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

时间: 立文0 分享

随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高等学校也从原来单纯面向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模式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促其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篇1

摘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当今的教育目标是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优良人才,拥有和保持心理健康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从网络和书籍中获取编排问卷调查主体内容,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网络和校园内问卷调查,基于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分别对学业、人际交往(包括异性交往)、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不良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整及恢复经验经行总结,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态状况恢复调整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人际交往;职业规划

引言: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青年极易接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吸收能力大于辨别,这就容易受社会消极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因此,人们称青年期这变化最激烈、最不平静的阶段为“急风暴雨的时期”。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总结已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个人的学习(学业)的忧虑困扰;第二,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恋爱双方情感的问题;第三,对未来的职业归属感及兴趣所在的差异;第四,深受网瘾困扰,却无法自控。所以本文力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业、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多个角度主要获取数据资料,综合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现象和总结建议的内容和经验加以研究,以期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参考。

一.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首先,每位调查人员通过阅读来自网络和报纸书刊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团队内部交流作为基础,制作调查问卷(附与最后一页)。其次,通过网络QQ、微信、人人,团队成员每人询问3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统一整理,探讨分析问题。

二. 结果分析

对待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人际关系处理;人生价值观择业观。

1. 对个人的学习(学业)的忧虑困扰 从表格的实际数据显示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得出了继续基本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一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5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懂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对于在大学生涯中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63%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地看重成绩,而另外37%的人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以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关,有些人计划大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存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做学问,这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感到自信乐观,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处理,但是,仍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还有小部分人选择逃避。其中,大一新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比高年级学生显得似乎更加自信乐观,更加从容,也许大一新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更小,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远比那些即将踏入生活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小,对他们来说,就业也许还有一段较遥远的距离,因此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从容。

2. 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恋爱双方情感的问题

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八九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进入了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明显不同于中学时代,这从我们的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有73%被采访的同学坦言师生关系远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大部分的同学较少与老师进行沟通。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依赖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观上讲,大学生活中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程度低,再加上大学老师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时间繁忙,也无暇主动找单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明显显得不够主动。因此,师生关系变得更疏远,冷淡。

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大学中同学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似乎也更被同学们重视。在同学的交往中,2/3的同学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经过调查发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同学,应对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可能和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并缺乏经验有关。同时。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性交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有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有的大学生则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大学生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感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3/4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产生郁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像类似情况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困扰着少数同学,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重视,同学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期地压抑和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地正视并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65%的学生喜欢进行自我的调节,而小部分的同学则选择与他人交流沟通化解自己的问题。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3. 对未来的职业归属感及兴趣所在的差异

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应该对未来进行及早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可是自己是规划在哪里呢?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缺乏动力,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要怎样发展?该走那条路等问题是他们甚为苦恼

大学生涯有4年,但今天的大学生踏进校园之后已经面临着就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理应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未来人生目标等现实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九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计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人生是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积极向上。但是也不能忽视少数的同学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对人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毫无人生规划,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消极颓废地虚度大学的宝贵光阴。这其实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其培养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奋斗。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陌生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或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来自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来自繁华的大都市,或来自僻静的小村庄,当面对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心态。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时,并没有自卑感,不存在攀比心理,自我认同感强。这正是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之所在,同时也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不可避免。同样,幻想没有坎坷与挫折的人生、生活也是不现实的。相反,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重视挫折教育。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在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日本青少年,这与日本教育重视独立生活能力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在调查的对象中,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比高年级学生要低,这与大一新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缺少挫折经验有较大关系。另外,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比男生要弱些,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女生心灵、感情更脆弱些,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阳刚、坚强,古语也早已有之:“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尽管如此,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有些同学具有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三. 正确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该等待他人的主动。而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显得更加重要。大学中老师不再是中学时代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结合的老师了,大学中的老师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任课老师也一般在课堂上才能见到。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学生非常有利的。

2. 用宽容的态度与同学交往(尤其是室友)

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3. 异性之间的交往自然主动

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 性互相补充,更加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4. 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 提高学习积极自主能力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6.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7.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们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8.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9.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0.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11.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12.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四. 总结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研,从网络和书籍中获取编排问卷调查主体内容,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网络和校园内问卷调查,基于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分别对学业、人际交往(包括异性交往)、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不良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整及恢复经验经行总结。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少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大多数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目前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作为社会的新团体,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篇2

