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国学书籍 >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篇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曾经我的理解是:学习文化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不是很快乐的吗?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读过傅佩荣的论语评讲后深受启发,他的理解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我觉得这应该是正确和完整的理解,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是在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可见从语境上看,孔子这里的“习”字可以有“演练、试验、实践”等含义,但绝不会是“温习、复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误解!

  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才能实现学习者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然后,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现实境遇的不断磨砺、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才产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体验的道德情怀。

  孔子首先是做人和做事的典范,又是极其好学的,其次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讲求实践。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就像我曾经以为“学”的只是文化知识那样,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真是相差太多了。通过这次阅读,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中切记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脱离了做人的德行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视学生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只有他们充分行为习练了,才能快乐地通达知识学海的彼岸。

  时,四时也。本意是“时间、时节、时辰”等,引申含义还有时机、机会等等。有了前面的分析,这里可以排除了“时常、经常”这种解释。不外乎内外因两个限制因素:外部因素就是有没有给你施展行为的机会或条件;内部因素就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去实践的心理准备或有没有安排出时间去实践。这与“时机”的含义几近相同。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要准备及创造各种时机为孩子们开展“习练”的环境。细微至一道习题的设计,宽广至一个社会实践的推动,都是让孩子通过练习而寻找到快乐的途径。

  如果我们来审视《论语》学而第一中的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会发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透过字面的含义“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去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它倡导的是学以致用的思想,隐含的是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检验和完善真理的思想理念,体现的是“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论语》真可谓微言大义,通过认真咀嚼,才深知其思想的精髓。我想:先哲这句话会引领我和孩子们在人生路上一直努力下去,且学且习,痛并快乐着。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篇二

  傅佩荣《论语300讲》第10讲敏于事慎于言;好学是为了改善自己趋于完美;见贤见不贤

  导语:

  好学自然是一种好的习惯,但孔子认为好学不能仅仅是让自己见多识广,还应该有其它的目的。

  讲座:

  诸位朋友,我们再接着谈《论语》的《学而篇第一》的第十四章。第十四章的内容是什么呢?

  0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释意:

  这段话很特别,是因为提到‘好学’这两个字。白话怎么说呢?

  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呐!

  释义:

  说到“好学”,在《论语》里面总共有三次提到具体的人:

  第一个,就是孔子自己。

  我对孔子非常佩服,是因为他当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二》)

  第一句话:学而不厌,第二句话:诲人不倦。

  我们教书人都知道:一学习就很容易厌烦;一教人,就很容易倦怠,没那个耐心。所以,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老师,他能够“学而不厌”,他能够好学,的确是有资格的。

  《论语》里面第二个好学的人是谁呢?

  是孔子的学生颜渊。

  颜回:公元前521~公元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又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有一次,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说:你这么多学生,有哪一个好学的啊?或是有那哪些人好学的?

  这时候,孔子本来可以列出一大堆名单,他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啊。他可以好好推荐啊,让国君去重用他的学生。但孔子非常实在,他说:只有一个学生好学,就是颜渊。但是很不幸,他活得不久。

  所以,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过了七十一岁。因为孔子七十一岁的时候颜渊过世。他(孔子)只活到七十三岁。所以,他年纪很大的时候回答鲁哀公的话,说只有一个颜渊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他讲好学的颜渊他用什么话来说呢?“不迁怒,不二过”,就是我们前面提过:学习跟德行配合。以颜渊做代表。

  还有第三个人好学呢,孔子提到的是谁呢?

  是一位大夫,叫做孔文子。

  这个人,他(孔子)说他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非常聪明,并且好学,他不以向别人请教,身份低的人向他请教,不以这个为可耻。就是我有不懂我就请教别人,不管别人年纪多大,或多小,不管别人身份高或低,我不耻下问。代表我非常希望学习。

  所以在《论语》里面讲到‘好学’不容易,但如果说你想得到标准答案,那就是这一章。

  这一章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个,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有饭吃就好了,不要说非要吃的很满足,吃得很饱;住,有地方住就好了,不要说住的地方一定要很舒服;代表你要降低物质的欲望。因为人的时间有限,你多追求物质欲望,自然就少了很多时间。老是忙于去满足各种外在的要求,你哪里有时间去好学呢?

