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足跟痛是怎么回事治疗方法

时间: 燕华761 分享

  足跟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足跟痛虽然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明显不适及活动障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足跟痛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足跟痛的原因

  1、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如果出现足跟痛的时候,则可以垫高足跟,从而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而减轻病痛。同时也可以进行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2、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3、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4、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5、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6、骨刺

  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本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用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尽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要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避免走在坚硬的地面上。

  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

  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不时抬高足跟减轻足跟负荷。

  晚上喜欢开窗睡,这可是引起足跟痛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足跟受寒造成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所以可以温水泡脚,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

  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足跟痛的刮痧疗法

  (一)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常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肢冷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昆仑、解溪、申脉、照海、太溪、阿是穴。(见图3-5-1、图3-5-2、图3-5-3)

  (2)定位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足内侧的照海,再刮昆仑、解溪、太溪、申脉,最后刮阿是穴。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足部内侧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继续刮拭足部昆仑、解溪、太溪、申脉穴,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刮拭足部阿是穴,出痧为度。


猜你感兴趣:

1.脚板底疼痛的原因及建议有哪些

2.脚后跟疼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快速治疗足跟痛

4.老人足跟痛的3个治疗偏方有效

5.50岁女士脚后跟疼什么原因

6.老人足跟痛的治疗偏方

7.老人足跟痛吃什么治疗

387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