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与大学生优秀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阮籍的世代家族皆为儒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他自己也有以经学济世的志向。但由于国家长期混战,人们朝不保夕,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直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来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他为人傲然,在痛苦的清醒中不屑与所谓的名教士人打交道,对不喜欢的人常以白眼视之,他任性不羁,从来都是与礼教条规相悖。不仅如此,阮籍还对名教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世俗的一切行为看似符合道德,实际上却有害于国家、社会,更有害于自身性命,与人成为人本身相悖。

  嵇康才情出众,官拜中散大夫,但因对把持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不满,长期不仕。他纵情于山水,忘我于村野之间,饮酒服药,游山访仙,欲与世事隔绝。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嵇康终究脱离不了世俗的羁绊,想要回避,但却偏有一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他对司马氏政权虚伪腐朽的本质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只有挖掘时代背景,来引导学生感受二人的区别,来深入了解阮籍与嵇康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选择。

  二、以性格分析入手,谈保身之道

  “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态度”,引导学生们通过这些简单直白的现代语来揭示一个人因性格而走出不同的人生模式,就更加容易理解阮籍和嵇康的生活观与价值观。

  在乱世中保持生命的清白,享受自由,又能保身全命,便是阮籍对生命的追求,在战乱中,也许“归隐”才是士人保命的法宝。但同时阮籍又是一个清醒的人,幻想超越一切只不过是难得糊涂,他不会一味沉浸于想象中。于真实、虚伪、丑陋的社会,醉酒让阮籍免去了不少祸害,除了酒醉昏酣免得失语外,阮籍更是口不论人过,尽量保持沉默,面对钟会这类不安好心、狐假虎威的卑劣小人,他更是不屑一顾。

  嵇康比阮籍性格刚强,在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后,一心归隐,好《老》《庄》。嵇康很清楚自己反对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认为真正值得珍贵的是人们生命本身,名位不仅不能为生命本身增添什么,相反往往还会成为生命的负累与祸根。道家思想给了他追求纯粹自我生命保养的妙方,嵇康闲时便采药游山泽,在得意恬适时,便忘记归返。

  “嵇康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仅以性格就可以剖析阮籍与嵇康追求人性的独立,个性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但又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生命价值,而是在力图为社会群体中那些异化的人性找回生命本真的状态。

  三、以作品细节阐述,谈养生之道

  文学作品表达的不是“个别”真实,而是“一般”真实。如何使短暂的生命得以延长;岁月易逝,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与长度,阮籍与嵇康在养生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阮籍虽没有专门的养生方面的文章,但他的《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便透露过一些养生的主张。嵇康就比较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专门的论著有《养生论》,两人的不少养生观很是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对于养生知之甚少。作为教师,要善于浅化白化复杂隐晦的古文内容,才能让他们了解两人的养生选择。

  阮籍、嵇康认为,养生重要在于养性,养性才能养生,养生才能延年。阮籍说:“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即由着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也就是说,人和人性都是自然的产物,人生在世应“循自然而性天地”。嵇康主张的养生之法是静心怡性与服食良药的结合。他认为应当做到不营“名位”以“保神”,不贪“厚味”以“全身”,把心理修养和生理锻炼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客观地说,他的养生论,即将神养和药养巧妙地结合,心理和生理相互兼顾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贪厚味,更是符合现今提倡的养身之法。

  阮籍主张“任性从欲”,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各按其意愿生存的,不要人为地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阮籍主张任性从欲,并非提倡放荡形骸的生活,并非宣扬感官享乐主义,而是指在道德修养达到高境界后,将真正符合人的本性道德意识化为人的自我意识后,在精神和行为上从心所欲,自满自得。嵇康也赞成从欲,他也提倡“人性以从欲为欢”,认为情欲的存在是人性的自然,既不能灭也不能除,而应该通过内心修养,使欲望进入自然无为的境地。但一另方面,嵇康又主张淡泊寡欲,不追求荣华富贵,不贪慕声色享乐,提倡“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淡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他之所以主张节欲,也是因为情欲的放纵同样会使人背离人性,伤害生命,这仍然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重,对生命的关怀。

