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论语心得文章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文章篇一

  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的意思让我们经常反省自己,看自己做事、交友和学习等做的对不对,好不好,是否达到儒家对君子的要求。

  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是认识自己的开端。自省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是对自身价值的真正肯定。自省是一种思想境界和觉悟的高度体现,也是人品人格自我提升至谦的表现。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是正确的,即“己正性”,很少有人自我否定,即使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也不愿意接受,这通常是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如何从内心做到真正的自省呢?

  一是态度,敢不敢真正面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避开自省,对自己的过失遮遮掩掩,不愿反省自己的过失。有些人反省时就轻避重、就少避多,打“隔山炮”,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没有把反省的功夫做足;有些人客观上反省自己,主观上却把责任推给制度、推给上级;更有些人把反省当走过场,以集体说事,讲些冠冕堂皇的话草草了事。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勇气去正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有的人总感觉自己是正确的,认为丝毫没有反省的必要。更有甚者,怕给自己所谓的“自尊”带来伤害,即使心有所想,也不愿面对。

  二是逆境要自省,顺境更要自省。自省不是单纯的自我批判,而是一种智慧总结。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当自己得到满堂喝彩的时候应及时反省自己的纰漏,梳理自己的言行,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自省中,可以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在自省中,可以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在自省中,可以汲取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三要自觉做到自省。首先要开阔胸襟,敢于自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不是出丑。“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容得下过去,才有进步的动力。其次要渊博知识,善于自省。人想要通过自省变得善良、丰富、高贵,底气就是知识的沉淀。再次要养成好的习惯,勤于自省,虽达不到古人日三省其身,也应经常自省。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时时自省、弥补缺点、纠正过错,才能了解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才能在这其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通过自省,权衡自己的言行,检验自己的思想,看看是否合乎“平衡”,只有知道了所及和所不及,才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论语心得文章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心得文章篇三

  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认为人生有三乐:一是学习,二是朋友,三是心态。孔子所说的人生三乐,实际上是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达到这三种境界,不仅没有这人生的三大乐趣,而且人生一定会很痛苦。

  快乐,是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孔子所说的三种快乐呢?那就是仁者和君子。追求仁义道德的人,他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的善性可能已经被世间物欲所掩盖;整天为追求个人名利而奔波,为衣食住行而操劳,再也找不到回归的家园。所以,世人追求名利,沉迷于感官刺激,自以为这样就快乐了。而实际上,这是短暂的快乐。

  怎样才能得到真正和永恒的快乐呢?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到实践中去不断体悟,学以致用,那他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孔子的学以致用,是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是要把所学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看自己坐卧行住,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还是恶,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

  其次,人生的快乐就是广交善友,广结善缘。一个人只有广交善友,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所以孔子说遇到远方的朋友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另外,是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有永恒的快乐。

  在《论语》中,我领悟了快乐,即快乐是一种心境,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一个人能不能快乐并不在于他的处境如何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可以在生活的枝枝叶叶间,把持着一份发现快乐、赢得快乐的心境。

  孔子讲了快乐的三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除了孔子讲的这些,还要掌握快乐的秘诀:这里转载美国舒勒博士《快乐的态度》一书中揭开了永远快乐之秘诀。

  1.没有人是完美的。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并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帮助和忠告,只要你勇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成功必然在望。

  2.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所抱的态度应该是从中吸取经验,继续努力。

  3.生活必须诚实和富于正义感,这样才能吸引好朋友来帮助你。著名心理学家巴达斯曾经被问及:“哪些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她回答说:“人类需要爱。”但这不限于男与女之间的爱,从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来,好人永远是快乐的。

  4.能屈能伸。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我们的生活态度都应该是处之泰然。有了错误,立即改正。

  5.热心帮助别人。如果要真正快乐,自己受人尊敬,则应帮助别人,与别人关系融洽。

  6.要人待你好,你必须先对他人好。当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你必须宽恕和同情他人。

  7.坚守信念。当你做任何事时,必须坚持个人的信念。

  8.保持心境开朗。只要时常保持心境开朗,快乐是很难舍弃你的哦。

219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