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性格算是中向型的,自觉自己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业余爱好比较广泛吧,喜欢听歌,下象棋,打羽毛球,看电影,看小说,上网,打游戏,好奇心也比较强,总喜欢接触一些新奇的东西或事物,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

1、自身优势

我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哪些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我的家庭收入状况还算可以,可以担负得起我的求学费用,我能更加专心于学业。感情方面没有牵绊,可以将精力放在充实自己身上。

2、自身缺陷

兴趣虽广,但没有专长的一面;有点内向,有时有点粗心,自控能力有点弱,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大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比如晚会等。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喜欢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

3、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人生观,这样就能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二、自我人格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赖以立足人世、创造事业的根本.因此对於人格魅力的讨论便尤为显得成熟而且必要了.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 。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现的,人格魅力的气质存在与骨子里,人格魅力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发散。 人格魅力这名词就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出来而创造的词 。你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诚和善良。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要培养自己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感知敏锐、丰富的想像能力,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和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总是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使自己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总是给人带来欢笑,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训练自己做事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三、环境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性格开朗乐观,不怕挫折;具有较好的领导才能,能与他人团结合作;具有很强的自信心与自强心;生活学习能够独立,自理能力强;做事认真积极负责,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能吃苦耐劳。。。

弱势因素:不够塌实严谨,比较急躁;惰性思想容易作怪,自我控制能力稍弱,有事粗心大意,对于专业知识了解过少。。。

2、外部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我国近几年土木工程发展得相当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建设的高潮。各种工业、民用建设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大中城市。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程建设的高潮中,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中。最近几年我国又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经济建设的发展要依靠基本工程的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人才。不仅西部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人才,东部城市也同样需土木工程专业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日益集中,这就要求解决交通和住房问题。从市场的需求来说,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正在兴起,大跨结构、超高层的项目纷纷立项建设,在未来几十年内这种局面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参与其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建设管理水平非常落伍,当前急需一批能够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的人才。

四、能力提升

1、现阶段自我要求

最主要的就是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首先积极努力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作好课堂笔记,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平时多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增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实验是闭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在自己现阶段必须作好的,也是实现自己规划的第一步!注意自己的身体,多参加体育锻炼,每天早上去操场跑步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平时多去阅览室和图书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职业目标

学习各方面土木知识,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将来主要往工程技术方向发展,主要意向是房建与桥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尽量争取实习机会,再假期尽量前往工地进行见识学习,为自己积累经验。

具体实施:在大三多学习了解土木知识,尽最大限度完善自己,争取下工地实习努力累经验(具体如果要考证等具体更了解后再作打算)。 3、评估调整

自己现阶段随制定了自己的目标,但受到自己现阶段思想不太趋向成熟的限制,以后在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生涯路线,人生目标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改动,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变的更成熟使自己以后的规划设计更接近实际打下基础。

结束语 自我分析,使我自己对自己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目标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学习动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使自己的学习有了目标和针对性,对自己以后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以后一定能取的成功,也使自己敢于面对自己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难,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和弱点,接受现实,并勇敢的去面对,这也开始让我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能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面对竞争。

时间是不等人的,提前作好准备,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将有很大的影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己对自己职业做提前的规划,为自己以后走向成功打下基础

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篇3

一.为什么大学生会自杀

天之骄子接连自杀事件,震惊整个社会,为何天之骄子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珍惜自己的生命。生与死只有一念之差,所以大学生面对自杀,要慎重,要理性,更要为结束生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自杀是一种具备传染性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不应该为了增加发行量、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大篇幅地连续报道每一个自杀个案,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媒体应最大限度地力求淡化报道。这是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同时也是媒体自身的一种天赋职责和义务。如今年轻人的抗挫折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够坚强,在遇到问题而又求助无门时,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一个人活着不单为自己一个人而活,还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父母几乎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失去了孩子,父母和亲人该会多么伤心。

从上述几个自杀案例我认为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遇到问题后自己觉得找不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深圳大学学生罗某婷已经患有抑郁症,跟人争吵后竟上吊;广东工业两大学生竟因失恋、挂科而自杀,河北大学生刘伟因找不到工作而绝望自杀,从这些例子来看,我认为是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国式的应试教育造成的,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就是高分低能,心理素质差,独立能力差,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遇到问题就易想不开。

二)自杀会传染。

如果该生知道前一天有同学跳楼自杀,那会给他提供一种暗示,他会认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效仿同学跳楼。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1、“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误导。

