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家长教育孩子误区

家长教育孩子误区

时间: 威敏1027 分享

家长教育孩子误区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下面学习啦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家长教育孩子误区,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孩子的八个误区

  一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

  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 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也绝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二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 “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三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

  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四成绩代表一切

  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五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

  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六孩子应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

  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所以,合适的家务应该放心地让孩子去尝试,这是通过读书学不到的技能。

  七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

  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家长千万别把孩子养成只知道学习,而毫无生活情趣和幽默感的人,那会让孩子失去很多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八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家庭教育中的6个新误区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有个孩子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孩子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这个孩子这样以自我中心,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或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陪伴玩耍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子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孩子的衣服穿得最多但恰恰先感冒,追着喂孩子吃饭直到他跑不动……结果往往是孩子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

  父母的包办与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父母在初期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再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减少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他们的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的。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们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他们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 → 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

  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等。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有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有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有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猜你感兴趣:

1.家长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2.家长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

3.家长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

4.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5.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3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