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时间: 刘惠25 分享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阅读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中和位育”内涵的概括,而是意义或作用或我们的态度。

  【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是: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5.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句可以看出: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势必会使自己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

  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

  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及”的错误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一定不会”说话绝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1.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B.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D.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缺少了“在执中的前提下”这一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选自《新五代史》)

  【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以:率领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被:遭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被.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大意,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C.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官宦杀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没有称王。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5分)

  ⑵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

  (2)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

  解析:(1)关键词:“既分”已经分开;“趣”逼近;“旬日”十天;各1分,句意明确,句子通顺。

  (2)“班师”出征回朝;“殿”殿后;“见”表被动;句意明确,句子通顺。

  【思路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康延孝,是代北人,做太原军中小兵,有罪,逃亡到梁。梁末帝派遣段凝将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看见梁末帝任用的人,都是一群小人,知道梁国必定灭亡,于是率领百个骑兵逃奔到唐。在朝城见到唐庄宗,庄宗避开众人问延孝梁国的事,延孝全部告诉他说:“梁末帝懦弱,信任进用的都是小人,而忠臣勇士都被疏离排斥,这是必定灭亡的局势。””庄宗开始听到延孝说梁国必定灭亡,高兴,等到听说要大举用兵,害怕,说:“应当如何防御?”延孝说:“梁国的军队人虽然多,分开来就不多。请陛下等到他们分散开,以五千铁骑从郓城逼近汴,出其不意,直捣他的空虚之处,不需要十天,天下可安定了。”庄宗认为他的话非常豪壮,最终使用了延孝的计策,从郓城进入汴京,用了八天灭掉梁国。

  第三年,征伐蜀国,以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攻破凤州,攻取固镇,降服了兴州,蜀国平定,延孝功劳最大。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子在延孝之下,但特别受郭崇韬重用,崇韬有军事上的问题,唯独召唤董璋去和他商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你们像仆人一样跟着,反而在郭公的门前俯首帖耳,我身为一都的将帅,难道独独不能用军法将你斩首么?”董璋在崇韬跟前告状,崇韬罢免了董璋的军职,封他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更加愤怒,说:“我冒着刀下的危险,越过艰难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什么功劳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于是觐见崇韬说这是不可以的。崇韬反倒说:“李绍琛,你想谋反么?胆敢违抗我的命令。”延孝怕了,退下。第二年崇韬死了,延孝对董璋说:“你现在到哪个门前俯首帖耳呢?”董璋哀求,才免去责罚。

  继岌出征回朝,命令延孝用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听说朱友谦无罪而被杀。友谦有一个儿子令德在遂州,庄宗派遣使者告诉继岌,要他马上杀了令德。继岌不派遣延孝,而派遣董璋,延孝已经怀疑,等到董璋路过延孝军队,又不前外拜谒,延孝大怒,告诉下属说:“南面平定梁国,西面攻取蜀国,谋略全部是郭公想出,而日夜劳苦,攻城破敌的,是我。现在郭公已死,我怎么还能活?而友谦和我都是背叛梁国,投奔唐国的,友谦遭遇的灾祸,就要轮到我了!”延孝的部下都是友谦手下的旧将,知道友谦被灭族,都哀号着在军门哭诉道:“朱公无罪,家人二百人却别杀害,旧日将领往往也同时杀死,我们死定了!”延孝于是带领众人从剑州返回,进入蜀地,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派遣任圜带领七千骑兵追赶,到了汉州,与孟知祥会合夹攻延孝,延孝战败,被抓获,用囚车装载。装载延孝的囚车到了凤翔,庄宗就派遣太监杀了他。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8~9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8.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秋风发上生(1分)②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③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秋风白”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注释分析“秋风白”的原因,点出这样写的好处。

  【思路点拨】①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②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③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④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9.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②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③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析:这首是首发感情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借景抒情,“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有直抒胸臆,“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解答时需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李商隐有闻蝉而发“薄宦梗(木偶)犹泛,故园芜已平”之感慨,贺铸与之发生了共鸣,同时还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不禁吟起柳永《八声甘州》:“争(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上句综合了陶渊明“飞鸟相与还”,温庭筠“向陵乱鸦夕阳中”,王昌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的意境和写法。下句则用了白居易“晴翠接荒城”和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的意境。