  第二个,还是言行方面,敏于事而慎于言。

  做事要眼灵手快,叫做敏捷;说话要尽量谨慎。其实光言跟行这两方面,一般人就做不到了:平常我们做事慢吞吞,说话比什么都快,先说为妙,说出来又不见得做得到。孔子就有这样的学生,我们将来会看到,孔子特别提醒他,你话说得很好,但是你不要那么急,你要先做到你再说。我们往往就有类似的缺点。所以,说话要尽量谨慎,做事要尽量勤快。这是第二步。这跟好学也有关系。因为这样做才能够证明你在培养德行,不断在成长。

  第三个,还要“就有道而正焉”

  “有道”,就是在社会上那种志行高尚的人称作‘有道’,今天还说“有道之士”。

  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有道”呢?社会上有许多共识,对某些人有公评:公众的评论,意见。这种社会上都认为是“有道之士”, ta一定是有ta的特定的表现值得肯定。那你要向ta请教,请求教正,让ta来指导我,改善自己。

  一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三点,孔子认为你就算好学了。

  一方面,减轻物质欲望,降低它;同时,自己说话做事能够恰到好处;然后,再向那些有道的人去请求指导。这三点合起来就显示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ta的心思就放在一种成长上。

  下节精彩提示:

  耳朵听到,嘴巴说说,口耳之间不过四寸,这样的学习不能算真正的好学。

  不要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嘲笑,就批评。而应该怎么样呢?自己反省。

  所以,我们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让自己生命趋于完美。

  回到讲座:

  所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子路。子路这个学生很可爱,在《论语》里怎么说他?

  它说: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说:子路这个学生,他只要听到老师说什么事情应该做,他如果还没有做到的话,他就害怕老师又谈到新的道理。因为你做到之后呢,才愿意继续听。否则老师把道理统统讲出来,我做不到,那我学了半天,只是口耳之间而已嘛,耳朵听到,嘴巴说说,口耳之间不过四寸,那样的学习不能算真正的好学。

  所以,儒家里面讲好学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有ta一定的要求、标准。所以孔子才会说:我跟别人不一样哦,别人跟我一样忠信,但只有我特别好学。而他的学生那么多,只有颜渊一个人好学。从这边就知道,在儒家来说的话,ta虽然是讲理性主义,就是说:人有理性,一定要发挥理性的能力,才能改善人的生命品质;但是在这一方面,如果你不能了解好学,不能做到好学的话,这一切都要打折扣。譬如我们讲人性向善:你光想向善没有用啊,你还要能够去实践,能够去做到,你所谓的善。做到这个善的话,也就是“择善故执”,才能够体会到人性怎么样从潜能趋于实现。从年轻的时候成长,随着生命的成长,在德行方面也慢慢趋于圆满。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表现。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

  所以,我自己学习的时候,看到优点,就要想跟ta一样,叫做“见贤思齐”;看到不贤的话,就要向内自省,不要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嘲笑,就批评,而应该怎么样呢?自己反省,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跟ta一样的毛病。通常我们容易看到别人的毛病。耶稣说过一句话:

  不要只看到别人眼中的小草,而忽略自己眼中的大梁。(《圣经·新约》)

  就是我们自己的毛病,因为自己太过于主观,看不清楚,看到别人有毛病的时候就念念不忘,总觉得说:你看ta毛病这么清楚,有个问题。我们却无法了解自己。当局者迷啊。

  所以,我们在谈到儒家的好学,ta里面含义非常丰富。Ta可以概括我们做人处世的原则,也就是要自我要求。好学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所以我们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让自己生命趋于完美。

  论语读后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高中作文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223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