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重要纪念日 > 抗日战争纪念日 >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

时间: 丽霞1035 分享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

  在抗日战争纪念日这天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留下这颗子弹

  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长向荣带着他的队员,在老河口一带,为牵制日寇,配合主力进攻,与敌人展开了几天几夜的殊死激战。从一开始,这次战斗就显得格外悲壮。最初接受战斗任务的时候,向荣和他的队员们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因为这次牵制的日寇部队,在人数上是游击队的十多倍。

  几天下来,游击队伤亡惨重,只剩下最后十几名队员,子弹也不多了。向荣告诉队员,从现在起,我们不要轻易开枪,一定要做到弹无虚发。

  这天傍晚,按作战计划,游击队转移到了一个非常隐蔽的破庙里。这里是敌人包围圈中的薄弱地带,明天拂晓,游击队将从这里展开突围。

  晚上,大家在破庙里轮流休息,好几夜没有合眼的向荣,一躺下便睡了过去,不知什么时候,突然被外面的叫声吵醒了,“大爷,饶命啊!”向荣一跃而起,提枪奔到庙外。其他队员也被惊醒,个个荷枪实弹,纷纷跟了出来。

  庙外,朦胧夜色中,一个中年男子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求饶。负责放哨的小明正用枪抵着他的脑门。在小明的脚下,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木箱。这木箱先前不是藏在庙内吗,这会儿怎么在这里?

  “发生啥事了?”向荣疑惑地问道。

  小明用脚轻轻地踢踢木箱,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想偷走我们最后的这箱子弹。”

  旁边的其他队员一听火了,吼道:“毙了他!”

  性急的小明拉动了枪栓。

  跪在地上的小偷魂都吓没了,“大爷饶命啊……我家里还有80岁的老娘啊!”

  小明踢了他一脚,“哼,你还想装孝子呀,让我们把你当好人呐?”说着,再次把枪口对准小偷的脑袋,正要扣动扳机时,被身旁的向荣一把按住了,“且慢!”

  向荣觉得事情有点复杂,这小偷是汉奸还是日寇的特务?他是怎么知道我们行踪的?沉思片刻后,向荣盯着小偷问道,“你盯我们多久了?”

  “大人饶命!半个时辰前,我路过这里,看到持枪放哨的大哥,以为是守着什么贵重的宝贝。要早知道是弹药,就是送给我也不敢要啊。”小偷十分懊悔地说道。

  向荣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听口音这小偷是本地人。接着又盘问了几句,判断出小偷说的都是实话,决定饶他一命。为了稳妥起见,向荣划了根火柴,想看清小偷的脸,这一看,大吃一惊:这不就是老河口一带小有名气的飞贼朱三吗?!

  这飞贼朱三本领高强,传说他有飞檐走壁的功夫,去无影来无踪。听说早年在镖局干过,专门替商人护送金银财宝。他有别人无法比及的一手绝活,那就是运货的马到了他的手下就特别听话,服帖得让人不可思议。只可惜后来犯了事,流落到乡间,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认出飞贼朱三后,小明更火了,“这狗日的,国难当头,不去杀日本鬼子,却四处偷鸡摸狗。队长,让我崩了他。”

  向荣摇摇头,说:“放他一马,留下这颗子弹,去打日本鬼子!”

  大家都愣住了,没想到向荣作出如此决定。但一想,觉得他这样做也很有道理,便都不作声了。小偷更是半晌没回过神来。当向荣在他肩上轻轻一拍,说:“你走吧。”他才相信小命真的保住了,对着向荣连磕三个响头,一起身,飞跑而去,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放走飞贼朱三后,突然下起了小雨,大家觉得这是个好时机,决定提前突围。破庙北边不远处就是涔水,只要躲过敌人的岗哨,渡过涔水,突围就成功了。

  向荣领着队员向涔水方向悄然前行,就在他们抵达涔水河岸,四处寻找木排时,突然远处响起了枪声,枪声持续了好一阵,才渐渐平息下来。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决定按计划渡河,不料却被敌人发现了,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随着战斗持续,敌方的人马越来越多,游击队的子弹也快要打光,抢渡过河根本不可能了。

