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励志故事 > 创业经历故事真实励志正能量

创业经历故事真实励志正能量

时间: 锦贤769 分享

创业经历故事真实励志正能量

  从没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于向荆棘丛生处迈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经历故事。

  创业经历故事1:80后陕西小伙,用一颗猕猴桃走上电商创业路

  李怡鹏,生于1988年,2012年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一家国企工作。他从最普通的基层职员做起,由于业绩表现出色,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被公司外派到山西做了大区经理。

  2014年8月份,由于家里的猕猴桃成熟需要人手进行采摘,孝顺的李怡鹏特地向公司请了年假回家帮父母忙。然而,家里的猕猴桃采摘好了,怎么卖出去却成了摆在一家人面前的大难题。

  “眉县被称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眉县当地人李怡鹏介绍,眉县有35万亩耕地,其中30万亩耕地种的都是猕猴桃树。“别看眉县猕猴桃的品质丝毫不输新西兰的猕猴桃,不过,每到桃子的‘大年’,外地客商就会向果农压价,果贱伤农现象不时发生。”

  2014年,正赶上当地猕猴桃的“大年”,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的李怡鹏深切感受到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切实可行。因此,在当年猕猴桃的销售季,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自家产的猕猴桃,不到两天,就卖了4000斤红心猕猴桃,纯利润有2万元。

  “因为在国企工作时我本身做的就是销售工作,在深圳时也和熟悉的朋友学习过一些电商运营方面的知识,因此,第一次通过电商途径售卖猕猴桃,取得了小小成功。”

  这次成功也增强了李怡鹏返乡创业的决心。多年离家在外,只能在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看望家中父母,家乡这么多好的农产品没法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去,这一切,促使李怡鹏在2014年辞职,放弃年薪十多万的国企高薪稳定工作,毅然回乡创业。

  在当年的9月份,他与朋友合伙在淘宝上开了两家店,依托眉县当地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优势,销售本地产的猕猴桃、樱桃、油桃等水果以及核桃、土鸡蛋、蜂蜜等本地农产品。在每年当地水果销售的旺季,一天平均可以接到4000~5000个单子,客户多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消费者。

  从深圳辞职回家后,为了帮助家乡果农更好地销售当地主打水果猕猴桃,提前解决猕猴桃的销售难题,李怡鹏和合伙人一起通过市场考察,在去年3月份,打出了认领猕猴桃树的概念。

  “我看过很多新农人通过电商渠道提前预售水果,就想着那能不能也预售猕猴桃树,让想感受果子生长过程的消费者通过认领猕猴桃树,满足自己的感官需求?”创意想好后,他的这条认领一颗猕猴桃树的微店信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转发量过千,十多棵徐香猕猴桃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顾客认领。一位北京顾客一次认领了三棵5年树龄的猕猴桃。

  李怡鹏介绍,猕猴桃2月发芽,3月长叶,4月开花,5月人工疏果,6~7月结果,8月渐次成熟。他在当年的3月份发布了认购信息,共有3种树龄的猕猴桃投放到了市场,且每种树龄的价格不一样——3年生猕猴桃300元/棵,5年生猕猴桃450元/棵,7年生猕猴桃550元/棵。按照5年生猕猴桃稳定结果40斤计算,每斤猕猴桃价格在11元左右,比市场上均价9元的猕猴桃贵两元。每位认领顾客都要签订协议,提前预付 500元到 1000元不等的认领金,被认领的果树经过双方确认后挂牌。

  “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李怡鹏看来,和普通农民相比,新农人的适时出现赋予了农产品新的机遇,“我们擅长做的就是充分挖掘初级农产品更高的价值,用情感赋予它附加值。”

  在果树开花、结果、成熟的过程中,销售方会在每周通过微信的方式,把认领果树的剪枝、浇水、除虫等图片和视频发送给顾客,顾客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果树的长势。认领了3棵果树的北京顾客在反馈评价中说:“虽然我不能亲手种植,但看着猕猴桃从种到收的过程却是有意义的。”

