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 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_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碑

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_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碑

时间: 盈承633 分享

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_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碑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与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写的魏征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着哪些偏离历史真实的记载呢?

  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的规格操办他的葬礼,还把魏征的画像放置到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赋诗。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征碑,亲自撰写碑文。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的风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这一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还为后人留下了唏嘘的样本。

  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碑

  据记载,魏征生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举荐了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然而,魏征死后,李承乾竟冒险举事,想发动第二个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无奈失败。杜正伦和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唐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征举荐,便怀疑魏征也参与了结党营私。这时,曾颇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一看形势不对,便主动告发魏征生前曾把给皇帝的奏疏拿给自己看。太宗听后更加恼怒,终于亲手推倒了魏征碑。

  有些学者考证认为,唐太宗之所以如此迁怒于魏征,与当时的山东贵族以及关陇集团有关。当时,魏征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而魏征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相当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魏征的行为不仅越过了太宗给的权限,而且有纠合势力结党谋权之嫌,令太宗无法容忍。即便此事在魏征死后爆发,太宗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时隔半年多,唐太宗决意对高句丽用兵,并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倍感惭愧,便对群臣说:“如果魏征在的话,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他一边自省,一边又下令重立魏征墓碑,并让魏征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

  看起来,尽管这对君臣在阴阳之隔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但终因唐太宗的悔过而获得圆满的结局。然而,史书记载的这些均符合事实吗?

  唐太宗与魏征碑的故事

  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以及李建成等人,最终却因为遇到的都不是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面对太宗的怒斥,魏征坦然说道:“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种直率的态度不但没有让魏征获罪,反而赢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为太宗的近臣。

  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被告发贪污,受到了削职处分。作为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部下,庞相寿冒死求见太宗,请求免于处罚。唐太宗先是气愤地拒绝了庞相寿,然而晚上回到寝宫后,想起庞相寿忠心耿耿地追随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儿老小,又心生不忍,便传话给庞相寿,让他仍旧留任原职。魏征听说此事后,上书给太宗说:“不追究庞相寿的贪污罪,令其留任原职,这等于纵容贪赃枉法。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贪污,陛下该怎么办呢?”唐太宗慎思之后,最终决定撤销了自己赦免的命令。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阳,住在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几年前的旧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是山珍海味,便将总管大骂一顿,贬为庶民。魏征了解情况后,立即面见太宗,直言这是不好的苗头。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国家财富力强,一国之君多花点钱无可厚非。”魏征忧虑地说:“正因为是一国之君,才不能开奢靡风气的源头,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认为魏征危言耸听。魏征又以隋炀帝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警戒太宗,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又一次,高句丽向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魏征知道后表示不应该接受。唐太宗很赞成他的意见,并说道:“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我现在都老想着回宫,何况是两位美女呢?”于是派人送了回去。

  魏征入朝为官之后,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唐太宗也拥有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征,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贞观十六年(642),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两次亲自到魏征家中探望,还派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魏征的身体状况。唐太宗最后一次去看望魏征时,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着泪问:“爱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征强撑着病体说:“我不担心别的,只忧心国家的兴亡啊!”一心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征不愧为“千古第一谏臣”。

  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不能忽视,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让太宗很不高兴。魏征从容地解释道:“陛下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何况封禅耗费极大,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唐太宗心中不悦,却不知如何反驳,只好将封禅一事搁置不提。

  魏征的据理力争有时也让唐太宗心生敬畏。一次,太宗打算去山里打猎,行装都准备好了,但最终没有出行。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说:“本来确实想去,但怕你谏阻,就取消了。”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魏征远远走来,太宗吓得连忙把鸟藏在怀里。魏征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活活被闷死,使太宗大为扫兴。

  几次三番,魏征的进谏令太宗感到尴尬又愤恨。当魏征又一次在朝堂上犯颜上谏时,太宗再也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跑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让我下不来台,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却连忙入内室换上朝服,向太宗道喜:“臣子敢直言,是因为陛下圣明。明君拥有直臣应该欣喜,怎么能开杀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对魏征更加敬重。

  和历史上大多数帝王相比,唐太宗虽然贤明,能够重用直臣,但仍不免有被冲撞后的不悦情绪。好在这些矛盾在魏征生前都没有激化,君臣的良好关系维系到了魏征离世。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相关内容

  

18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