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连贯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近两年的语言连贯题由于扩大了考查范围,变换了考查方式,变易题为难题,变俗题为新题,使连贯题成为整套语文试卷的亮点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连贯题,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连贯题解题方法

  明确高考2大题型,备考不走弯路——怎么考,心知肚明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序要合理,句子的组合与衔接、呼应要自然。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排列句序”和“语句复位”两种题型。

  点拨解题技法,迅速准确答题——怎么做,依题而定

  一、“排列句序题”解题技法——“三步”“四排”法

  第一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

  先观察四个选项,判断排在第一句的句子可能是哪几句;然后将横线前的内容分别与排在第一句的句子连起来读,确定联系紧密的一句为第一句。确定第一句后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

  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

  在题目给出的句子中,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然后从剩余两个选项中找出这两句排在一起的选项,即为答案。如果两个选项都将这两个句子排在一起,可再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另外两个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简称“四排”法,后面的“语句复位题”也可用这四种方法(确定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排序法有四种

  第一种:词语排序法——根据起照应作用的词语来排序。一个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照应的,而这种照应关系通常会通过某些词语表现出来。使用词语排序法排序时,首先,要看句子中是否有“相同的词语”,如果两句话中出现了相同的词语,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句子应该排在一起。其次,是找“关联词”和“代词”,如果能找到关联词、代词,就可根据关联词成对使用、指示代词和指代内容位置靠近的特点,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句子。再次,是找“暗示性词语”,使用了“换句话说”一类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和它意思差不多的句子之后;出现“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等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与它意思相反、相对的句子之后;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表示这些句子应该连在一起;出现“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词语的句子,表示总结,是这个语段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种:句式排序法——根据句式来排序。句式排序法指的是根据前后句子的句式一般相同的特点,来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两个句子。也就是说,如果上一句是主谓句式,那么,在题目所给的句子中,和它连在一起的句子也应是主谓句式。但在具体运用中,根据句式排序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考生却不能不掌握,这样可避免在应使用此法时因不知此法而失分的情况。

  第三种:标点排序法——借助横线中的标点来排序。需要借助标点排序的语言连贯题,横线后的标点除了逗号、句号外,还会有分号、问号等。遇到这种横线后标点有变化的连贯题时,可凭借标点的暗示作用来确定答案。

  第四种:语意排序法——根据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来排序。如果找不到起照应作用的词语,考生可根据上一句的意思推导下一句语意的侧重点,从而将语意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在四种排序法中,语意排序法使用频率最高。

  第三步: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定最后一句

  如果经过上述两步还不能确定答案,再将剩余两个选项中排在最后的句子,分别与横线后的内容连起来读。通过确定与横线后的内容语意衔接的句子,来确定该句为最后一句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大多数的语言连贯题,使用前两步就可得出答案。有的语言连贯题,在观察四个选项排列的句序后,仅使用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或仅使用第三步(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定最后一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要确定哪一句和横线前的内容相连接,要确定横线中所给的句子哪两句必须连在一起,要确定哪一句和横线后的内容语意衔接,也就是说,都需要找出在不同位置要连在一起的两句话。

  高考语文连贯题试题讲解

  [典例]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 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解题思路] 选B 第一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观察四个选项可知,第一句不是②就是⑤。将横线前的内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分别与②、⑤句连起来读,边读边使用“语意排序法”分析,可发现联系紧密的句子是第②句——第②句中的“30%”“4 000多万”与横线前句子中的“1.5亿”形成照应,由此可排除C项和D项。

  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使用“词语排序法”,对剩余的五个句子进行分析,可发现第⑤句中的“可能”与第⑥句中的“也可能”形成照应,第①句中的“是”与第④句中的“则是”也形成照应,由此可确定⑤⑥、①④。据此确定答案为B项。此外,根据横线第二空与第三空、第四空与第五空之间使用的标点——分号,使用“标点排序法”加以分析,也可发现横线第二、三空填⑤、⑥句,第四、五空填①、④句的排序是正确的。