  吃软不吃硬,这颗梨子有点“萌”

  去年预售猕猴桃树活动的成功使这个年轻的80后小伙成为了眉县当地远近闻名的“电商达人”,这也给他今年在电商市场上推广“冰淇梨”埋下了伏笔。

  就在今年的6月份,李怡鹏的一位朋友贺元伟辞职回到家乡陕西渭南澄城县创业。6月份,正是当地特色水果红啤梨的成熟季节。红啤梨原产自美国,表皮青红色,外形十分乖巧可爱,类似葫芦形,虽然有一定的硬度,但汁多味甜,口感细腻。近些年,通过国内果农的引进,红啤梨主要在河南灵宝、陕西渭南等地种植。

  然而,由于产品小众,普通果农不懂如何向市场进行营销推广,“今年红啤梨成熟后,由于整体种植面积过大,但来这边收购梨子的客商少,有不少果农都准备把自家的梨树砍掉。”贺元伟感到非常可惜。

  7月初,贺元伟联系上老友李怡鹏,希望他能够通过新兴的电商渠道帮忙销售家乡特产红啤梨,李怡鹏欣然应允。在贺元伟的牵线下,李怡鹏与澄城县当地十多户果农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均价每斤3块钱的价格收购果农种植的红啤梨。

  在红啤梨的挑选上,李怡鹏坚持果子必须是60厘米的果径,且果皮表面有疤痕、不光滑的果子都要剔除掉。“不过,果农给到的梨子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我们的标准。”因此,李怡鹏坚持,在梨子入库冷藏前,聘请人员进行二次分拣。

  由于红啤梨在刚采摘后果肉紧实、质地较硬,如果直接发货运送,会影响消费者的品尝体验。因此,在7月3号从渭南当地装了三车红啤梨并进行二次分拣完毕后,李怡鹏先将梨子入冷库冷藏7天,以便让红啤梨得到充分糖化,使质地变得更软。

  而在梨子入库冷藏的7天时间中,李怡鹏也没有闲着,他找到曾和他有过良好合作经验的一家电商公司的品牌策划专员,针对红啤梨的外观、口感、特性进行了一系列包装策划。

  “红啤梨在果实较硬的时候口感不能达到最佳,不过在冷藏一段时间后,果实会酥软、且汁水多。”针对红啤梨的这一特性,李怡鹏想到了一个“大胆”的吃法尝试——既然椰子可以插着吸管喝,那红啤梨为什么就不能也如此呢?

  说做就做,在试验过后,李怡鹏觉得和平常的吃梨方法不同,吸食的吃法可以让消费者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梨子的自然清甜。“这种吃法不同以往,为了使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形成记忆点,在产品的纸盒外包装上,我们打出了‘吃软不吃硬’的字样”,李怡鹏介绍,他还在产品纸盒内部放了一张卡通图案的说明书,在上面详细向消费者讲解红啤梨的吃法——梨子要捏软了以后插着吸管直接吸食。

  红啤梨怎么吃的问题解决了,不过产品在市面上推广,有一个好名字也是成功的一大关键。“我当时想着就叫冰激凌梨,不过,一时口误,说成了冰淇梨。”然而,这个“口误”却得到了整个策划团队的一致肯定。“他们觉得这个名字比生硬的红啤梨更可爱,又突出了梨子甜软、汁多的特点。”后来,策划团队还设计了产品的卡通形象,一个有着两颗大板牙,带着墨镜、咧嘴大笑“萌萌的”冰淇梨。

  一切准备就绪后,7天过后,每箱12颗、售价48元的10000箱冰淇梨通过李怡鹏的淘宝店和微店销往全国各地。

  做农产品上行,不忘反哺乡亲

  别看李怡鹏现在的农特产品电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平均每年网店的销售额能过千万,不过,他介绍,在2014年下半年刚刚回乡创业的初期,眉县当地的电商氛围还不是十分浓厚。

  “当时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一帮人都觉得我特别想不开。”让李父李母想不明白的是,学历不差、在大城市有光鲜体面高薪工作的儿子,为什么非要憋着一股劲,像他们一样扛起锄头做了农民。

