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冬至>

2022冬至祭祖风俗

时间: 森如0 分享

冬至是来自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的时候甚至可以把冬至当成新的一年来计算,比如在周朝的时候,冬至之后,便是新的一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2冬至祭祖风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冬至祭祖有什么风俗

台湾

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

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

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

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

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

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

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

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

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冬至起源于何时

冬至一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熟悉古代历法的朋友,就会知道我国古代有所谓的“改正朔,易服色”的传统,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对之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上升到理论形态,进而提出“三统三正”的说法。“三统”,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还是说说“三正”吧。所谓的“正”就是指“正月”,我们今天将一月看作是正月,仿佛已经是常识了。

其实在古代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夏朝就是以一月为正月,故而夏建寅;商代以十二月为正月,故而商建丑;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故而周建子。到了秦朝,则以十月为正月。而汉朝取代了秦朝以后,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否定,甚至否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认为自己直接继承了周代。而董仲舒则以“三”为循环,建立起自己的黑白赤三统的历史观,故而到了汉代,则又是一个循环,与夏朝的历法一样,都是以一月为正月。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了这套历法,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即“夏历”。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周代以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并且将冬至日作为一年的岁首,也就是说在商代,冬至就相当于新年。正如《汉书》所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而明确将“冬至”作为一个固定节日确定下来则在汉代,而后盛于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周代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因此过冬和贺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汉武帝时期,重新沿用夏历,正月变成了一月,这样冬至与新年终于区别开来,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作为独立意义的“过冬”是从汉武帝以后开始的,其后一直流传到今天。

汉代对冬至极为重视,将之称为“冬节”。到了这一天,不仅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官员还要休假。这种庆祝仪式称为“贺冬”,而官员之间相互拜访则称为“拜冬”。正如《后汉书》所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朝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到了魏晋时期,冬至又有了一个别称,即“亚岁”,每逢这一天,晚辈都要向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则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在该日祭祀祖先与神灵。到了明清时期,就显得更为隆重了,皇帝要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说。

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这三千多年中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之越来越重视,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使得冬至的节日氛围越发的浓了许多。《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们在这天礼敬鬼神,就是为了能够攘除灾凶,以求能有个吉兆。

到了唐宋时期,一度能和岁首并重。正如南宋时期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所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其实我们对冬至最为熟悉的还是“九九消寒歌”,这个我们小时候都曾背诵过,因此会显得分为的亲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就是到了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后历经九九八十一日,天气逐渐复苏,就会变得越来越暖。

说起这个“九九消寒图”,其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趣。民间的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书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共有九个字,每个字又恰好九画,因此从冬至日算起,每天钩一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恰好能够将这九个字涂满。当然,这个操作确实有点简单,不过是民间的做法罢了。而在文人士大夫那里,则另有雅图。文人们会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花开九朵。一枝则对应一九,一朵则对应一天。如此,每日据天气状况用相对应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则将这一情况描绘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冬至有什么忌讳

冬至回娘家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冬至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冬至出门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

因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天狗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哦。也有说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不过在现在城市中夜晚也灯火通明,人们工作学习也经常夜归,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过在意。

当然如果能再点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种意外发生,则肯定比夜晚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冬至是鬼节

有许多人会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鬼节,其实许多有祭祀习俗的节日节气都会被人认为是鬼节,但是为人所承认的我国鬼节只有三个节日:清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般当天都会早点回家,因为天黑的早,阴极之至,故有鬼节之说。

冬至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12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