  因为该题用了前两步就得出了答案,所以不需要再进行第三步的分析了。

  1.(2015·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解析:选A 第一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由四个选项可知,第一句不是②就是⑥。将横线前的句子“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分别与②、⑥句连起来读,运用“语意排序法”分析,句②中的“于是”表顺承,与横线前的句子构不成顺承关系,所以第一句为⑥,由此可排除B、C两项。

  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使用“排序法”,对其余的五个句子进行分析,句③中的“生命力的象征”与句④中的“将这种生命力”语意相连;句②中的“踏青时”与句⑤中的“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语意相连,由此可确定③④、②⑤。据此可排除D项,答案为A项。

  2.(2014·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行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解析:选D 第一步,根据内容确定首句。所给语段为说明性语段,中心是马与人类的密切联系。要排序的这六个句子中,句⑤是总说句,应排在句首或句尾,观察这四个选项,没有句⑤排在结尾的,所以应确定句⑤排句首,可排除A、B两项。第二步,找出语意紧密相连的句子。使用“句意排序法”和“词语排序法”,对其余五个句子进行分析,①③⑥三个句子都属于马“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具体表现,故②统领①③⑥三个句子。且“它帮人们……”“还让人们……”“……也十分深入人心”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因此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应为③①⑥,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3.(2015·重庆高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⑤③④②① B.①②④⑤③ C.③⑤①④② D.④③②①⑤

  解析:选C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来解说,排序过程中要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进行大体分组,根据横线后的“它的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推断横线处的内容应该是先阐明抗日战争中惨烈的死难情况,故③⑤为一组;然后强调社会各界不屈不挠的抗争及支援情况,故①②④为一组;最后根据程度由浅入深、概念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可锁定答案为C。

  二、“语句复位题”解题策略——“九项”原则

  “语句复位题”同传统的“排列句序题”解题方法有较多相似之处,此处重点论述语句复位题的九项原则。

  原则一 话题(陈述对象)一致

  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

  [例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___,“门辟九霄仰步二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解析] 本题是从陈述对象是否一致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连贯的。不难看出,整个文段要描述的是南天门景象,因此,陈述对象自然就是南天门了。既然上文谈的是“门”,那么,下文只有以“门”起首的句子才能与之衔接。因此,可先排除A、C两项。既然文末写的是对联内容,那么,上文只有以“对联一副”作结才能与之衔接。这样就能判定B项为正确答案了。

  [答案] B

  原则二 结构统一

  句式一致,结构统一能收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的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明确所选句式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做到包括短语类型和句式结构的整齐划一。

  [例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使前后句子衔接自然的一项是(3分)(  )

  余光中的散文世界里,____①____,徐疾多致的节奏代替了平铺直叙的语序,____②____,幽默风趣的妙语代替了装腔作势的教训。

  A.①簇新的意象代替了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 ②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

  B.①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被簇新的意象代替了 ②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被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

  C.①簇新的意象代替了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 ②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

  D.①被嚼烂的少女和梦的俗喻被澎澎湃湃的谈吐代替了 ②矫揉造作的伪情滥调被簇新的意象代替了

  [解析] 解答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句确定“……代替了……”的句式;然后,再找准对应的两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 A

  原则三 情调相同

  所提供语段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情调。所有这些在语段中都应保持和谐一致。

  [例3] 下列选项中,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________在阳光下,周围的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把鹅毛似的飞絮漫天漫地地洒下来。

  A.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空气湿润润的,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B.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冰雹似的纷纷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百灵鸟在割过的草地上空低飞盘旋。

  C.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铃声,呜呜咽咽的,好像从它们心灵深处发出来的。

  D.河面足有一里多宽。浪涛一个跟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旋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岸,发出哇哇的响声。

  [解析] 语段文字描写暮春景色,基调欢快喜悦,清新浪漫。B、C两项情感抑郁、惆怅;D项情感激昂、愤怒。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的基调与之相符。

  [答案] A

  原则四 音节和谐

  音节和谐,主要指语句格式的对称、整齐、协调、顺畅,语音的押韵、平仄、轻重音等形成的长短参差美、抑扬对比美、押韵回环美。

  [例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3分)(  )

