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做个君子吗?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使民众皆安,等于达到了平天下的境地,不是谁都可以的。所以,我对《论语》情有独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这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一些不好的地方,就用来检查自己,以利于自己改正。这一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我虽然语、数、英三科都很厉害,总是名列前茅,但我也有弱项。记得有一次毽球考试,一向学习成绩比我差的张楚业竟然也能踢上九十几下。看着他能把球操纵自如,我羡慕极了。我真想拜他为师,可是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哪好意思问呀!最后,没办法了,为了毽球达标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上前去请教他。没想到,学习不怎么好的他,教我踢毽球的方法一套又一套,说得头头是道。真是名师出高徒,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毽球考试居然及格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于短处。我们要以别人的长处来加以学习,取长补短。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篇二

  说到对《论语》的了解,只有在中学学习《论语》六则的时候有些初步的认识,真正对《论语》感兴趣,那是女儿参加孔庙读经班以后,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我也专门借了有关《论语》的书来看,不读不知道,一度停不了。真的感觉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像“父母在,不远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朽木不可雕也”这些人们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话,以前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读了《论语》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还有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为历代君王所推崇。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东西,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孔子讲究孝道,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等都能体现孔子的孝道思想。现在看来,身为人子,就应该对父母尽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世人也有不赡养父母、虐待老人的行为出现,这就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已沦丧,就更谈不上孝道了,只能作为反面教材,受到人们的谴责。

  在治学方面,孔子谈的就更多了。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回忆起来依旧朗朗上口的名句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周围的人吧,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精通数理化,有的又满脑子诗词歌赋;还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它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也可见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天如何求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篇三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相关文章:

1.论语国学经典作文

2.走进国学经典论语的作文

3.国学经典征文1500字

4.国学经典论语演讲稿

5.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1000字

6.国学经典征文1000字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论语》有其特有的文学特点和文学价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论语征文篇一 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0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