  “我总觉得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很枯燥,”对于李怡鹏来说,他渴求通过自己的奋斗闯出一片事业。“在大城市工作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李怡鹏举例,在2014年的时候,眉县当地的快递要想寄到江浙沪,每斤的邮费还是20~30元。当地农民很少有通过电商途径售卖农特产品的想法,“不仅上行做不起来,就连普通的在网上买东西,大家都觉得不靠谱。”

  这一切催生了李怡鹏想创办一个公益性质电商培训班的想法。2014年,他注册了宝鸡德信电子商务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信),在平常网店不忙的时候就会组织眉县当地有想法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进行免费培训。从基础的开店、装修、单量破零着手,两年多时间,已免费培训1000多人次,经过培训后的学员开店率目前已达20%。

  53岁的老段虽然接触电脑时间不长,但从他口中却能听到“金钻”、“聚划算”等电商“专有名词”。去年5月份,在德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老段专营眉县当地青皮核桃、猕猴桃等农特产品的网店开张。如今,老段的网店已经有了“三颗星”。

  像老段一样的学员其实还有很多,对于李怡鹏来说,虽然公益性质的培训没让他赚到眼前的小钱,而且有的时候还得搭上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授课,但是,他觉得,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很值得的。

  在李怡鹏看来,一个完整电商生态的形成对于当地的电商产业经济推动作用巨大,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个培育的过程。“现在我觉得自己的有些网店运营思路不是很清晰,怕给学员们讲错,从今年开始,我聘请了杭州的电商培训讲师不定期来眉县当地讲课。”

  返乡创业的近三年时间来,他亲眼见证了眉县电商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去年开始,我们每斤快递费就降到了5元。”李怡鹏很欣喜看到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在眉县当地的落地,也能从父母的微笑中感知到他们对自己态度的转变与支持。

  “现在,就连70多岁的老大妈都知道网上的东西很便宜。眉县越来越多的果农也开始在电商渠道上销售水果和农特产品。”李怡鹏说,他深知做农产品上行这条路的艰辛。虽然时至今日,他的网店体量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不过,当说到未来时,小伙子的眼中依然充满了信心:“一步步脚踏实地走,总能走到目的地。”

  创业经历故事2:大四男生创业卖串串香 开业25天收入近两万

  “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原本急性子的我,现在也淡定了许多。”创业发起人胡兆江说,创业前,他没洗过碗,菜也不会炒,家务能力很差。如今,他已经成了小店的大厨,几个月时间,已练得一手好刀功,宫保鸡丁等家常菜都不在话下。

  导火索

  失恋激励小伙儿发奋创业

  胡兆江,今年21岁,与谭超都是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四学生。鲜武臣,是胡兆江发小,刚刚从四川一高校化工专业毕业。

  说起创业的初衷,小胡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小胡说,今年暑假,与他相恋5年的初恋女友提出分手,让他一度情绪低落,整日失眠,对未来失去信心。

  “我总结了分手的原因,自己身上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小胡说,失恋让他想在临近毕业时做点什么,用行动充实自己的大四生活。

  去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又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

  小胡说,如果按照最初打算,胡兆江大学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中学微机老师或者在大型企事业单位维护网络,就业竞争有点激烈。小胡觉得与其和大家竞争就业岗位,不如用创业应对“更难就业年”。

  坚持

  软磨硬泡终于说动家长注资

  7月初,胡兆江把创业想法告诉谭超后,两人当天便开始调查市场。

  “最初想开网店,但不知道卖啥。想卖早餐,问了问,加盟费太高。想卖鸭脖,调查下来,永川市场基本饱和。”谭超说,当天,他和胡兆江在文理学院外走东串西,不知不觉走到了不远处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现该校附近还没有一家串串香,便着手准备资金,外出学技术。

  “当天,我给老妈打电话,最初她觉得好不容易供出个大学生,有点心理不平衡。”胡兆江说,经过他的软磨硬泡,终于说动了心软的妈妈。最终,妈妈同意资助2万余元全力支持胡兆江创业。