无数父母从胎教、幼教就开始在每一个细节上安排孩子,让孩子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大人们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时,就会收获两种结果:要么孩子非常听话,但精神严重压抑,结果得了抑郁症(精神病的一种),要么孩子不听话,完全叛逆。河北大学生刘伟和深圳大学生罗某娟就是前一种。

中国式应试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教育。现在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布置过多的作业给学生,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若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回校又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处罚,现在的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完全没有独立的意志,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结果孩子心理严重压抑,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所有家长都望子成龙,不让孩子干家务、搞卫生或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一心读圣贤书就行,结果养成孩子的独立能力差,生活无法自理,出现高分低能之象,独生子女尤其普遍。

有的家长过份迁就孩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遇到问题就大喊大叫,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孩子依赖性过强,过份爱面子,心理脆弱,遇到不顺心之事就想不开,应该引以为鉴!

2、社会环境的冷漠和残酷

一切向钱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冲击着校园,连学校也没法避免,近来大学扩招,使更多人得到高等教育,但还没有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导致今天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关注和解决,造成今天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之现象,加上现在社会许多企业招人时很现实要熟手不要生手,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困扰及失落,若政府不及时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打通企业和大学沟通的桥梁,必定会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杀现象增多。

3、学校对学生关注不够

只注重经济利益,一切向钱看,缺乏对学生生活、就业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防止大学生自杀

一)高校

1、改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人来对待,要把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增加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在管理方式上,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其解决实质难题,尤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为其学习、成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

2、加强挫折教育

大学生初涉社会,对于“失败”极其敏感,一方面是因为在家备受长辈宠爱,有求必应,当初涉现实社会时难免心理上会出现误差;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同学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但是出到社会竞争更大,面对的挑战更多,一时无法转换角色。因此,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学校不仅应该充当好其教书的角色,还应该作为一个育人的基地,及早地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激烈,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挫折。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进行专业辅导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报告中,有74.3%的调查者所读的大学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17.1%的表示正在完善与建立之中,只有8.6%的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设立相关的机构。这个数据无疑是令人乐观的,但是值得深思与探究的是,这些机构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又有多少呢?据笔者了解,学校设立的这些机构少有人涉足,很多学生觉得去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的事,担心让周围的人知道会受排斥。所以高校注重的不再是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而是转为鼓励学生主动咨询,开设个别心理咨询和电话咨询,此外还有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全面记录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心理变化,并且做好__。

4、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技巧

加强进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自杀前兆或者有关异常心理情况反应的特征,做到发现时不慌不乱。分工安排及时的做好有自杀念头的同学的安抚工作,尽量给予关心,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此外还应与其家庭沟通,及时关注心理变化,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和校园环境。

5、做好自杀事件善后处理

每次学校发生重大的自杀事件后,学生的心理难免会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在这时学校要及时的向学生公布自杀调查报告,向学生分析自杀原因,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活动,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理。 (二)社会各界 1、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 由于经费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例如,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为200名。现有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实效的帮助。此外,由于职称和晋升得不到重视,专职心理咨询员的流失也很严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社会各界

1、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

由于经费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例如,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为200名。现有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实效的帮助。此外,由于职称和晋升得不到重视,专职心理咨询员的流失也很严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媒体要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如今每当出现大学生自杀事件时,媒体总会一马当先的进行专题报道,有时难免会夸大了事件的严重性,而且长期反复地报道这类恶性事件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心理紧张,制造恐怖气氛。因此媒体应该多报道积极向上的新闻,鼓励大学生克服困难;此外,也要担任起一个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多宣扬积极的思想。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

调查表明,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最大原因之一。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虽然拥有一个好的文凭,但是现实社会更多 讲究的是经验。作为一个初涉社会的新人,大学生没有经验可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去搞教育,加大对大学教育的投入,但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不如一个技工,情何以堪。因此,国家在促使高校扩招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做到人尽其用。

4、改革教育体制,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生”的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界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教育体制的改变早是迫在眉睫。虽然到目前中国“一考定终生”的模式依然根深蒂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努力,但是我想说的是速度太慢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根。希望相关部门多多深究这些大学生自杀事件背后的真相,那时你就会发现受中国教育制度毒害的孩子不在少数啊,难道真的要到您的孩子成为殉葬者之一才会觉悟吗?

看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的人还看了:

1.心理健康教育报告

2.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3篇

3.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3篇

4.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告

5.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16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