  (1)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院葱绿,松竹并茂。

  (2)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________。

  ①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③近水如练,新荷满布,郁郁青青

  ④近水如镜,兰舟轻漾,一湖幽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此题的解答,主要考虑语言前后音节和谐的原则。第(1)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两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①,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②,韵脚字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选①显然没有选②更好;第(2)句从押韵的角度看,“镜”与“静”音节和谐,所以选④。

  [答案] D

  原则五 前后呼应

  前后呼应,指句子间要做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做到先“起”先“承”。

  [例5]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树林,都在江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________,就连我自己也在那闪闪绿色之中了。

  (2)漂流要闯过四十八道明滩暗礁,沿江两岸,________雄奇险绝中透出清丽妩媚。

  ①碧绿的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

  ②天空和水面整个绿成一片

  ③山花吐香,清风送爽,茂林修竹,飞瀑流泉,危崖竦峙,奇石满布

  ④危崖竦峙,奇石满布,飞瀑流泉,清风送爽,茂林修竹,山花吐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解答此题主要考虑语言的前后呼应原则。第(1)句所填内容要与后文的“闪闪绿色”相呼应,而与之呼应的是“绿成一片”,所以选②;第(2)句根据后文的“雄奇险绝”“清丽妩媚”的顺序,应该先描写其险其奇,再描写其清爽妩媚,所以选④。

  [答案] D

  原则六 表述合理

  表述合理,指句子之间的关系要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自然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

  [例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正值深秋,亭边的菊花  。

  A.十分秀丽,光洁鲜亮。竞相开放,争艳斗奇,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

  B.竞相开放,争艳斗奇。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十分秀丽

  C.光洁鲜亮,十分秀丽。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争艳斗奇,竞相开放

  D.花瓣层层叠叠,竞相开放。花蕊嫩黄,光洁鲜亮,争艳斗奇,十分秀丽

  [解析] 仔细辨析可知,选项各句文字相同,只是语序有变。确定选项时,就要注意所选句子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顺序。D项先说“开放”,再说“形状”,最后“评论”,语序合理,表述连贯。

  [答案] D

  原则七 排列有序

  排列有序,指所选句子要与所给语段的时间或空间一致。此类题中的时间、空间顺序比较明显,所以难度应该不大,需分析时间,从古到今,从先到后,从早到晚;空间的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

  [例7] 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语句连贯的一项是(3分)(  )

  这时的瀑布很多,更是一种美景,大概每登上几米高度,就可以见到一道瀑布。

  。

  A.声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湍翻腾,飞流直下,水汽蒙蒙,珠玑四溅

  B.飞流直下,声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湍翻腾,水汽蒙蒙,珠玑四溅

  C.澎湃咆哮,水汽蒙蒙,飞流直下,声如奔雷,珠玑四溅,激湍翻腾

  D.珠玑四溅,水汽蒙蒙,澎湃咆哮,声如奔雷,激湍翻腾,飞流直下

  [解析] 辨析四个选项可知,各选项都写到瀑布的外形(飞流直下,激湍翻腾,珠玑四溅)、声音(声如奔雷,澎湃咆哮)及产生的效果(水汽蒙蒙),只是词序排列不同。解答本题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对瀑布的观察,一般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二是根据题干中出现的“见到”一词考虑,后句应该先写所见,而后再写所闻。

  [答案] B

  原则八 搭配恰当

  所谓搭配恰当,指所选用句子与原句保持词语的合理恰当的搭配关系,要“瞻前顾后”,否则就会彼此不契合。

  [例8] 下列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

  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在碰撞:当城市的汽车尾气熏闷着忙碌日子的无奈时,特别怀念故乡炊烟缓缓地升腾,抚平着平淡日子的孤寂;当城市的纯净水在________时,特别怀念故乡甘甜的井水,________。

  ①敷衍我们生存的日子 ②清澈我们生存的日子 ③浇灌成长的岁月 ④滋润成长的岁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敷衍”比“清澈”更能准确鲜明地体现作者对城市的排斥和对乡村的怀念;“滋润”比“浇灌”更贴切、生动。

