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青岛的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时间: 再裔672 分享

  中国的56个民族在不同的节日里,遵循的习俗不一样,当然城市文化也是不一样的,吃不同的东西表示的寓意也是不一样的。那么,青岛的清明节吃什么食物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青岛的清明节食俗: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比如平度,清明节必需的寒食是鸡蛋、鸭蛋或鹅蛋。二十世纪80年代前,平度乡村儿童有“斗蛋”游戏,即用蛋与蛋相撞,看谁的蛋硬,破者为输。“清明节的风俗不少,印象最深的当属吃鸡蛋。”市民姜先生告诉记者,每逢清明节,鸡蛋的吃法不少,也有些讲究。不少市民表示,每年清明节的早餐就是葱花鸡蛋,据说吃了这种鸡蛋,小孩子会变得聪明,学习好,将来有出息。当时最普遍的是煮鸡蛋,小时候大人常说,吃了清明的囫囵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痛,保佑平安。

  也有说吃冷饽饽,莱阳、招远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传说不这样吃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吃这些也是为了眼睛明亮。另外民俗专家还有一种说法,扫墓的时候把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青岛的清明节习俗:

  一、寒食赐火与上坟

  在老青岛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被遗忘,连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青岛的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 “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旧时青岛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 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老青岛时期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二、传说中的习俗

  随着1891年青岛开埠,包括招远、栖霞等胶东一带的农村人纷纷来到青岛做生意或打零工,一些胶东的风俗习惯也融入到青岛。旧时的青岛农村一带,清明前后也有赶山会搭台唱戏祭奠秃尾巴老李保风调雨顺又是一项民俗。传说黑龙江的黑龙祖籍是山东,姓李,父亲是一木匠。黑龙出生时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在一声炸雷声中降生并随着一道刺耳的闪电冲上天空。时隔数月后一日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黑龙回家吃奶。可怜的母亲被他的长像吓呆了,当场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的父亲一看这形似龙的怪物头在其妻怀中吃奶,尾巴翘在梁上就抄起手中的锛一下砍下他的尾巴,黑龙痛极了抓起他的父亲抛弃到渤海。因无尾巴抵不过白龙,后来在闯关东山东老乡的帮助下,战胜了白龙占居了黑龙江。此后黑龙为纪念他的母亲就筑坟修庙(黑龙无他父亲的坟庙就是这个由来)。从此以后,每年清明,黑龙就从黑龙江返乡为母亲上坟,来时由西北方向,总是劈雷火闪还带冰雹,秃尾巴老李就这样得名。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特别在农村,很是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青岛的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三、渐行渐远中的清明节习俗

  旧时青岛的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爷。据一些老人回忆,在旧时的胶县和即墨一带还有清明节“城隍爷”出巡活动,当时的人们用大轿抬着用编制的“城隍爷”在街上巡走,各表演队相随其后,分别在后面扭秧歌、踩高跷等,一边走一边演,看眼儿的人很多。

  清明节民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悲哀与快乐同在,敬畏与欢笑共存。先是祭奠已故亲人,心情沉重。后又沿街出巡,既有生死离别的悲伤泪,又有祈福平安的笑声,对生的渴求,对死的恐惧,是人之常情。清明节从悲到乐的节日过程,是旧时人们在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进亲情的同时,启迪人们更达观地对待生死,舒缓面对生死的紧张心理。

  清明期间,春回大地,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荡秋千和踏青,清明踏了青,不生脚痛病,秋千甩得高日子过得好,特别是妇女和孩子们,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合二为一,包含了祭祖扫墓、保风调雨顺、踏青游玩等人文内容,呈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人们通过清明节祭祀祖先,来怀念祖先对后人的生养之恩,对后人的教育之情,祖先为后人留下的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活动。这让人们想到生活原本应该就是这样的,在平淡中细水长流、知足长乐,先辈的生活应该也是这样的,也许清贫却不贫穷、也许平淡却很富足。

45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