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重阳节 > 跟重阳节有关的故事

跟重阳节有关的故事

时间: 华华1202 分享

跟重阳节有关的故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些重阳节的故事,你听说过几个?

  重阳节的故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节日的事情吗?诗中写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事情!每到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全家出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很是热闹。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夫,他和妻子守着几亩田养活孩子和父母,日子过得倒也安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突然害起了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尸首遍地也没人掩埋。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这一难。看着村子里的乡亲们病的病,忘的忘,桓景非常痛心,决心要找出原因,拯救大伙儿。

  一天,桓景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看到老父亲拄着拐杖一摇一摆地向他走来。桓景喜出外望,一把抓住父亲的手说:“父亲,父亲,您还活着啊!”父亲抓住他的手说:“儿啊!你还记得小时候我教过你的歌谣吗?战胜瘟疫,救治乡亲们,就全靠你了!”说完,老父亲突然不见了。桓景急得大喊:“父亲,父亲……”他一着急,就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啊!

  桓景仔细地回想父亲跟他说的话,小时候的歌谣,啊,想起来了!他不禁小声地哼唱起来:

  汝河里,有瘟神。

  爬上岸,人遭殃。

  东南山,费长房。

  除瘟疫,他帮忙。

  桓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瘟疫都是汝河里的瘟魔带来的!要想救大伙儿,就要到东南山找费长房神仙帮忙。想到这里,桓景立刻动身到东南山,寻找神仙。

  桓景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大河,吃尽了万般苦头,终于到达了东南山。只见这里云海茫茫,树木葱葱,溪水潺潺,到哪里去找神仙呢?

  桓景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神仙。一天,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发愁,突然面前出现了一只雪白的仙鹤。奇怪的是这只仙鹤冲他直点头。桓景不明何意,也向仙鹤点头示意。谁知仙鹤忽然飞出去两三丈远,之后又向桓景点头。桓景走近它,它又飞走了。

  桓景明白了仙鹤的意思,便跟着仙鹤向前走。就这样,爬过了几个山坡,转过了几个弯,仙鹤终于停了下来。桓景喘了一口气,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古庙,庙门口的横匾上写着“费长房仙居”几个大字。桓景惊喜万分,快步来到门前,但是大门紧闭,怎么叫也无人应答。桓景以为仙人不在,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前,等着仙人回家。直到第四天的早上,大门终于开了,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出来, 来到他面前说:“念你一番诚意,为民除害,随我进来吧!”桓景明白了这位老人就是费长房神仙,连忙磕头拜师,跟着师傅进了门。

  之后,师傅送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并传授给他除妖的法术。从那以后,桓景每天跟着师傅刻苦练功,一心想着回去除害。

  一天晚上,师傅对桓景说:“桓景啊!明天就是九月初九,汝河里的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你的武功也练得差不多了,如今正是你斩妖除魔的时候,带着青龙剑回去吧!”师傅又拿出一个包裹,说,“这里有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拿回去分发给大家,让他们登上高山去避祸吧!”说着,师傅召来仙鹤,将桓景驮回了汝南。

  回到家乡,桓景把乡亲们召集起来,把神仙的话跟大家说了一遍。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大伙儿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并把茱萸叶子分给了大家,又把菊花酒倒给大家喝,说是有驱除瘟疫的作用。桓景把大家都安排妥当之后,就提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瘟魔的到来。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走上岸,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却没有看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怒火中烧,几步窜到山下,准备冲上高山。突然它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熏得它头昏脑涨,不敢靠前登山,只好转身向村里走去。

  诺大的一个村子,只有一个人端坐在屋中。瘟魔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剑光一闪,青龙剑如同一道闪电,射中瘟魔的心肺,瘟魔倒在血泊之中。乡亲们见了无不拍手称快!

  从那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将九月初九定为一个美好的节日——重阳节。在这一天里,人们全家团聚,登高望远,佩茱萸,赏菊花,欢度佳节。

  关于重阳节的几则故事

  故事之一: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节日起源: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民间传说:

  重阳节有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这里选择了三则重阳节传说异文展示给大家。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第三则:吃重阳糕的传说: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节相关文章:

1.关于重阳节的有关知识

2.99重阳节是几月几号

3.重阳节诗句

4.2017年重阳节是公历几月几号

5.重阳节农历几号

402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