  [答案] B

  [例9] 下列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________。

  A.就是缺少发现 B.就是要去发现

  C.而是缺少观察 D.而是缺少发现

  [解析] 四个选项中A、B句是选择关系,C、D句是并列关系。题干中的“不是”既可与“就是”搭配,也可与“而是”搭配,但前提条件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因此,与“不是”对应的意义关系,应是否定前者与肯定后者的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故应从C、D句中选择,但从“到处”一词看,对应的应是“发现”。

  [答案] D

  原则九 侧重到位

  句式的改变,会使句子的语气相应地发生变化,也会使语调的重点发生转移,这最终表现为语意的侧重有所转变。侧重到位,指所选句子的表达重点符合原句的表意需要。

  [例10] 下面一段话中标在甲、乙、丙的三处横线上,依次应选用的一组最恰当的句式是(3分)(  )

  三十九年前___甲___现在想起来,自己也常常惊讶那时候自己的大胆:___乙___却居然敢放言高论,___丙___

  甲

  乙

  丙

  A.甲① 乙① 丙② B.甲① 乙② 丙②

  C.甲② 乙① 丙① D.甲② 乙① 丙②

  [解析] 选用的句式不同,其表情达意的侧重点也不同,语句的连贯也会受到影响。甲组中②句采用变式句,突出“为了赶任务”;乙组中①句强调“我”的不足;丙组中②句以反问句来加强语气。

  [答案] D

  1.(2015·全国卷Ⅰ)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选A 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2.(2015·全国卷Ⅱ)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解析:选C 根据陈述一致的原则,横线上应陈述的是“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也就是选项中的“这些兴奋性的刺激”,可排除A、B两项,再根据横线后一句“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可知答案为C。

  3.(2015·浙江高考)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__。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解析:选D 由下文可知,此处的主语应当是“石头”,D项的表述方式更能强调阳光和雨露的作用,这正与下文的叙述相契合。

  4.填入甲、乙两段话中横线上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已尽,小草从暖融融的泥土中苏醒,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乙:阳光融化了薄冰,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春风把柳枝吹绿 ②柳树被春风吹绿

  ③春风吹绿了柳枝 ④柳枝在春风中染绿

  A.甲② 乙① B.甲④ 乙③

  C.甲② 乙④ D.甲① 乙③

  解析:选B 甲段要选的分句,其句子结构要与前一句的“小草从暖融融的泥土中苏醒”相同,即“名词+介宾短语+动词”的结构,只有④符合。乙段要选的分句,其句子结构要与前一句的“细雨润泽了山色”相同,即“名词+动词+名词”的结构,只有③符合。

  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解析:选B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其前一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衔接更自然顺畅一些,排除A项和D项。而C项“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与语段的话题“龙”不符。

  6.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飞驰,高远的天空,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映照着辽阔的北国,使人心旷神怡。车子翻过一个山梁,只见长城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又扶摇而上,直到浩渺的太空!

  A.像灰色的绸带在苍茫的群山中飘舞,一会儿落进山谷,一会儿飘上山巅

  B.像灰色的巨龙在苍茫的群山中出没,一会儿钻进山谷,一会儿攀上山巅

  C.像灰色的巨蟒在苍茫的群山中游动,一会儿溜进山谷,一会儿爬上山巅

  D.像灰色的巨龙在苍茫的群山中起落,一会儿降到山谷,一会儿升上山巅

  解析:选B A项与长城的气势

高考语文连贯题

近两年的语言连贯题由于扩大了考查范围,变换了考查方式,变易题为难题,变俗题为新题,使连贯题成为整套语文试卷的亮点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连贯题,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连贯题解题方法 明确高考2大题型,备考不走弯路怎么考,心知肚明语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无疑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对高三复习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考试

  • 2017高考语文改革
    2017高考语文改革

    高考语文改革有哪些变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改革,仅供参考! 2017高考语文改革一、关于考点的修改与说明 2017高考语文改革二、关于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是重点难点,因此考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模板,有助于规范答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仅供

  • 高考语文试题猜读命题设计
    高考语文试题猜读命题设计

    高考对很多学子来说是个考验,也是验证几年努力成果的时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试题猜读命题设计,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试题猜题内容

1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