  只有将二人的作品归类、并撸成一条线来解析,才能了解他们无论在诗歌影响及人格影响方面,都是当时人们标榜的学习对象,而两人对生命的关怀,更是对后人在养生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罗宗强.论阮籍的心态 [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黄俐婷(1984~),女,广东东莞人,汉族,现职称:助理讲师(初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

  国学经典与大学生论文篇3

  一、在国学经典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启示

  1“.天人合一”应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体现的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反映的是天(自然)决定人,人又定胜天的辩证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的德育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变能够反映学生的想法,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将教育客体与“人”(也就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教育的形式上设立更加活泼的、真切的、轻松的体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改变原有的单一和刻板(包括教师对于学生教育态度和语气)方式,传统的德育课程也好,实践活动也好,都会令学生感觉到“又在说这些大道理”老生常谈,枯燥乏味,而且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认为没有学习价值,会出现应付的心态,教育效果不好。但如果能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新的教育方式,那么更能易于学生接受,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吸纳学生关心的、热议的话题以及社会元素,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时政实事为德育教育的新的立足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度,与时俱进,用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引起反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同身受,主动学习、认真领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思并重,循序渐进”教育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学习思考也就变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会思考那也只是“虽知不广矣”。因此,不论是哪种科目的教育都是需要“学”与“思”相结合的。在现代的大学德育教育中也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要“学思并重”,善于思考。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涉及面较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比较易于学生接受,但大多都是在开展的各项活动过后德育的教育过程也就随之结束。久而久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十分适应这种方式,形成惯性。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对每次教育过程进行思考。浪费了很多再教育的机会。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与思是不可分离的,不论学习什么,深入的思考都会推动学习的效果,而思考遇到困难,不够深入,就需要加强学习,只有做到二者并重,才能取得进步。

  3“.有教无类”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论语》中曾讲到:“子曰:有教无类”,《墨子•所染》中也曾提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人性论,也是他推动贫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在《荀子•法行》中记载:南郭惠子曾问自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答道“:君子正身以倭,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这是教育可以化愚为智,话恶为善的道理。学生是不分好坏、等级的,而且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不是生来就有、永远不变的,这就像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思想品行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学习不好的学生思想道德就一定有问题一样。我们曾在网页、报纸上看到多少貌似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青年其实是违法犯罪的罪犯,轰动全国的化学系高材生因嫉恨室友的才能为其投毒等等。当然这些仅仅是个案,但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存在于优秀青年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一些问题呢?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好与坏并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而且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学生,应重视后天教育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巨大作用。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理论联系实践。《朱子•语类》中曾讲:“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里的“知”是指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如不付诸于实践,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二千年前,希腊人曾提出“:美德可以被教会吗?”的问题,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那么这样一来,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而实际上,我们的《论语•学而》中早已有“敏于事而甚于行”的理论论述。这与今天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完美人格都是相互关联贯通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这是道德的自觉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国学中的德育思想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1.国学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根本。清末以前本无国学的说法,它的产生是与西学东渐分不开的,在民族危难,国势衰微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迷茫中的中华民族,找回民族尊严与自信,多少仁人志士将这一理想寄予国学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国学达到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中国人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这种独特的精神认同和民族思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这一点上看来,国学的产生便肩负起了教育国人要学习国学,热爱民族,热爱中华的重任,这与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2.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哲学”中的“哲”在国学中训作“知”,意思是说求知的学问,讨论哲学的内容在《子》部最多,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名都曾谈及,但以儒道二家最为突出,儒家除《论语》以外还有《孟子》《荀子》有涉及哲学的名篇。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论语》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强调凡是要通过人的努力去达成目标;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上认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等。在儒家经典名篇《大学》中强调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我们在《易》经中又学习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如此类,在国学经典中还有很多,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当时人们学习的经典教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形成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总结

  总之,国学思想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独一个层面的。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经过探索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它经受了实践与时间的锤炼,在近现代的时空里凝结成了思想的精华,我们将这一精华称之为“国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中华子孙不朽的文化瑰宝。随着中国在世界发展巨变中的复兴与崛起国学也在不同的国度受到人们的喜爱,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纷纷开设汉学课程。国学在世界文明中展现着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这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研究和学习国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为探索新时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

  作者:张诗雨 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看了“国学经典与大学生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国学经典论文2500字

2.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

3.大学国学经典论文

4.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6.有关国学经典的论文

246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