  接下来,胡兆江还把发小鲜武臣拉入伙,三人合伙开始创业。

  “两个人创业的话,周转资金有点吃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凡事好商量。”胡兆江说。

  艰苦

  忙到凌晨一两点到阁楼打地铺

  谭超说,从萌发创业想法,到找店面,直到串串香店面开张,只花了不到一个月。

  7月初,胡兆江在网上找到一家重庆有经验的火锅店,当天便坐车去重庆主城学习调制串串香锅底的技术。

  “白天,我们一边调制锅底,一边放食材自己品尝。到了晚上,我们几个人在环境恶劣的宿舍挤着睡。”胡兆江说,没过几天,他和谭超的脸上就起了痘痘。

  胡兆江说,最近生意很红火,仅上周日营业收入就有1500元,也算是苦尽甘来。

  到了周末,三个人经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胡兆江和鲜武臣干脆在店里阁楼上打起地铺,累了倒头就睡。此外,他们还雇了位大学生,帮忙打理生意。

  “这两个月来,我原本急躁的性格淡定了许多,也开始主动去刷碗,做家务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长进。”胡兆江说。

  如今,胡兆江的串串香“三把火”开张才25天,营业收入就近两万元。“预计一年时间就可收回成本。”胡兆江开心地说。

  文理学院大四男生胡兆江和朋友合伙开串串店,学会了不少家务事

  昨晚8点多钟,胡兆江在自己店里忙前跑后,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

  创业经历故事3:脑瘫青年创业种葡萄遭遇滞销 网友三天全买光

  27岁的周伟是一名脑瘫青年,虽然直到20岁才会走路,但他一心想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于是创业种植了8亩葡萄。但今年时晴时雨的天气,让葡萄滞销,没有商贩上门采摘收购,大量葡萄烂掉,他担心自己一年的心血打了水漂,更担心妹妹的大学学费。

  幸运的是,得到葡萄滞销的消息后,璧山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忙找销路,结果周伟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许多市民,大家发起爱心接力买葡萄行动,三天内将周伟家滞销的葡萄一买而空。

  他想凭自己的努力过日子

  27岁的周伟由于从小患有脑瘫,二级肢体残疾,右半边身子完全不听使唤,小时候没读过一天书,直到20岁才学会拄着拐棍勉强走路。由于家境贫寒,周伟住在婆婆爷爷家里,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养家。

  24岁那年,周伟做出一个决定,要把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荒废的8亩葡萄园重新搞起来。“父亲体弱多病,婆婆爷爷都70多岁了,我想靠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周伟说。

  对于周伟而言,他选择的这条路是异常辛苦的。虽然8亩葡萄园面积不大,由于身体残疾,他有时候会请一两个村民帮忙打理葡萄园,但不少事情还是得他自己动手。

  对于一个拄着拐棍行走都很困难的脑瘫患者来说,还要参加劳动,确实非常艰难,他每天要把葡萄园巡视一遍,就得走上近两个小时,还经常摔跤。

  由于行动迟缓,每天早上6点多钟,周伟就得来到葡萄园里,中午顶着烈日劳动,下午5点才回到家中。到了晚上,又得来园里守夜防盗,睡在闷热难耐的铁皮棚子里,只有一条从小养大的黑狗陪着他。

  出于对周伟的同情,不少乡亲要来给他送送饭,帮帮忙,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周伟说:“我虽然没读过书,但也听过‘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我知道大家是好心,但我还是想凭自己的努力过日子。”

  时晴时雨致大量葡萄烂掉

  由于缺乏劳动力,周伟的葡萄园以往采取的销售策略都是让收购的商贩上门采购,价格比其他果园要低一些。去年和前年,由于行情好,来村里采购的贩子多,周伟的葡萄基本上全都卖出去了,除去成本还小赚了一笔。这让他非常高兴,终于不再是家庭的拖累了。

