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记忆力>记忆原理>

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

时间: 荣雪1109 分享

  人在记忆时会用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有记忆容量的,你知道你自己的短时记忆容量是多大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希望对你有帮助!

  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

  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他提出了组块(chunking)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例如,18个二进制数字序列101000100111001110如果将两个二进制数编为一个十进制的数,如10编为2,00编为0,01编为1,很快便把这18个数再编码为十进制的9个块,即220213032,若按4:1,每4个二进制的数编为1个十进制的数,1010编为10,0010编为2,0111编为7,0011编为3,那么上述18个数就编成4~5块,都能处于短时记忆容量之中。对于不熟悉二进制与十进制互换的人来说,同时记住这18个数是不可能的。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

  神奇的7±2效应,这个规律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观察到的。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们很难一下子看到7个弹子。1887年,雅各布斯发现,对于无序数字,回忆出的数字最大数量约为7个。而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音节、字词等。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进行大量实验,所得结果都是7。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论文阐述了这一理论现象: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 ,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短时记忆的基本特征

  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只要插入新的识记活动,阻止复述,信息很快会消失,而且不能恢复。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可见,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有人认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未进入之前,被感觉登记下来的部分信息先在短时记忆中储存,然后通过复述再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讯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人们需要按仪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必须暂时记住仪表显示的数据(短时记忆)。操作之后,数据没有保持的必要,则被迅速忘记,这是短时记忆在人机系统中的运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短时记忆,打字员从看稿到打字,翻译人员从听到译,学生上课从听到记笔记,都是靠短时记忆的功能进行操作的。

36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