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全国卷历史高考题

时间: 德豪0 分享

历史高考命题模式演变的回顾由于高考具有权威性、导向性、选拔性等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全国卷历史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全国卷历史高考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C.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2.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4.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

C.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制衡 D.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

5.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6.唐德宗曾云:“通商惠人,国之令典。”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唐宪宗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这反映出唐朝中期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 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

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 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

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8.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9.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0.“到了1919年,中国的政治主体——学生、教育者、农村有实力者、城市商人、政府公务员、工会以及——军人——充满着被压抑的爱国主义激情。”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深重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工人阶级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11.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2.美国从1805年开始对华输入鸦片,据不完全统计,1805~1837年的30多年间,共向中国输入鸦片14169箱。为此美国人丹涅特就曾说过,“鸦片贸易,就像奴隶和酿酒厂一样,成为许多美国大资产的基础”。这说明美国对华输入鸦片

A.主要是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B.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

C.主要是为美国经济发展积累资本 D.为美国黑奴贸易提供资金支持

13.中国社科院张海鹏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这里所指的过渡期是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八九十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抗日战争时期

14.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的专制、腐败 B.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C.欧洲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15.1944年,正面战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但国统区农民所负担的田赋却由1943年的6200万石增至8000万石,1 945年增至1亿石,从而保证了正面战场官兵和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这说明了

A.国民党政府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B.在农民的支持下,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D.国民政府牺牲农业来发展非农产业

16.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容易导致动乱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7.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公布的法律给予了公民就任何官方作出的资本判决上诉的权利,同时期的另一个措施是要求半数的祭司团成员为平民。这些举措

A.体现出罗马法律的普遍公正性 B.表明祭司在当时具有法律特权

C.重视维护罗马公民的权利保护 D.一定程度上削弱祭司的司法权

18.有一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张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他们可能是

A.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B.西方人文主义起源时期的先贤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D.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

19.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增加到约7:1。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制度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

20.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B.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21.有学者指出:“在专制时期,国王是权力的重心;专制制度消灭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19世纪开始,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到20世纪,只有下院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其他两个部分已沦为陪衬了。”英国权力重心转移说明英国

A.民主权利获得保障 B.民主色彩日益浓厚

C.国家政局很不稳定 D.内阁占据重要地位

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23.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派城市干部进入农村去打击和消灭富农;而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为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提供了经验 B.推动了苏联“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C.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D.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B.旨在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C.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D.体现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3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镇市、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都是人烟繁庶,名闻全国。……传统的政治型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广州之类,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其本身的经济职能也在明显强化。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构成了一个个较大的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1832年,阿美士德号商船在上海停留期间,传教士郭士力说:“上海地位的重要,仅次于广州。它的商业十分活跃。如果欧洲商人准许来上海贸易,它的地位更能大为增进。外国商品在上海的消耗量很大。这样大的商业活动区域,以往一直被人忽视,实在太令人奇怪了。”船主胡夏米还给东印度公司报告说:“和上海自由进行贸易得到的利益将是无法佑计的。”1843 年后,上海开埠通商对外贸易状况如下:

表3 从上海进口的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表

年份 进口船只数目 货物载重
1844 44艘 8534吨
1849 133艘 52547吨
1852 182艘 78165吨
1855 437艘 157191吨

——摘编自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城市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的对外贸易状况,并加以简要评价。(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1947年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1947年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1947年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1947年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西方国家与苏联矛盾的焦点与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的应对举措有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而有人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接近于启蒙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提取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全国卷历史高考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DCBBC 6-10:DADBA 11-15:CCCBC 16-20:DCAAA 21-24:BDC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3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5分,共52分)

25.(13分)(1)特点:地方性镇市增多;专业性市镇出现,且多集中于江南地区;经济职能得到增强。(3分)作用: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和地区工商业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状况:进口船只数日和货物载重吨位迅速增加,对外贸易飞速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促进了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提升了上海的商业城市地位;反映了列强开埠通商的意图。(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6.(12分)(1)矛盾焦点: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

实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答控制与反控制亦可)(4分)

特点:反对态度坚决;政治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对一点得2分)

(2)因素: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答对两点得4分)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2分)

27.(12分)

示例一 论题: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论述:

背景:①都兴起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资产阶级都要求弘扬其思想和文化;

②原有的主导思想文化都不能满足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当时两国的社会思想文化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外国思想、技术的传入都对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内容:

①借助传统文化(白话文和古希腊罗马文化);②蕴含了歌颂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

③都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④都涉及文学、思想等领域。

作用:①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都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开展,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所取得的文学、思想等成就,都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

局限:都局限在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精英和文化精英之中,而广大的民众置身变革之外。

示例二

论题:新文化运动更接近于启蒙运动

论述:①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

②内容:都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憧憬新体制;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

③领导者和发动者:都是资产阶级 ④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⑤结果:都推动了本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示例仅作参考,言之成理都可得分;论述格式不严谨,酌情扣分)

28.(15分)

(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人法”思想的影响。(6分)

(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6分)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3分)


猜你感兴趣:

1.历年全国卷历史高考题

2.历年历史高考题全国卷

3.2017历史高考题全国卷

4.2017高考题全国卷文综

5.历年全国卷文综高考试题

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