  但今年由于雨水多,下几天雨后,又晴两天,不断的雨水和暴晒,让大量的葡萄品相不是很好,收购的贩子也少了,葡萄的销售形势较差,不少葡萄挂在枝头眼睁睁看着烂掉。

  村里不少种植葡萄的果农们选择自行将葡萄运出进城销售,但周伟行动不便,不要说进城,光采摘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为了卖葡萄,我联系了不少葡萄贩子,想喊他们进来收,但大多拒绝了。”周伟无奈地说,今年自己一共种了4亩蜜莉葡萄,2亩夏黑葡萄,2亩巨玫瑰葡萄。只有巨玫瑰因为产量较少差不多全卖掉了,8000多斤蜜莉葡萄只卖出去一半,烂了2000多斤,还有1000多斤要是卖不出,过不了几天也得烂掉。

  “现在夏黑也进入成熟期,产量大概在2000斤左右,我的葡萄不仅果实饱满、汁液丰富、香甜可口,价格还比外面便宜一半,更是天然无公害,要是卖不出去,最多两个星期,这2000斤夏黑也得烂掉。”周伟无奈地说,“妹妹今年考上了大学,本来还想把葡萄卖了给她凑学费,但现在,哎……”

  “欢迎大家能够来帮忙买点葡萄,实在是没办法了。蜜莉每斤2块5,夏黑每斤10块,都很便宜的。”周伟说。而市场上,夏黑一般价格都在每斤20元左右,周伟为了及时打开销路,只得半价销售。

  2000斤葡萄被爱心人士买光

  正在周伟一筹莫展时,残疾人的娘家出现了。唐萍是璧山区残联的工作人员,7月22日上午,她从朋友那里得知周伟的情况后,很为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专程驱车赶到周伟的葡萄园了解情况,帮周伟寻找对策。

  但自己手上又没有销售葡萄的渠道,怎么帮助周伟打开销路呢?回到家后,唐萍决定向网络上的朋友求助。于是,她在朋友圈里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小伙子叫周伟,脑瘫。父母外出打工,和年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不甘心靠别人生活,自己种植葡萄。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人一狗住在临时搭建的小屋里。身体不便,销路成了孩子最大的心病,如果你想帮助他脱困,请买一斤他的葡萄……并配上了周伟在葡萄园艰苦劳作的图片。同时为了证实事情是真实可信的,她在微信上留下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和私人电话,以便方便大家核实。

  发完朋友圈,唐萍依然沉浸在伤感之中时,意外发生了……当天晚上6:00时,周伟的电话成了热线,一直响个不停,全部是预订葡萄的。

  原来唐萍的微信在朋友圈内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纷纷自动转发,引起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不少人打来电话预定爱心葡萄。“全部预订完了,搞不赢了,搞不赢了……”电话中,周伟重复着这句话,他说最大一笔订单一下就预订了600多斤,是一位来自重庆主城的爱心人士下的单。而后来有许多打来电话的已经没有葡萄可以采摘了。

  “大家基本上都准备双休日前来采摘,也有心急的朋友下午就来园采摘了。”结果在周末两天时间内,近一百台自驾车先后来到了周伟的果园,大家看到周伟行动不便,全部自己顶着酷暑到果园采摘,周伟唯一做的就是坐在院子里,称重,收钱。

  妹妹的大学学费有着落了

  周伟说,果园的葡萄已经全部销售一空,让他苦恼的销售问题已经迎刃而解,总计收入2万多元,除去成本,今年还有几千元的利润,妹妹的学费也终于有了着落。

  “这都全靠残联和自驾车好心人的帮忙。”虽然今年成功脱困,他说,并不准备盲目扩大面积。有了今年的经验,明年自己将提前联系好销路,避免类似大量葡萄白白烂掉的事故发生。

  周伟说,感谢所有的好心人,祝福大家,他一定更加努力的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

  
看了创业经历故事的人还看了:

1.真人创业故事

2.个人创业故事五篇

3.80后创业真实故事3篇

4.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

5.创业故事大全精选

154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