  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游击队员边打边撤,好不容易才摆脱敌人。这时,雨也停了,天也见亮。他们只好往破庙方向退去。

  一路上,大家默默无语,向荣知道大家的心里都很忧郁,最后的一箱子弹打完了,如果与敌人继续交锋,就只有肉搏了……一想到这么多的兄弟最后都要死去,向荣的心便流起血来。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已到山谷,突然,有个队员惊叫道:“大家快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岔道口,有一具尸体,离尸体不远,还有一匹死去的战马。

  大家过去仔细一看,不由惊呆了:这死去的人竟是朱三。他身中数弹,腹部还被刺刀捅破,肠子都流了出来,惨不忍睹。更不可思议的是,那匹被乱枪射死的战马,分明是日寇的坐骑。

  大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想不通朱三怎么和敌人的战马死在了一起。看着朱三血肉模糊的尸体,小明惋惜地说:“唉,这家伙还是躲不了一死。”

  向荣没说话,折了几根树枝,扯了几把茅草,盖在了朱三的尸体上。小明不解,说:“队长走吧,管他干嘛。”

  向荣凝重地说道:“我觉得蹊跷,他可能是被日寇打死的。不管怎样,毕竟他是中国人。”

  听向荣这么一说,大家没再说话,一路默默地向前走去。趟过—条小溪,穿过一片密林,前面的山腰上就是破庙了。

  就在这时,向荣突然示意大家停下,只见他警觉地观察着通往破庙的泥泞山路,一匹马的铁蹄印清晰可见。

  大家不由得紧张起来,谁骑马来过这里?莫非是朱三?想到死去的朱三与战马,大家觉得事情越来越复杂。因为这一带非常隐蔽,除了本地人外,一般人不会找到这里来。

  这时,小明自告奋勇地说:“你们隐藏起来,我先去庙里看看。”说罢,小明猫一样敏捷地向破庙探身而去。

  没多久,小明就跑了回来,惊喜地喊道:“子弹,子弹,我们有子弹了!”

  大家为之一振,跑进庙内,在昨天休息的一个小屋子里,赫然码着四箱子弹。

  看着这四箱子弹,大家久久无语。不用说,这是飞贼朱三从日寇那里偷来的。大家的眼前出现这样一副情景:飞贼朱三为了给游击队员偷来子弹,先是偷得一匹战马,然后把偷来的四箱子弹运到庙内。可是,当他冒着危险,骑着战马再去偷子弹时,却被敌人发现而追堵,夜色中,连同那匹马一起被乱枪打死,残忍的敌人还用刺刀在他肚子上捅了几刀……

  这个一生很不光彩的小偷,用良知、鲜血与生命,为他最后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他人生中最为光彩的一次偷窃。

  面对这四箱子弹,大家有了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可谁也高兴不起来,心情都格外沉重。

  向荣说:“今晚,我们必须要做一件事。”小明问:“什么事?”向荣说:“我们要把朱三好好安葬,他是我们的好兄弟。”

  当天晚上,向荣和队员找来铁锨,来到了那个山谷中,在几棵翠柏旁,挖好一个墓坑,然后脱下自己的外衣,包裹好朱三的身子,把他埋葬在柏树林中。

  后来,靠这四箱子弹,游击队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雨来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著名的小英雄,他虽年纪不大,但非常痛恨日本鬼子,他用自己的行动,积极支持八路军抗战,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无限热爱党,积极为抗日出力的英雄行为和爱国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管桦著有<小英雄雨来>一书,详细介绍了雨来的事迹,生动具体,我在这里撷取几个片断,给大家讲几个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雨来没有死

  1.游泳本领高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儿童雨来就是这村里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很多光屁股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

  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油黑发亮。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来一看要挨打啦,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就折转身,朝着河沿跑。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一下没抓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岸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上夜校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说:“看见了区上工作的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校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guà),胖胖的,剪着短发。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搓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爸爸夜归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他肩上披背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杆长长的步枪。爸爸怎么忽然这样打扮起来了呢?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一两个月才能回来。”雨来问爸爸:“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儿有准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民兵快带到区上去集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三天里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打听。”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扑通扑通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就什么也听不见了。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吠。

