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1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木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学科网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1.(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8.C。

  9.B。

  10.B。

  (1)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5分)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5分)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巡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授鸿胪少卿。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画涂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厚禄,死尚不惜,何况圣世必定不会定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剌史。

  开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谏阻而停止。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直有三宗,周宗武王,汉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皇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患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2

  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③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缘水置仓 (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1.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参考答案

  17.(1)记录 (2)大致 (3)沿着 (4)立即

  18.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19.D。

  20.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21.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参考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22.B。

  23.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4.D。

  25.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3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不敢引疾 臣乃敢上壁

  B.御制诗以纪其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去而人爱思之 临清流而赋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参考答案

  4.D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5.A。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

  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

  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6.D项“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误,原文未曾提及。

  7(1)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

  (2)在拥有高深资历、显赫声望后,(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

  (3)他的文章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对于阐明义理的事物和情感没有不包含的,谈论的话题没有不深刻彻底的。

  参考译文

  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府大兴人。九岁时到都城学习,十三岁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先生年轻的时候英俊奇异,秉性超过一般人,他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为善写文章著名,被钜公大加欣赏。等到父亲去世,回家奔丧,服丧期满不肯做官,想着到名山大川游览。适逢他的弟弟去觐见皇帝,皇上询问先生的情况,才不敢故意称病,对他的弟弟说:“你败了我的雅兴呀。”

  先生认为经学源于文字训诂,在安徽印发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育儒生。又上奏朝廷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永乐大典》,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的观点很奇特,就任命他开设四库全书馆,皇上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错误较多,朱筠上奏请求皇上仿照汉朝的熙平、唐开成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十三经》,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皇上下令以后才办理,于是朱筠就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在了家里。在这个时候皖、闽等地的儒生听说他写了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者应该讲究根基的学问,因此各地爱好学问的人都很仰慕先生并想跟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史王念孙等人,都在经术训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大概都因为先生的启发吧。

  先生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却有一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住在都城,带着酒向先生询问字的人,路上络绎不绝;所到之处,跟着他游学的总有百十人左右。先生已经既德高望重,就大力宣扬翰林学士应当把读书立德作为本分,不能趋炎附势。他在督学安徽时,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绂等,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帮助那些勤于学习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美谈,并且福建的学子拉着车辕跑着相送的人,几百里都不断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欣赏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之人为“朱派”。 先生常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大家都称颂他能佐证经史。做文章仿造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话辨轮倾倒一世。所到过的名山大川,都搜看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都今天都没有间断。 《朱先生筠行状》

  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惟恐说的不够,即使别人有了过错他也加以隐瞒,有些后进的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气奇特,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没有不包含的,他想说的话没有说不到位的。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劝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离开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有诗文集若干卷。《朱竹君先生别传》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1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新课标下文言文阅读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2018高考语文

  •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学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是必须夯实文言文阅读的根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仅供大家参考! 2

  •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

    文言文把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完好地保存下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8高考语文文

  •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现代汉语的重要来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仅供大家

1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