  尾联即景抒情。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但让秋风吹白了霜鬓岂不更令人顿生“白发生头未得归”惆怅?“秋风发上生”写得很有情趣,因为贺铸使秋风人格化,心灵化,富有感情色彩,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诗人心中之“愁”。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二句:“,。”

  (2)《赤壁赋》中“,。”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荀子在“学与思”上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则认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注意“淇”“隰”“泮”“酾”“赋”“罔”“殆”等易错字的书写。每空1分,共6分,每一个小分句中,如有错别字,不给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要注意:1.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写字,切勿卖弄。2.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一时出现思维短路,想不起来的句子,暂时放过,有时间再回头想,回想时尽量朝前背诵段落。3.一般考查的句子都容易出现错别字。注意:课内名句一定要确保,课外要重视先秦名家名句。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阅读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花市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姑娘重复道。

  “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我要买。”

  “唉,你买它做什么!”

  “你买它做什么?”

  “我看。”

  “我也看!”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B.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C.文中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这么处理一是突出这盆令箭荷花很特别,为下文争买作铺垫,二是与其他的花卉作对比。

  D.年轻干部人在农村却蔑视农民,对上级却竭力奉承讨好。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讥讽农民,人格低下。

  E.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10元买一盆令箭荷花的事例,反讽人们生活稍有改变,就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AD解析:B卖花姑娘和老头的矛盾不是讥笑与被讥笑,而是讨价还价,这是珍惜各自的劳动所得,正常;C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没有与其它花卉对比的意图;E“反讽说法不对,这个事例反映了农民也需要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权利人人平等,不分身份高低贵贱。反讽: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一种语言的错位,即叙述语言或人物语言与人物、观点、情调、文体等不相契合一致,存在较大反差。成功的语言错位,给读者提供一条缝隙,让读者看到隐藏在叙述语言与叙述对象后的真相。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2)文中关于严村的那一部分对话及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结构上,宕开一笔,使得文章情节起伏有致。因为老头来自贫苦的严村,所以使买花这一寻常情节有了波澜;(2分)②内容上,暗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不再简单地满足于物质需求,人人都有欣赏美、追求精神生活的权利;(2分)③人们欢快而善意的揶揄也烘托出乡民的淳朴,凸显了人物形象。(2分)(可根据学生作答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对话出现在文中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对话的作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②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小说中的卖花姑娘蒋小玉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精明能干,干脆利落——生意做得好,不拖泥带水;(2分)

  ②开朗活泼,纯洁善良——爱笑,为老头打抱不平;(2分)③落落大方,正直无畏——冷待年轻干部,坦然告知姓名等。(2分)(可根据学生作答酌情给分)

  解析:把握形象特点主要从人物言行入手来展开分析。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4)卖花姑娘最后以10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仅仅是为了打抱不平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是。

  ①通过老头和年轻干部的对话,卖花姑娘知道年轻干部买花只是为了巴结讨好上级,而老头是真正喜欢花,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需求;②年轻干部瞧不起农民,卖花姑娘自己也是农民,捍卫老头的尊严,其实也是捍卫自己的尊严;③社会在进步,农民的腰杆也挺直了,卖花姑娘有底气这么做;④花姑娘这么做,也是她爽直、有正义感的性格使然。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文本分析内涵,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阅读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解析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解析

    播种行为,收获成功,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

  •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天再热,热但是心;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祝高考顺利,前程似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浙江高考语

  •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图片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图片

    偏题怪题不要怕,认真审题沉着应答;遇到难题不要慌,思路清晰势难挡;遇到大题不着忙,心情沉稳答题理想,祝高考顺利,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学习啦

  • 2017浙江高考改革语文试题
    2017浙江高考改革语文试题

    学习勤奋努力,不让父母揪心;沉稳轻松面对,定让父母安心;考试超常发挥,不让父母担心;实现心中梦想,定让父母开心。愿你高考遂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

2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