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浙江2017语文高考试卷参考答案(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④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⑤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⑥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⑨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⑬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③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16.文章第⑧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6分)

  17.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18.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6分)

  六、(10分)

  19. 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变脸”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个字。(5分)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它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采用,而且已经传到国外去了。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形成的。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观众对此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

  答:

  20.学校组织“感动中国”课本历史人物评选活动,汉代苏武当选。请你根据课文《苏武传》的内容,给苏武写一段颁奖词词,要求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写,不超过70字。(5分)

  答: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 0分)

  正方形和圆形是生活中最常见图形,人们也由此联想到人自身的一些品格——有人认为“方”就是“方正”,也有人认为“方”就是不知变通;有人认为“圆”就是灵活变通,也有人认为“圆”就是“圆滑”……

  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浙江2017语文高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12分)

  1.A / B十二生肖(xiào),C殷红yān, D 供奉gòng

  2.D / A改弦更张(张),B计日成(程)功,C严竣(峻)

  3.A (A. 爆发:指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还表示个人力量、情绪等的突然发作或表现。暴发:多用于和水相关的事物,如山洪、洪水等;还指用不正当手段突然得势、发财,是贬义词。B. 并非:即并不是,和后面的“是”重复。 C.卓尔不群:指人的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不合语境。D.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此句与内乱无关,故用错)

  4.B (A.偷换主语。把“刁亦男执导了《白日焰火》”改为“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首位华人柏林电影节影帝”应为“柏林电影节首位华人影帝”。 C.语序不当。“环保局”应放在“在”字之后。D.句式杂糅。改为:华丽回归的“汉字英雄”以“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为主题)

  二、(9分)

  5.C (原文是“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

  6.C (《弟子规》只重视“弟子”服从,不思考“父兄”何为,故本项错误。)

  7.A (略)

  三、(6分)

  8.B 此处为连续、接连的意思

  9.C ( 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亲附、攀附”;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或修饰,后一个“而”表并列;D项前一个“其”是代词“这”,后一个“其”是副词,表揣测大概。

  四、 (31分)

  10.(1) 如果有幸把事办成了,就可以尊奉朝廷来征讨天下,如果不成功,再逃跑也不晚。

  (评分标准:关键词“济”“国家”“走”,3分,大意1分。)

  (2)在这之后,曹操在官渡抵御袁绍,袁绍派人招请张绣,并且给贾诩写信希望双方结盟。

  (评分标准:关键词“是”“拒”“书”,3分,大意1分)

  11.参考答案

  ①遭遇危险能够机敏善变,临危不乱 ;

  ②与敌较量能够料敌如神,攻守得法;

  ③选择归宿能够正确判断,富有远见 。

  (对应原文内容概括,意思大致符合即可;答对一处的分,两处3分,三处5分)

  12.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对两处1分,共4分)

  译文:身为君主却侮辱他的臣子,导致的结果是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

  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如果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

  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畅;勇敢的人不愿战斗,那么

  边境就会被侵犯。

  13.(1)采用拟人、对比的手法,(2分)“殷勤”一词将杜鹃拟人化,表现了杜鹃与人亲切,与随意飞行对人冷漠的流莺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2)作者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1分),但又因杜鹃不停啼叫催归,作者内心变得烦躁不安(1分),最后抱怨杜鹃不解人意,抒发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叹息(2分)

  14.(1)山岛竦峙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呕哑嘲哳难为听 (4)悟言一室之内

  (5)薄雾浓云愁永昼 (6)入则无法家拂士

  (7)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8)潮平两岸阔

  五、(22分)

  15.解析 B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C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答案 A D

  16.答案 ①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引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17.答案 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③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答出三点即可)

  18.答案 句意理解:“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

  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感悟时,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

  19.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通过“抹(脸)”“吹(脸)”“扯(脸)”等手法改变面部形态,揭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特技。 答案句式正确(符合下定义的句式),抓住了关键词(手段、目的、作用),句子基本通顺即可给4分

  20.颁奖词示例:

  你阔别长安,游荡于寒沙衰草;你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你用挺直的脊梁和铁血般的执着,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忠贞。

  得分点:紧扣人物的事迹,展示人物的品质、精神,第二人称的手法,语言优美,酌情给分。

  六、(60分)略

  附:古文翻译: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看出他是个特异的人才,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策。被推选为孝廉,任郎官,因为身染疾病而离开官职,向西回还,到达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所拘执。贾诩告诉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颎,从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和他结盟后把他护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迁为讨虏校尉。后来董卓失败,大家都深感恐惧,当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都想解散军队,乘隙走小道回还故里。贾诩告诉他们说:“听说长安中正在商议想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你们抛弃属众单独行动,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捆缚起来。你们还不如率领着兵众向西行去,在所经过的地方收编兵卒,来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有幸把事办成,就遵奉朝廷来征讨天下,如果没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认为这样对。后来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业而封他侯爵,贾诩说道:“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劳!”坚持拒绝不肯接受。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勾结张绣,张绣就派人迎接贾诩。贾诩游说了张绣与刘表联合。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伐张绣,有一天曹操带兵退回,张绣亲自追讨。贾诩告诉张绣说:“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不肯接纳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和太祖会战,终于大败而退还。贾诩告诉张绣说:“现在赶紧再极力追讨,继续打下去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而说:“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话,以至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太祖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回来。

  在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结盟。张绣想答应,贾诩就公然的在张绣面前告诉袁绍的使者说:“回去谢绝袁本初,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容纳,却想要能容纳天下国士,可能吗?”张绣听后大为惊慌,恐惧地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随即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那么当何去何从?”贾诩就告诉他说:“倒不如追随曹公。”张绣又问道:“袁绍兵强曹公势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结怨仇,如何去追随他呢?”贾诩告诉他说:“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追随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统令天下,这是第一个应该追随的原因。袁绍兵力强大,我们以少数的部众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属众弱而少,他能得到我们,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这是第二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凡是有称王称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会抛弃所的有私人恩怨,来在四海之内表明自己大公无私的崇高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希望将军你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果然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徒众归服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大喜,亲自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的州牧。

  文帝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封为魏寿乡侯的爵位,贾诩年七十七岁逝世,谥号肃侯。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2.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4.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5.2017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6.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2017语文高考试卷参考答案(2)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4012