  4.掩护李大叔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只得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藏在怀里就往外跑,刚一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叽里呱啦地叫。李大叔以最快的速度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愣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十二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力气,才把缸搬回到原来的地方。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只听见子弹向他头顶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掉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臂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sǎng)搡回到屋里。

  5.与鬼子作斗争

  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

  屋子里也遭了劫难,连枕头都被刺刀挑破了。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问雨来说:“小孩,问你话,撒谎的不许!”突然,他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

  雨来低头一看,原来刚才一阵子挣扎,识字课本从怀里露出来了。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个鬼脸,假装温和地对雨来说:“害怕的不要!小孩,皇军大大的爱护!”说着,就叫人替他松绑。

  雨来把手放下来,觉得胳臂发麻发痛,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书谁给你的,关系的没有,我的不问了。别的话要统统告诉我!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伸手在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可是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日本糖块。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这个大大的好!你的告诉,他的什么地方?金票大大的有。”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他的圆脑袋。两个人叽叽咕咕说了一阵。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里的火气,用手轻轻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大大的喜欢小孩,你看见的没有?说呀!”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弯着身子,突然伸出两手。啊!这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咧着嘴叫。随后,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左右开弓,啪!啪!打了两巴掌,又用手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打了一拳。雨来站立不稳,打个趔趄(lièqie),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雨来半天才喘过这口气,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两眼直冒金花,鼻子里流着血。血珠掉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仍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枪毙!拉出去!”

  6.雨来没有死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小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不见雨来搬缸。幸好院里还有一个出口,他试探着推开洞口上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敌人已经走远了。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屋里屋外都没有雨来的踪影。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沿上啦。

  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耳朵叫起来,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儿地跟着人们向河岸跑。

  到了河岸,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有看见。

  大家呆呆地在河岸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一手扒着芦苇,向岸上人问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冷不防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却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日军钢盔的战时故事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战争),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样子有点寒碜,但效果确实不错。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日军攻击马占山部所用的雷诺FT-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00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军神”之死

  饭冢国五郎,日本陆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号称“军神”。此人喜欢顶个破钢盔,挥舞战刀,又冲又杀,十分张扬。

  做到联队长,手下有几千人,按说,在第一线戴钢盔耍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有人请饭冢耍酷。这人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俣行男,他到庐山前线采访饭冢。

  在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山形雄奇,道路险峻,故久攻不下。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炮弹“如同雨点从天而降”,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与饭冢作战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粤军唯一戴钢盔的部队,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冢连续发动15次进攻,依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白白损兵折将。

  由于连日苦战,饭冢被晒得极黑,眼里全是血丝,胡子多日未刮,显得相貌狰狞。

  记者小俣行男建议饭冢比画几下,以便提振士气。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冢推辞不过,记者们特意选了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冢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很快,记者们拍完了胶卷。后来,从照片上看,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冢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饭冢的“外景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那里正好有160师的一个哨所。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未必都能注意到。日本记者为了突出效果,给饭冢扣上了一顶钢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工艺不过关,又正值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时间一久,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地,中国哨兵发现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定睛细看——哦,是个鬼子啊!虽然看见了,中国哨兵也没办法,距离太远,“汉阳造”够不着。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罩而得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饭冢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大盖的射程可是正好。看到三八大盖,哨兵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让他们看看对面饭冢的表演。

  饭冢扣着一个钢盔,赤膊,几个中国老兵分辨不出他的身份,但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

  老兵枪法好,把枪一端就瞄上了。那边采访已经到了尾声,饭冢一转身,正好把面门亮了出来。这时候,中国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砰”,饭冢应声倒地。

  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饭冢在101师团被称为“勇将”,他的死亡,对前线日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军队对此事的记录,来自于独9旅官兵的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遗憾的是,虽然有此段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冢的中国老兵的名字。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冢,算是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不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逐岛争夺,日军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才多少降低了其反光度。

  并非无用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唯一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内置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破片卵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迷糊、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猜你感兴趣:

1.抗日战争励志小故事

2.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

3.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

4.抗日小故事精选

5.抗日战争小故事

6.中国抗日战争故事

7.抗日感人故事大全

8.关于中国抗日英雄的故事

29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