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哲学科学论文范文(2)

哲学科学论文范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哲学科学论文范文

  哲学科学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的思辨 哲学的批判

  1. 引言

  自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语言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至今语言学界尚未形成互洽(mutual harmonization),乃至自洽(auto-harmonization)的语言学理论体系,而国内甚至还没有提出自己完整的语言学理论。我们的科研“成果”毕竟是转述的多,批判的少;承袭的多,革新的少。德国哲学家康德(1982:3)曾说过,“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须受到批判。宗教由于其神圣,法律由于其尊严,似能避免批判,但宗教法律也正因此导致疑难而得不到诚实之尊敬,所以只有能经受理性之自由和公开之批判者,才能获得真诚之尊敬。”秉承这种批判精神,赵彦春教授(下文简称“作者”)最近推出了他的新作《语言学的哲学批判》(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Linguistic Theories)(下文简称“《批判》”)。翻开该书的扉页,题记豁然眼前:

  哲学是语言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辨,从哲学的高度对各个流派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这是对语言学研究方向重新定位的尝试。该书从语言本体论问题入手,探讨语言与哲学问题,然后概览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而所有这些理论又均被作者重新加以整合,并从哲学高度提出批判,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屋建瓴和融合贯通的学术意识。这种综合中外各家之言,对语言学理论进行哲学批判的专著在国内还不多见。

  2.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在第一节,作者通过对当今科学研究中重引进、轻批判现象的剖析,指出由于科学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实在的不确定性,学术批判使得科学稳定且有效,使其客观性不断增加。在第二节,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哲学理论知识,探讨语言与哲学之间的紧密关系——“语言学源于哲学,又归于哲学”,阐释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现象一半属于神秘”的内涵,并针对语言学的前科学性,指出不了解语言学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就不能达到对语言学各种理论的透彻理解,也就无法察觉其根本上的局限,即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反思语言学。

  第二部分(第一章):作者在这一章侧重纠正许多学者关于神学、哲学和科学毫不相关的错误认识,阐释三者之间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指出以宇宙论为参照,综合哲学的命题和神学的启示来进行语言本体论研究的必要性,而且只有在语言本体论的关照下才能达致对语言学第一定律——语言任意性等重大问题的辨证认识。此外,作者从创世以来的人类经典、宇宙科学以及大批哲学家关于语言的论断中总结出“大言”和“小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论证了语言的表征性和人类特有性。

  第三部分(第二章):作者进一步从语言哲学着眼,将分析哲学思潮分为形式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并重点阐述日常学派的意义,继而整合并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后格莱斯研究,最后论述了日常学派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三至六章):转向对现代语言学各主要流派,即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整合和批判。第三章整合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体系产生的哲学语境、对前人的继承及其学术贡献,科学地评价了索绪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并对索绪尔语言学系统进行再思考,重点评价了语言的任意性原则。第四章整合了乔姆斯基理论的哲学假设、政治观点、TG的研究对象、理论目标、理论特点及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乔姆斯基形式语言学进行了初步评论,揭露其体系内部的矛盾性。第五章整合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渊源和基本理论,着重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即语法隐喻和主/述位问题,提出质疑并对其含混性和虚妄性进行了论证。第六章整合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及理论取向,以及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系统的研究,最后就哲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对认知语言学的立论基础和作用范围进行了评价和讨论。

  第五部分(附录一、二):作者选取了自己曾在《山东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发表的两篇论文“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问题的辨析”和“Burzio内论元说证伪”,生动地展示了学术批判的无穷魅力,回应了绪论指出的学术批判之于学术的重要意义,也凸现了书名的深刻内涵。

  3. 简评

  该书前面三个部分是基础性、统领性的,属于“形而上之”的论辩范畴,具有恒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后面两个部分针对性和批判性更强,是本书的核心。作为一本以宇宙论为参照,审视、梳理当代语言学流派的理论,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批判的著作,《批判》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 整合性。《批判》在介绍某一语言学理论流派时并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通过该流派主要代表的理论主张来凸现其理论概貌,并把它们整合成作者的批判对象。作为一名理论语言学研究者,作者从理论取向、哲学基础和主要语言观等三个方面整合各流派的语言学理论。整合过程中包含着对比。在整合的基础上,作者再进行思辨和批判。如形式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对比如下:

  2) 客观性。《批判》在整合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理论时,尽量客观、公正地评价它们所作的贡献和存在的缺陷。作者反复强调,形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等是在不同的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某些方面,缺乏多个参照系,才造成许多语言观点片面甚至荒谬。作者以为,“对于语言的认识,我们必须综合起来才能全面。综合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科内部的各家各派,我们还要放眼人类知识的浩瀚时空这一大坐标。”比如,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评价与质疑时,作者认为,“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对立并不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而是真理的不同方面的对立,尽管各自的研究中都难免包含非真理的东西。”各种理论如身在庐山识庐山,难识庐山真面目。作者以人类经典和最新的宇宙论为参照系,从语言的本体论出发,像一名冷静的法官,客观地评价各个流派的是与非、优与劣。

  3) 思辨性。四大流派的语言学理论固然都包含真理,但各自的研究中都难免包含非真理的部分。作者在整合各种理论的同时,并非一味地认同,而是进行更高层次、全方位的科学思辨,并提出种种质疑。比如,索绪尔将语言比作下棋,但作者经过分析,推翻了这一貌似有理的比喻,并得出结论,“语言的关系系统与象棋的关系系统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再比如,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认知语言学推翻了西方的哲学传统,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革命”,但作者提出反问,“颠覆西方的哲学传统?颠覆形式语言学?”所有这些思辨都为后文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批判奠定了基础。

  4) 批判性。从哲学的高度对当代主要语言学流派的理论进行综合批判,是《批判》不同于其他语言学著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就批判采用的方式而言,作者大体上采用“整合理论 → 提出质疑 → 分析批判”的顺序逻辑地、全方位地进行批判。就批判采用的参照系而言,作者综合了哲学、科学和神学的参照系。就批判采用的哲学工具而言,作者主要是从语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进行交互批判,它们就像一条三位一体的红线贯穿于批判的全过程。

  作者对主要语言学理论的批判概述如下:

  4. 结语

  作为综观的、大视野的理论著作,《批判》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自谦为“初步的、粗浅的尝试——只是参照以往的种种理论就近年来语言学界最热点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诘问,不求和声但求争鸣”(前言:IV)。因此《批判》也只能是以点代面式的,它在对语言学理论进行示例式的批判时,对产生这种理论的思想根源、发展历程和如何走入误区的批判便显得不够详尽。

  总之,《批判》系统地整合了当代主要语言学理论,客观地看待各种理论之间的对立,科学地思辨它们的合理之处,并以宇宙论为参照系,从哲学的高度批判其局限性、荒谬性和矛盾性。《批判》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它的学术意义,即时代的批判精神。在当代语言学迅速发展、需要引进但更需要批判的今天,《批判》所做出的努力显然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赵彦春. 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看了“哲学科学论文范文”的人还看了:

1.哲学的论文范文

2.哲学类论文范文

3.高中哲学方面政治论文范文

4.大学生科学论文范文

5.大学哲学论文范文

6.管理哲学论文范文

7.关于科学论文的作文

249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