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论语别裁》读后感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南先生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别裁》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喜欢。

  《论语别裁》读后感

  说到《论语》,没有人不熟悉,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对论语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所学的课本,对意思的理解也基本来自于书本的注解和老师的分析。如果不是对它特别有研究,大抵是没多少人去看的。毕竟古文虽说文字的功能比白话文更强大,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总感觉和现代有些脱节。当我看到《论语别裁》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由《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本人学习历史时不是很认真,历史上的大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真是掌握不好,但我又很喜欢看历史,所以当我读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关于明朝部分时,我对袁老师佩服之极!那种历史问题现在化,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我觉得能把历史讲解到这个份上,真是大师!当然,南怀瑾先生通过《论语别裁》,给我们还原论语的现代版,同样是让人钦佩之至!深觉南先生学问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广征搏引,谈笑自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传统深奥的经典,或引诗句,或讲典故,或解学术,循循道来,不管是朴素道理还是人生哲理,都能让读者有所感悟。

  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瑾先生。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别裁”。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如果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认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通。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论语》中给我们阐述的学问的真谛,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这些都应该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当代合格的教师。

  《论语别裁》读后感

  说起南怀瑾的这部《论语别裁》,在大学时候,就有一位老师向我们推荐过,当时读过一些,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是博学,个人的经历也很丰富,所以解读起《论语》也是非常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但是,后来也听说一些大学教授说,南怀瑾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国学大师”,他所解读的东西也有误读误解的地方。以我个人浅薄的学识,实在难以对此进行甄别,只是觉得,凡是有道理、有启示,切中现代人问题的言辞,总是要注重吸收其合理的地方,至于那些不明白的、不喜欢的,那就随它去吧。

  翻读这本《论语别裁》,到处都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引用的成语、警句,这本孔子的语录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真是巨大,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热衷于说一套、做一套。记得某位清朝时期来中国的传教士说过,中国的官僚阶层总是把孔孟之道、仁义道德放在嘴上,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极其狡诈的一群人。这其实也不能算中国人的特色吧,从人性的角度而言,“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新约 罗马书》)。

  说到这里,想起《论语别裁》中解读“述而”的一段文字,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南怀瑾写道:“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这句解读可真是说到我自己心里去了。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都是一堆问题的集合体,与其埋怨,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去改变周边的小环境。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不好,在于我自身的问题,一切要从自己改起,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原文中接下去的这句话,对我而言更是心有戚戚焉。这句讲的是孔子的个人风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深深感觉,自己应当效法孔子之风,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努力做到这三个方面。第一,温而厉。我个人性格是非常温和的,但经常也会遇到人善被人欺的情况,毫无一个“厉”字可言。我想君子为人,应当自信、自尊、自强,决不可温而无骨,软趴趴的,必须坚强起来、坚定起来,有所持守。第二,威而不猛。我是既不威,更谈不上猛,今后如果性格上能够坚强起来,在“威”、“猛”之间做到平衡是必要的。第三,恭而安。我个人是恭敬有余,而安详自如则不够,在领导面前内心紧张、唯唯诺诺,缺乏活泼、安和的气质,这也是我要努力去操练的。

  那么这些君子之风如何养成?个人性情如何操练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实践中去锻炼,去成长。虽然说年近三十,品性也趋向稳定,但是,人永远不能放弃改变的可能,孔子说“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人生苦短,再不改变、再不成长,恐怕就晚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205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