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化妆 > 美容知识 > 美容养生 > 《黄帝内经》之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之秋季养生

时间: 敏敏877 分享

《黄帝内经》之秋季养生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也要遵从这些规律而不能违反,《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书籍,那么里面是如何说秋季养生的呢,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下《黄帝内经》正确的秋季养生路,欢迎大家的阅读!

  《黄帝内经》正确的秋季养生路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文中的“秋三月”是指从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前一日,不是人们习惯上说的七月、八月、九月。“容平”,从容,平静。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秋天三个月是收敛的季节,自然界因万物成熟而呈现出平静安定之象。此时的气候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们要适应这一环境,早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好像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精神,不要外驰,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违反这一方法,就会损伤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承受冬天的“藏”气就吃亏了。

  这段文字较为笼统,经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秋季养生之道。

  1、预防秋燥秋季燥邪当令,初秋多为温燥,晚秋多为凉燥。燥易伤肺,出现口干、干咳等。防秋燥,应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藕、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等,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

  2、早睡早起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起床,早睡觉。早起时间与鸡叫的时间差不多。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

  3、静养心神秋天万物凋谢、衰败的景象,容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志,保持乐观情绪,静养心神,以缓秋刑。要做到安然恬静,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

  4、适当秋冻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后气温逐渐降低,适度的秋冻,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的耐力,防治感冒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医学研究表明,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可以减少支气管哮喘、风湿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发生率。“秋冻”也要因人而异,特别是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较慢,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物。有时气温会骤然下降,甚至出现雨雪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这时若再偏执“冻”,不添衣服,那就有违“秋冻”的原意了。

  5、慎食瓜果俗话说“秋瓜坏肚”,秋天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过食生冷瓜果,如西瓜等,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6、注意养阴“秋冬养阴”,是要求人们在秋冬之季顺从自然界“秋收、冬藏”的规律,重视蓄养阴精。阴精是指人体内的阴液,包括精、血、津、液等各种物质。明代名医张景岳也说:“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 养阴应做到:情志安宁,节制房事,多吃滋阴食物等。

  《黄帝内经》正确的养生之路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生要顺应四季,天人合一。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而平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时其实是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消息",那么就可以防治"未病"。

  大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每个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据月相变化分为朔弦望晦,女性面临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变化。

  二十四小时内也有小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有着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动休憩应符合阳气的释放与收藏。无论是一生、一年、一月还是一天,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只有释放与收藏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季养肾。从梦中角度讲,四季是自然昭示给人们的健康消息。

  春季养肝。《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春季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锻炼身体,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养心。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夜卧早起。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因此,养心得法,非常重要。

  秋季养肺。秋季容平,意思是万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季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都不能离开"秋收"这一原则。早卧早起。《黄帝内经》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肺与秋气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气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及秋燥之气极易伤肺,发生感冒、咳嗽等证,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冬季养肾。冬三月,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黄帝内经》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指肾。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指的是肾的整个功能系统。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做了深入研究,《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不但描述了谷肉果蔬的性味功用和所归的脏腑,还提出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强调饮食结构要多元,食性滋味要平衡。

  《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要养生防病,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总之,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只有“顺时养生”,顺应自然,为我所用,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48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