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国学书籍 >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篇一

  以前,对于《论语》的了解,只限于知道这是一本记载儒家圣人孔子的为人行事以及思想的书,但是在我印象中,那是一本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书,只有老学究之人才会读这样的古董书。

  这次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改变了我对《论语》的看法,于丹写的很通俗,结合现在社会现象,无论从载体上,还是心得体会上都让人焕然一新地感觉。通读了一遍《论语心得》后,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梳洗,最大的收获无过于对人生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最欣赏的于丹对于《论语》那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天地人、心灵、处世、君子、朋友、理想、人生,《论语》中的每一段心得都在传递孔子对生活的态度,那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于丹的心得,在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有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觉中,从于丹的心得里,我审视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似乎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在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我获得的是豁达的人生态度,特别是由此及彼的小故事像是佛家禅语,让我不自由主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快乐、简单地生活,首先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要先让自己心情快乐,书中写的苏轼与佛印的对话,“有一天,两人打坐,苏轼问佛印,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苏轼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堆牛屎。当苏轼向苏小妹炫耀这件事时,苏小妹说,佛印心中有佛,所以说你像佛,你心中有牛屎,所以说他像牛屎。”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心情快乐起来。在这个世界是,我见过,听说过,有钱的人不快乐,没有钱的人有的却很快乐。在最近组织的“在关爱中成长”春蕾夏令营中,有些孩子很开朗,很活泼,很阳光,她们觉得贫困对她们的生活没有影响,她们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有着七彩的人生,她们有信心以后过得更好。

  做一名快乐的人,还要工作地快乐。书中那个关于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青年时代的小故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悲观主义的态度——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职业主义的态度——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薪水、职务和职称,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但是没有更高的追求;理想主义的态度——知道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工作与梦想联系在一起。在这三种工作态度中,我觉得自己勉强可以做为第二种职业主义态度,因此,今后继续快乐工作,努力做一名理想主义的工作者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要做一名充满自信的人。书中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小镇上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很自卑,觉得自己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一朵头花改变了她。当她看到镜子里戴着头花的自己时,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从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到跑到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还有暗暗喜欢的男孩竟然叫住她,邀请她做圣诞舞会的舞伴。当她再回到了小店,一位老绅士告诉她,“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这朵头花弥补的是女孩自信心的回归。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让我更确定,做一个自信的人,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坦然的心境,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人生的缺憾。都听说,自信的女人最美丽,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要学会宽容。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佛家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都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呢?”这是我记得最牢的一个故事,该放下时且放下,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于丹用这个故事来讲述孔子说的“忠恕”,即得饶人处且饶人,有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可能问题就简单了,事情就明了,这对人对已都好。在今后的生活,我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体谅。

  快乐、自信、宽容其实没有前后之分,三者在人生道路中也将是密不可分的,快乐的人就有自信,自信的人就会宽容,宽容的人会很快乐。

  看完《于丹〈论语〉心得》得到很多的收益,书中还有许多的小故事让我感触颇深。虽然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感悟,但仍无法用很系统地用文字记述和概括下来。我还将认真地精读《心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常常反思,多一点倾听,少一点抱怨,多学一些有用的知识,少想一些徒劳的烦恼,适当的加减生活的砝码,用快乐、简单的生活态度将决定自己的命运。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篇二

  在现代生活中,如何把握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应该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当前人的心灵环境荒芜,自身生命能量浪费,物质繁荣了,但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怎样才能避免心灵资源浪费呢?就是面对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方式。

  宰我问孔子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特别仁义人掉入井中,你会跟着跳下去吗?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也许不能避免许多伤害了,可以被别人欺骗了, 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可冲动、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没有效率傻事。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是因为“过犹不及”。你去工作,面对领导,要忠诚,要热爱领导,这没有错;面对朋友要将心比心,甚至是两肋叉刀的,也没有错;但不管是对领导 ,还是对待朋友,要有分寸吗?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身上带刺的豪猪,大家挤住在一起过冬,它们一直有一个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保持怎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远一些,冬天冷,不能互相取暖,离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扎的慌,多少次磨合后找到最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际关系却越来越冷漠。

  子贡问孔子说:“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啊?”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务必辱焉。”朋友有不对之处就善意地告诉他,如果不听就不要说了,否则就是自取其辱了。好朋友也有度,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人一个未来。

  无论是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稀疏的分寸,那么对自己亲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吗?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现代人交往中有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这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英国有一个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的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有。

  《论语》中讲的仁爱之心到底是什么呢?是从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的分寸,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一种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那么对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吗?无论是对待份内还是份外工作,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我也,义之于比."这是一个多么坦荡、磊落的态度,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薄厚亲疏之分,只有一个标准在前,就是一个字义,按照你的标准去做。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

  孔子不鼓励巧言令色的人,鼓励积极做事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孔子的学生子章出门做官问老师说;“我得注意些什么啊?”孔子说:“带着耳朵闭着嘴,少说话,少抱怨,做事多用脑子,少后悔.你的官就做稳当了。”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子,经常发火,特别的任性。有一天他父亲对他说,你若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你看看你一天发多少次脾气?孩子就按他父亲所说的做了。没有过多久,篱笆上就钉满了钉子,孩子也觉得不好意思,就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你一定要学会克制!你若克制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你就从墙上拔一颗钉子,等他把篱笆上钉子都拔光了,小男孩很高兴,就又去找他的父亲,说自己学会克制了。但父亲说,篱笆上的钉子虽然已经拔光了,但洞还在。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上打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洞永远不能消除。

  这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想想,在此刻的隐忍中,去消除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做当下的一件事,哪怕是冲动做的事,都先想一想在以后会怎么样呢?孔子对弟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还是悄悄地多做一点事,不要把一些空话说在头里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学会为人处世,首先要学会礼仪。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孔夫子说,礼仪就是要必恭必敬地对待当官的人、带孝的人和盲人。他还说:“乡人饮酒,杖者出,己出。”意思是宴席后让老人先出去,自己才出去。孔子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落实在非常小的细节上。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就是做一个优秀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该做些什么事?

  孔子说:“修己以信”。就是修炼自己,保持一个恬静的心,保持严肃尊敬的态度。子贡觉得这样不够,就继续问:“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意思是要好好修炼自己,就可以安顿别人,你把自己修炼好了,就能帮助别人,有利于社会了。子贡觉得还是不够,还继续问。孔子说:“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不衷。”就是用你的道德情操,以安百姓,帮助别人,连尧舜还发愁呢!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修自身。修身养性,是对家国、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乐观的、光明的、抱有未来希望的心态。子曰:“发奋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止。”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活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遍的人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篇三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

  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相关文章:

1.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感想

2.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

3.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

4.百家讲坛 论语心得

5.在线读于丹论语心得3篇

224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