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 宋朝历史的小故事

宋朝历史的小故事

时间: 春芳953 分享

宋朝历史的小故事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那么有关宋朝历史的小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的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宋朝历史的小故事篇一:宋朝外交关系分析

  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同时期的还有辽、西夏、金、蒙古等国家。宋朝与这些国家战事频繁,交往颇多。那么这时期的外交关系如何?

  宋朝外敌频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针对不同的外交对象,给予不同的馆待礼遇,并使之专门化。辽与金国都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其外交事务主要由枢密院的礼院负责,包括文书往来、使节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元丰年间,枢密院改置北面房,掌北界国信,南宋沿袭之。此外,宋朝专门设置主管往来国信所,作为负责与辽、金交往的具体事务机构。而西夏、高丽、越南(宋朝先称之为“交趾”,后改称“安南”。宋时越南历经丁、前黎、李、陈等王朝统治)等国,由于宋朝视他们为藩属国,所以发出的外交文书和礼物等皆称“制诏”或“赐”,对其国家的外交承认被称为“册封”。宋朝在京城设置许多外交接待馆驿,作为国家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辽国在都亭驿,西夏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鹘、于阗在礼宾院,三佛齐、真腊、大理、大食等国家在瞻云馆或怀远驿。

  宋朝奉行朝贡体制,然而将重心放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也就是“来则不拒,去则不追”。这样既有利于外交往来,又给朝廷带来实惠,使外交和经济获得双赢。宋朝有名的外交家有富弼、沈括与洪皓。富弼在外交上面对大军压境的辽国时屡立奇功。他以理挫败自傲的辽使,迫使辽使行参拜之礼,后又两次出使辽国,挫败辽国割地要求。富弼分析宋、辽、西夏三国的关系,认为辽与西夏强盛的原因是获得中国的资源与人力而至,并且协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辽国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完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宋史》称:沈括“使契丹。凡六会,敌人环而听者千辈,无以驳其议。”洪皓在南宋危难之时出使金国,被拘15年,但仍不愿投降金国。洪皓曾屡次派人向被囚禁在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县)的宋徽宗、宋钦宗及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宋高宗秘密传递消息。归国后,宋高宗称他“虽苏武不能过”。

  宋朝历史的小故事篇二:宋朝如何处理规章建筑

  在禁街与侵街的博弈中,北宋的开封从坊市制演变为街市制,禁街的条令已经大为宽松。

  《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东京(开封)的画卷,生动展示了从封闭的坊市演变为开放的街市后,帝都的繁华与勃勃生机。从画面上看,因临街不得开门的禁令已经废止,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不再有固定的市场,街旁、桥上、巷内,都可以经商和交易。街鼓制度和宵禁制度也都被废除,夜市、早市接踵,商品品种丰富多样,尤其是食品种类繁多,少男少女沿着大街一路走一路吃,从早上吃到半夜,可以不重样,夜市才撤,早市又开。正如在北宋开封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乐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

  街道的管理宽松后,侵街的现象也日益加剧。与唐朝长安的宽阔街道相比,北宋开封的街道狭促了许多。按规定,主要街道大约宽三十米,道路两旁还有排水沟和绿化树木。街道两边林立的店铺,因招徕顾客和商业经营的需求,常常将经营范围向道路中间“挺进”,加上市民、游人如织,道路的拥堵可想而知。皇帝出行,因不再禁街,从而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随行的上至侍从百司官属下至厮役都“杂行道中”,“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

  “侵街”的日趋严重,给城市的管理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一是引起交通拥堵,给出行带来不便;二是临街店铺侵占街道,也侵占了排水沟、绿化带,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是违章建筑多为木构材料,容易引发火灾,开封城多次大火,临街店铺往往一烧就连成片,损失惨重;四是侵街的违章建筑不易管理,人员混杂,导致治安案件增加。

  面对着日益加剧的“侵街”现象,北宋朝廷采取了分别酌情的处理办法。首先是皇帝的出行仪仗队主动减少随行人员,缩小规模;其次谨慎对待违章建筑,关系到基本民生则不强行拆除;而对贵族、官吏、商人非法侵街的行为,或强行拆撤,或对商人因“侵街”而增加的商业利润征税。城市在扩大,人口在增加,“侵街”屡禁不止。

  宋朝历史的小故事篇三:一代书画大师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政治上了无建树的昏庸之君,不过他的艺术修养很高,诗词、书法、绘画都造诣颇深,堪称一代艺术巨匠。他一生爱书如命,收藏成癖,独创一代绝笔瘦金体,重视画院、优待画家,使得北宋的文化艺术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爱书如命

  爱书如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而要真正做到爱之“如命”,却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据《宋人遗事汇编》记载,靖康之变(1126),金人攻破了汴京,到处抢掠财宝。宋徽宗看着自己平日乘坐的轿子被人抢走,自己宠爱有加的妃子被人掳去,都强作镇定,面不改色。但当听闻自己收藏的三屋子书画被金人洗劫一空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喟然叹气,心痛不已,可见其爱书之心远远超乎金银和美女。

  《北狩行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据说有一次郑太后派人给徽宗送来十匹绢,本想给徽宗缝制几件换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书贩子在叫卖王安石的《日录》,徽宗手头没钱,便拿起绢去换书。宁可不换新衣也要看书,可见他对书的痴迷。

  独创“瘦金体”

  宋徽宗的书法不但在北宋的时候独步一时,而且他独创的瘦金体也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代书法艺术家。宋徽宗的书法吸收了薛稷和黄庭坚的优点,而又不落窠臼,能够在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主要特点在于笔势的飘逸,轻盈,但不纤细软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劲,有骨气。有人称赞道:“笔势飘逸,如冲霄鹤影,高迈不凡;掠水燕翎,轻盈无迹,瘦劲而不纤,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说出了瘦金体的特色。

  徽宗的书法作品流传今日的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御笔题跋中,窥见其瘦金体独树一帜的风采。《牡丹帖》是徽宗瘦金体的代表作,全帖110字,潇洒飘逸,刚柔相济,结构和行笔都恰到好处。

  除了自创的瘦金体之外,徽宗的草书也可谓炉火纯青。流传至今的《草书千字文》就是徽宗草书的上乘代表,这一卷长达1米多,写在整幅的描金云龙笺上,行笔如龙飞凤舞,风流潇洒,堪与一代“草书圣手”张旭媲美。

  徽宗在世之时,其书法作品便广受朝野喜爱,人人都以得到一卷一轴作品为荣。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一天徽宗驾临秘书省,心情不错,便突发奇想,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凡是公卿臣子,都赐画一轴,行草书一纸。结果众人受宠若惊,蜂拥而上,“皆断佩折巾以争先”。看着这帮臣子不顾斯文地争夺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飘飘然,便一个人在旁边哈哈大笑。

  看了宋朝历史的小故事的还看了:

1.宋朝历史故事

2.经典历史小故事

3.历史人物励志小故事

4.宋朝民间故事

5.宋朝历史成语典故

6.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324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