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左右(2)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左右篇二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心理疾病的患者与日俱增。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中因此而引发的出走、休学、退学以及

  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他们胸怀博大、志向高远,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之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尤其是我国加入wT0后,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量迅速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住外部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近些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0.8%一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20%一30%的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隐,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于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见异思迁,急功近利。还有部分同学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表现为从众心理。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由信仰危机带来的精神空虚,等等。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由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对其期望、要求也较高,大学生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大学

  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自然要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其压力来源也较之一般社会成员要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一是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化,使大学生受到强烈冲击,加之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增多,以及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等,均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二是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方面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经验,智力支持不足,导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使理论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第二,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活是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过不惯集体生活,从而普遍感到孤独寂寞,压抑和焦虑。再加上学习方式、方法与中学相比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往往使那些墨守成规、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遇到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这些都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学生们如果无力自行妥善解决或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是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压力。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既可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二是经济困难的压力。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

  万方数据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

  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高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

  第二,开设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才的目的。

  第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配置。这样学校既可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情况进行把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局域网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医治。

  第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到轻松、民主、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还要动静结合,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第五,广泛应用各种媒体,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周)活动。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倡导把每年的“5月25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并且率先组织北京市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高校都应通过开展有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他们懂得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

  第七,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第八,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和基本环节外,还必须辅以心理咨询,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咨询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形式,为学生全方位地提供倾诉场所,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给予指导与帮助。

  第九,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队伍,除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还可聘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热心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兼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153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